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課題的現實背景、理論背景及意義
(1) 現實背景
1、時代背景
十九大以來,國家教育相關部門針對如何實現將教育和信息化技術進行結合的方針進行了明確地規定和部署,教育和信息技術融合程度地加深為教育信息化帶來了非常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未來的教育趨勢必將是“互聯網+教育”,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技術得到了持續發展,也正在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帶來極大的影響和變革。
在“互聯網+”教育這一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和教育的融合程度也得到進一步加強,現代教學方式和現代教學媒體互相整合,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前景。反觀我國,近年來國家對于教育事業大規模投入,“十二五”以來,學校網絡教學環境得到大幅改善,全國中小學?;ヂ摼W接入率已達87%,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80%;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日益豐富,信息化教學日漸普及;全國6000萬名師生已通過“網絡學習空間”探索網絡條件下的新型教學、學習和教研模式,中國教育由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屏幕教學”,由講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模式發展。
2、現實的需要
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科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教育現代化的一種必然趨勢,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在課堂上充滿喜悅、興趣、困惑和成功等情感體驗??梢杂行У貛咏虒W效率和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只要是公開課、比賽課,如果沒有多媒體的運用,想得優勝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整合,把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教育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使教育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 實際開展情況
我校是2017年5月參與“互聯網+”教育方針的,我校位于河南省靈寶市五畝鄉最為偏遠的一所山區村小,我校教師年齡結構偏大,技能學科人才比較匱乏,這一形勢已經成為我校教育開展的短板。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對滬江教育互+加護進行了深入了解,正式實施以后,學校教育的各方面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滬江互+計劃開展以后,老師們每天都在微信上對學校師生參與課程的情況進行分享。另外,通過參加黃埔一期校長培訓班,并和靈寶優秀學校進行經驗方面的交流與溝通,吸取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在2017年下半年,我校在第二周、第五周被評為互+美麗鄉村優秀參與學校。當年的10月30日我校在三門峽互+現場會上再次被評為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優秀實驗學校。11月15日,在洛陽高新區互+現場會上我校被評為彩虹花閱讀核心實驗學校。2018年1月30日,應上海夏加兒美術邀請,參加了年會,受到了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贊譽。
以上實踐成就的取得為我校開展互+教育模式帶來了很大的自信和鼓勵,更堅定了我校持續走互+教育的信心,相信在互+教育思維的指導下,我校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突破和發展。
(二)理論背景
1、教育新課程《標準》
《教育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教育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育活動中去?!边@一要求為我們如何在教育課堂教學中探索合理的現代信息技術指明了方向,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改變學生陳舊的學習方式有很大幫助,這是本課題的指導思想。新課程標準還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要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情景,讓學生主動學習,多媒體手段的應用能為學生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也為教師順利地開展教學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帶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真正做到對傳的單調的教育模式的沖擊,讓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2、 小學生心理生理特點
在我國,心理學家劉玉明早就指出:“小學生思維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小學生注意的發展的特點:第一,在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的有意注意已經開始發展,但是無意注意依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在教學影響下,學生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學生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第三,在整個小學時期內,尤其是農村小學學生的注意帶有很大的情緒色彩。
3、建構主義理論:
伴隨著移動辦公和網絡應用的迅速發展,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在國內實現了快速進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是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體,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要參與者,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理論背景下知識的學習不是由教師進行灌輸的,而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特定的情景下通過協作、討論、交流、 互相幫助(包括教師提供的指導與幫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資源進行主動構建的。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基本構成要素就是"情境創設"、"協商會話"和"信息提供"。
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強調的是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而不僅僅是課堂的主宰者和這是的灌輸者。要求學生要通過自主發現的方式開展學習。也可以認為在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下,“發現式教學”是學生掌握學科內容的最基本途徑,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種教學模式。建構主義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十分盛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特別是Internet)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實現提供了最理想的條件;相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實現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教學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理論的突出優點就是可以加快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
二、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是在互聯網+時代 ,繼續學習多媒體技術,合理、適時恰當地將多媒體技術和傳統教學有機整合,為小學生創設積極思維和探索的視聽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學生學習的興趣,掌握解決教育問題的策略,帶動農村小學生學習能力和良好教育素養的提升,實現高效教育課堂的打造。具體研究目標如下:
1、通過增強教師的互聯網+意識,提高整合教學信息能力,促進互聯網+素養的提高。
2、構建“互聯網 +”小學教育電子資源庫,形成開元的學習平臺。
3、探索構建“互聯網 +”環境下小學教育高效課堂打造。
4.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教育,構建“互聯網 +”下的多元評價機制。
三、研究方法、時間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1、個案研究法。該研究將針對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的實施路徑選擇的實際情況作為重點,在組織一線教師對學生參與教育課堂過程積極性案例進行持續地觀察、調查和實驗,進而研究出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課堂上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能力的改變,同時對有關理論進行探究、凝練和提升。
2、文獻法。查找已有的與有效教學策略相關的文獻、資料、成果,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借鑒資料,奠定研究基礎。
3、行動研究法。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驗,檢驗效果,進行探索研究。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以行動促研究。
4、經驗總結法。運用經驗總結法來構建開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課堂實施和經驗。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廣價值的實施方案。
5、案例分析法。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來構建具有本學科特色的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價值的研究經驗。
(二)研究時間和步驟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確定課題研究內容,分工搜索、整理國內外有關信息技術教育與教育課堂整合的相關資料文獻,包括網上查閱相關資料,閱讀《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刊物、《兒童心理學》等,擬定研究方案。
2、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制定實施計劃,規范操作。繼續搜集、整理文獻資料,了解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2)研究團隊進行專題培訓,開展“互聯網+”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研討,提升團隊研究能力。
(3)開展“互聯網+”下課堂教學研究,認真反思、總結。每個月組織課題組成員舉行一次教學實施活動,做好聽課記錄,觀察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情況與效果(什么時候恰到好處,什么時候反而影響教學效果),進行交流反思,做好經驗積累。
(4)每周集中討論交流教學實驗效果交流,做好信息的反饋,及時總結經驗,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操作。
(5)完成中期報告,總結經驗,發現問題,調整下階段的研究工作,形成階段性研究成果(階段性總結),為下一階段研究提供實踐經驗。
3、第三階段:完成結題報告
整理資料,進一步分析研究結果,進行總結與反思,撰寫結題報告。
四、研究內容
(一)借助“互聯網 +”技術優勢,優化備課。
網絡已經成為教師備課的“賢內助”。大量的信息,音頻、視頻、動畫、文本、圖案等素材資源和可檢索的文獻圖書在網上都可以“一鍵到位”,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從網絡中尋找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加以利用,豐富課堂教學。本課題提出借助現代化技術,優化備課,包括資料的查找,課件的下載,根據學生實際,教師實際,特別是教學內容進行修改,重組,達到更優化,更好的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二)構建“互聯網 +”環境下小學教育高效課堂。
在 “互聯網 +”環境下,教育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都可以發生變化,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走出課堂、走出學園進行學習,很容易就能做到了課堂內外相結合?;凇盎ヂ摼W +”思維的啟發下,我們可以進行開放型教學活動,學生只要通過互聯網就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比如:教育游戲活動課能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感受到教育學習的妙趣橫生、其樂無窮。在“互聯網+”思維的啟發下,引入電玩益智游戲,應用計算機技術將學習的內容設計成一個電玩益智游戲,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借助“互聯網+”進行新課的導入,創設愉悅和諧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利用“互聯網+”讓教育知識由抽象變得形象直觀。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教育課堂中的運用,給教育教師提供了契機,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直觀,更加便于學生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環節,較多地對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進行思考,在龐雜的材料中,做出甄別篩選,在大量的資料中,選擇適合課堂教學使用的素材,力求精選精用。
3、利用“互聯網+”讓學生在學習加減法計算、幾何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的計算公式推導、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求幾何圖形中求陰影部分面積時運用多媒體直觀演示,變靜態為動態,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
4、利用“互聯網+”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教師開始將生本思想進行重視,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更多地應該承擔引導者的角色,但是不能忽略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更好地落實高效課堂要求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在進行問題的解決時需要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水平。
五、研究的條件分析(包括人員、經費及已取得的與有關的研究成果)
(1) 課題組核心成員的學術或學科背景、研究經歷、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選用的課題組組長在農村小學教育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并且對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教育教學的策略打造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認識,思想新銳,大膽創新,在課題開展過程中對課題研究的理論和方向上進行把握。
課題組成員也分別承擔過省、地級課題研究,研究的成果論文在相關比賽中也獲得很高的成就和評價。課題組成員在學歷、研究經歷和教學經驗方面很有經驗,在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知識方面有很高的意識,這些為課題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在對本課題進行研究之前課題負責人就安排課題組成員對如何在農村小學教育教學中如何結合互聯網開展教學的資料進行收集,小組成員針對實際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特殊案例進行調查和分析,總結出了有助于農村小學教育教師在開展“互聯網+”背景下開展的教育教學模式,這些模式的實施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在以上實施基礎上,開展了前期的調研工作,主要就是針對“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小學教育開展前后學生教育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改變情況,這些前期準備工作為課題的開展提供了充分的參考素材。
(2) 完成研究任務的研究經費、研究時間的保障等
學校及相關部門為了促進課題的順利開展也在研究經費和設備方面給與了一定的支持,為課題的開展提供了足夠的研究經費,使得課題的順利開展有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在組織對本課題進行研究前,學校在本課題的研究時間方面給予了充分的時間保證。此外,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研究的時間安排進行了明確規定,對每一階段課題進展情況以及課題小組成員的職責分配,確保課題按部就班地開展。
六、預期研究成果
完成《“互聯網+”在農村小學教育教學中應用研究》研究報告、論文。
參考文獻:
[1]互聯網對小學教育教育影響研究[J]. 胡青云.才智. 2016(07)
[2]淺析“互聯網+”對鄉村小學教育教育的作用[J]. 李淑俠.學周刊. 2017(06)
[3]淺談小學教育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 劉巧菊.學周刊. 2018(11)
[4]淺析小學教育教育中教育思維培養[J]. 夏文煒.赤子(上中旬). 2016(21)
[5]解析小學教育教育中的語言教育問題[J]. 路玉梅.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1)
[6]小學教育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 湯勝國.思維與智慧. 2016(26)
[7]多媒體視域中的小學教育教育研究[J]. 許壽山.中外企業家. 2016(29)
[8]小學教育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養成途徑[J]. 劉麗.赤子(上中旬). 2016(18)
[9]小學教育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養成對策[J]. 劉聲桂.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7(02)
[10]從熱鬧走向高效——關于農村小學教育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 唐勇.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