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購物網上買干花,選了179元的百合花,準備下單的時候,被圖片下面的促銷價格吸引:滿199減100;滿400減200;滿799減300.當時滿腦子里就是劃算,劃算,太劃算!就點進這家店鋪去找20元的花來湊單,結果沒有,最便宜最小的花瓶也得49元,49元也劃算,尷尬的是所有49元沒有貨。有這么湊巧?當時又怎么會去懷疑,于是又搜索再貴一點的就是89元的,湊一單268元減100元,最后干脆拼了447元減了200,倒也覺得劃算了,開開心心下單。
最后回想為什么剛剛好49元的就沒有貨呢?這都是商家精打細算的嗎?
記得不久前,在大商場遇到促銷活動,也是滿減活動:滿400元減200。結果湊了兩件下來就是不滿400,還是差23元,店家就建議去其他家再購買一雙20左右的襪子,去了,最便宜的襪子79元,關鍵是一雙很普通很普通的白襪子,當時為了湊單,那就買吧!一共是456元,減掉200元也需要256元。其實自己當初需要的東西也就100多元而已。
平時遇到促銷就買買買,甚至有時候為了拼單買了不需要的東西,還有時候甚至會比平時貴,只是被直接的表面現象欺騙了。因為我們總是最直接的去感受減掉了多少錢,卻沒有真正的計算過真的減了很多嗎?買的越多真的減的越多嗎?
滿減背后的經濟學我真的不懂,我只想說以后買東西一定要買實惠的能用的上的,不能只看活動,賣家比你精明多了,他們會虧嗎?而我們也只是表面上的劃算占便宜而已,事實上只有自己知道,當你買了一大堆,質量不怎么樣?而且還用不上的時候有沒有后悔,只是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煩惱而已。
也許你買的時候被這促銷正牽著鼻子走呢?哪怕當時不需要也會告訴自己能用上的,總是能用上的。
還是理智的告訴自己:只買需要的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