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父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姓陳,名亢,孔子弟子。
子貢:姓端木,名賜,孔子弟子。
邦:當時的諸侯國家。
與之:與,給,主動告訴他。
溫:和厚也,溫和、溫厚;
良:易直也,平易近人、善良正直;
恭:莊敬也,正式不輕浮、心懷敬意;
儉:節(jié)制也,不奢侈、知克制;
讓:謙遜也,謙讓。
子禽問子貢:老師每到一個地方,都會了解當?shù)氐恼拢欠蜃又鲃尤柕哪兀窟€是別人(君主諸侯)主動告訴他的呢?
子貢說:因為老師溫、良、恭、儉、讓,溫厚、善良正直、莊重懷敬、節(jié)制清儉、謙遜禮讓,所以別人會主動告訴他。老師的這種“求”,跟其他人的“求”,還是有不同之處的吧?
因為孔夫子所具備的溫、良、恭、儉、讓等五種德性,發(fā)乎于內(nèi)而顯現(xiàn)于外,加上聲名遠播,因而夫子每每到訪一個地方,不等他問政,國君諸侯都心懷敬服,愿意主動求教,與之議政。其他人也許需要主動打聽,甚至打聽也未必得償所愿。
子禽與子貢的問答,刻畫出了一個自然而然能吸引人、令人心悅誠服的孔夫子形象。朱子將其視為學者追求的目標,儒生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參與家國政事,“繼往圣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理想,必要在德行上狠下功夫。
同樣是“參與”,對于德行修養(yǎng)已成標桿的人來說,別人愿意主動請教;而對于德行修養(yǎng)暫且不能使人信服的人來說,別人不僅不會主動請教,甚至是自己主動去問別人也可能有所隱瞞。因此,德行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現(xiàn)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個班級或者一個公司,倘若你心中有事想要傾訴,大概也會有某些人是可以完全放心大膽說的,而有些人哪怕是主動來問了,最多也不過回他一句“沒事”。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有些人更值得信任。這種“更值得信任”也是可以追問的,為什么這些人就更值得信任呢?想來是日常工作的相處,大大小小的事情已經(jīng)彰顯了他們的人品德行,人品好的人,交往起來總要放心一些。
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朱子還補充了張敬夫的注釋:孔夫子每到一個地方國君都會主動告知或求教政事,但是一直沒有諸侯愿意將政事托付給夫子去料理,為什么會這樣呢?夫子有德,常人也都好德,所以樂于主動求教,但這些人又為私欲所害,不能行夫子之大道。
大概大部分人都愿意跟品行高尚的人親近,但是要他們學習踐行其高尚品行的時候,總有各種各樣理由去抗拒、忽視。就像健身一樣,好多人羨慕別人的好身材,好多人也都知道“自律給我自由”,但踐行自律,是多么的不容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