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金錢的思考碎片



昨天跟朋友在一起談到金錢的問題。這個話題,人們經常會把它繞開,或者比較隱晦的去談。

我覺得應該把這個話題談透。金錢是一種能量的流動,能量的表現,是能量交換的一種媒介物。這個點大家都還蠻認可和理解的。其實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要生存,就是要把自己有的東西,去交換自己沒有的,而你又需要的東西。這是在原始社會就開始為了生存而產生的一種交換方式。一般等價物的誕生,就是為了方便交換,這個大家也非常能夠理解。那么,在現在,比方說我們去上班,我付出我們的能力,時間,然后,我們得到了一個回報,金錢,我們其實不是要這個金錢本身,而是要拿著這個錢去獲得我們需要的東西。比如說,食物,衣服,交通,住宿,娛樂等等。那么每一個人,就在某一個區域和某一個點上,去付出他,特定的能力,也就是他自身特定的價值,來得到金錢。比如說,餐館老板,他付出了他的勞動,他銷售烹飪好的食物,提供給需要的人,他獲得了的金錢。公司的白領,他在作為公司的一份子,而這個公司又創造了其他的價值,提供給消費者。比方說,貿易公司,廣告公司。作家寫作,他也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產品,滿足某一部分人的需求。運動員,還有演員,他們都在提供自己的價值,在不同的領域和層面。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金錢。需要金錢來滿足我們的需求?;镜男枨螅统龌局?,另外的需求,所以會出現一些奢侈品。很多人,覺得需要金錢,又不好意思,又不敢,公開的說。需要是一種主觀的愿望,那么在客觀上,金錢會不會來到你的身邊呢?這就是問題所在。


首先,你有沒有一個東西,特別的東西提供給別人。因為今天是一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所以競爭非常的激烈,你提供的東西也許別人也能提供,所以你就不是唯一的選擇。在這個時候,經營者本身的品質,也許可以為你提供的產品去背書。但是,產品,還是要過硬,具有獨特性,不可替代性,這是第一位的。其實人與你的產品,是相輔相成的。什么樣的人,才能做出什么樣的產品。

我們有物質的產品和精神的產品。自己能夠給別人提供的是哪一類產品,你的產品有沒有獨特性?你的產品,是不是人家很需要。這是值得仔細思考的問題。在當今物質過剩的時代,然后,又是知識付費的時代,所以,慢慢自媒體開始多起來,大家會嘗試把自己的內在的知識轉化出來,作為一個產品,提供給需要的人群。



小時候,我的家庭比較注重學習。我的父母,比較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所以,對金錢有一種類似于傳統知識分子的認識: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或者是視金錢如糞土。其實這個是導致了我們在,精神層面更物質層面的一種斷裂和脫節。小時候聽到奶奶說要把家里母雞生的雞蛋拿出去賣,我心里就非常的鄙視。我想,做買賣。哦真是,太低賤了。不是就是能換幾個錢嗎?其實那個時候父母都是領工資的人,工資也很低,但是,他們會花很多的錢,去訂閱雜志,會花很多的時間,去討論書上的東西,討論精神世界的東西。所以我小時候,也被熏陶得認為,金錢是不重要的,金錢是不太干凈的。精神世界是最強大的,最重要。

其實,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它是一個人生命質量的關鍵內核。但是我們今天作為人的存在,必須有肉身的承載,那么就應該照顧好這個肉身,讓精神活潑無礙。身心合一,其實也就是要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統一和諧,而不是扁擔一頭翹,坐在蹺蹺板上面。金錢就是一種物質世界的能量體,它同時也是精神世界的高頻震蕩之降頻顯化。因為很多精神的東西必須顯化才能夠被辨認,被看見。

在我的朋友中,有一部分是精神走得很遠而身體沒有追上的。所以要在身體層面做文章,身體如果跟精神在一起了,同步了,它就不會造成分裂,說出來的話都是心里的話,做的事都是心里想的事,然后就踏實地在這一刻,心想事成就是這么來的,就是這樣顯化的。既然是顯化,那么金錢就會以不同的方式來到你的身邊。

寫著寫著,還是有隔靴搔癢的感覺,不通透,不明晰,不暢快。但是不管,繼續。也許寫著寫著就柳暗花明了。

要賺錢,除了獨特的產品,還要會吆喝。酒好不怕巷子深這句話其實經常被誤用。等很多人知道好酒在巷子里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并且它也不是默默地躺在巷子里。所以,沒那個本事還是要把酒放在大街上,讓人看得見,聞得到,順路就喝得著。

是的,要得到金錢,就要付出自己的獨特價值,要錘煉自己的價值產品,也要敢于交易。不要猶抱琵琶半遮面,要勇于給,也要敢于要。

有的朋友也許覺得有形的東西還容易操作,無形的就很難,所以,也要把自己的無形價值標價,設立邊界和建立商業模式,然后廣而告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