? ? ? ?我對古典音樂有一種葉公好龍式的愛好,遠的我知道莫扎特、貝多芬、巴赫、柴可夫斯基(來自教科書,僅知道名字),近的我知道郎郎,李云迪(來自春晚和娛樂新聞),僅此而已,請原諒我就是這么無知。而這么無知的我,要寫一篇古典音樂的聽后感想。
? ? ? ?在昨天之前,我從未試圖安靜的聽完一首古典音樂。可是我又想做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女子,所以我的微博一直關注#古典音樂#,也只僅僅看里面的文字,沒有聽過,所以在音樂知識這方面并沒有得到質的飛躍。
? ? ? ?昨夜,失眠,想聽點東西。流行音樂并不能滿足我的這個要求,所以又打開了#古典的天空#,隨手點開了卡拉揚柴可夫斯基《悲愴》,我覺得卡拉揚柴可夫斯基這個名字有點怪, 深更半夜我沒有細想。這首曲子并不是催眠曲,所以也沒能讓我很快進入睡眠,可是這旋律我喜歡,當我聽閉著眼睛聽這首曲子的時候,我仿佛飛在空中,俯瞰山川大地河流,有時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巒,有時是回繞著大山婉延迂回的河流,有時光禿禿的大山,我的思緒跟著旋律飛。我想在睡著之前,我聽完了三分之二。
? ? ?今天重新打開微博,看到微博的文字:“這是作者最偉大的作品,也是音樂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悲劇交響曲,內容充滿了與貝多芬式激昂抗爭截然不同的失落、孤獨與滅絕,它不是追求靈魂的越升,而是走向滅絕。它標志著現代主義的開端。”對于一個音樂小白來說,這段簡單的簡介沒有能讓我理解這首交響曲,更加不能通過與貝多芬的對比來理解,因為貝多芬我只聽過月光曲。所以我又去百度了一下,然后首先發現,卡拉揚是指揮家,柴可夫斯基才是作者。所以說,沒文化是很可怕的一件事。順便了解了一下卡拉揚的生平。
? ? ? 當我從網上轉一圈回來,我對這首交響樂有了最粗淺的認識:這首曲子分為四章,這個在聽的時候可以感覺出來,四個部分還是不同的。大家在評論這首曲子的時候,用了最多的是:悲觀、絕望。我聽了三個版本的演奏,有些疑惑:難道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指揮家指揮下,對情緒的渲染和表達會不同嗎?可是,我并沒有聽出來那種絕望、悲愴、使人潸然淚下的感覺,這需要一種感情的共鳴才能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