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時代的幾個發小因為人生大事又聚到了一起。
聚一起總免不了回憶一下當年的“崢嶸歲月”。好吧,崢嶸的不是我,是那幾個混小子,我當初作為他們班主任家里的女兒,只是個旁觀者。
混小子歷來是被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 最近帶的一個二年級小朋友很皮實,我為了讓他安分一點,對他說,我會重點關注你的,你不能總是這樣不聽話。不料他笑嘻嘻的說,重點關注我好啊,這證明你喜歡我啊!我竟然無言以對。
當年我媽作為班主任重點關注的那幾個混小子,當初咱們一張桌子上寫作業,一張桌子上吃飯,冬天一個爐子上烤火。如果說人以群分,那我顯然不是他們那一群的。不過雖然不在一群,不過也并不討厭,雖然離譜,但也有趣。我媽對他們的態度,總是又氣又心疼,氣他們有時候令老師頭大,心疼他們像一群小大人,有時候很懂事,又有很多事情半懂不懂。
我媽總說,班上成績好,表現優秀的孩子,很少畢業之后記得老師;倒總是那些調皮的孩子,畢業之后還會特別親。
我念大學那會兒,跟我媽打電話,隔段時間,我媽就會跟我說,誒,那個誰誰誰,前幾天來看了我,哎呀,你說他這么多年長相也沒怎么大變,還是跟在這里讀書的時候一樣哦!誒,誰誰誰前幾天剛來過,你說他初中的時候那么調皮,現在長大了這么懂事,到底是長大了,他父母含辛茹苦還是值得的!
有時候過節回到家,也總能見到混小子們過來拜訪我媽,我們坐在一塊兒聊天,我本來讀書早,比他們歲數都小,他們出社會又比我早,我媽一跟他們聊天,提到我,總是要托付幾句,你們呀,就把她當親妹妹,她不懂什么人情世故,你們得幫忙照應著點,看顧著點。就這樣,混小子們都成了哥哥。
少年心事,隔這么多年之后,可以當做笑話來聽。可在當時,著實算是懂事太早,想法太多。這樣一想,又覺得有點心酸。
“我當時安安分分呆著,不惹事的原因,完全是因為沒有錢。”
“沒有錢?”
“對啊,當初是這么想的,如果我惹了事要打架,肯定要喊人,我在那邊人生地不熟,肯定只能從我原來的學校調人,可是你叫他們過來幫你打架,你至少要付路費吧!沒那么多錢啊!所以就安分了。”
我笑到肚子痛。
現在跟這群哥哥嚴肅認真的聊人生,聊夢想,甚至聊小孩的教育問題。說實話,這群哥哥比我想得多,看得深,拎得清,三觀正。或許這就叫社會閱歷,書本上學不來,你也不知道怎么去形容。
在他們眼里,我似乎還是初中那個時候的小屁孩,冒冒失失,啥也不懂,單純得要命。所以,即便是感慨完“女大十八變”,也還是會在知道我要找工作的時候,提醒我要小心謹慎,不要缺心眼進了傳銷。
進傳銷,傳銷也不一定要啊!我心里想。
這次看到有個哥哥帶孩子。
逗兩歲小朋友的時候我還是會習慣性的說:“來,叫姐姐。”
可聽著一群哥哥逗他的時候,都不約而同的說:“來,叫爸爸。”的時候,真是忍不住滿臉黑線。
似乎不到這個年紀,你總也不會注意大人是怎么帶小孩的,從80后父母到90后父母,還真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不能說不違和的。你能想象一個中學抽煙打架的熱血糙爺們兒拿著彩色塑料玩具逗小孩兒的場景嗎?當這魔幻現實主義的場景發生在自己眼前的時候,你除了感嘆歲月流逝,人會長大,還有很多不真實的感覺;
讓你有同樣感受的場景,還有他們的手機里無數張自己小孩的照片和小視頻,以及一臉寵溺的圍著自己的兒子拍,還有為了追上兒子步伐撒丫子的狂奔——如果沒記錯的話,上一次這樣的狂奔大概是中學校門口打群架的時候。
這種時候你會恍然大悟,哦,他們多了一種身份,他們初為人父,盡管有些笨拙,但滿滿都是愛。
于是很多個瞬間,我的記憶會跟眼前的現實重疊:比如我爸爸在我小時候也會一臉笑意的拿著玩具逗我,甚至連說出來的話都一樣:“來,叫聲爸爸!”“來,親爸爸一下!”;比如我爸爸在我小時候也會在吃飯的時候給我剝蝦;比如我爸爸在我小時候也會圍著轉,逗得我滿場子跑。
然而爸爸們在中二病的年紀里,也曾對幼稚的小朋友玩具嗤之以鼻,又何曾為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剝過蝦?看到別人圍著小孩打轉,心里會嘲笑一句,傻逼。
我想哥哥們還是會以“當一個好爸爸”為榮的,不然也不會調侃相互對方的笨拙:“是你親兒子么,咋有你這么帶小孩的。”“你行不行啊,平時都不帶孩子呢吧!”
機緣巧合我認識了一個玩校園樂隊的弟弟,在我的印象中,搞藝術的,玩音樂的,都挺個性的。有時候個性起來臭毛病也挺多的。可是聊起來就發現真的沒有。我說我以為他會桀驁不馴,他問我,桀驁不馴在這個時代還真的有嗎?他還說,每個人都得讓別人舒服才能把事情做好吧!
別人眼中幼稚不靠譜的那些人,也許內心早已經成熟了。當有一天,我們的世界里不再只有自己的時候,我們就突然都沒了脾氣。自己不長大,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逼著你長大,現實讓你不服不行。
搖滾青年會成為拿保溫杯泡枸杞的大叔,所有的熱血都會歸于平淡。崢嶸的歲月要好好珍惜,十幾歲時候做的那些年少輕狂的事情,等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做的時候,會遭人鄙視的。就像是,一二十歲時,還能夠貧窮得理直氣壯,等上了三十歲再不能脫貧,就會被人戳著脊梁骨說是loser了。
原來人會被磨平是真的。
曾經叛逆又難纏的少年最終回歸了傳統。
而曾經又乖學習又好的同學成了斯文敗類?。
之所以會有后面一句,是覺得讀的書越多,道德感可能反而更淡薄。你從書上懂得的大道理多了,就會發現,原來你看不過眼的很多事,也是有道理的。你越來越能包容一切發生在你身邊的事,所有的事情都是正常的,因為你知道總能解釋得通,無關對錯,只有立場。你也不再嫉惡如仇,你甚至與惡為伍,狼狽為奸,還能為自己干下的蠢事找到能讓自己心里過得去的借口。
罷了,這些以后再詳細說。
世界總是紛擾,沒法兒和平。我們只能唯求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