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名為《別做被大公司毀掉的年輕人》。文中列舉了大公司對人的毒害,包括7個毛病和3個小聰明。
7個毛病是:推卸責任、搶功、推諉、劃地盤、不思進取、不學習、功利主義;
3個小聰明是:投小老板所好、曬加班、只發公司廣告。
以上幾點引起不少人的共鳴,但你仔細想想,這幾點是大公司所特有的嗎?難道小公司就沒有這些情況?
別扯了,這與公司大小無關好不好,只要是個職場人,都容易感染,硬甩鍋給大公司,是一種「亂賦因果」。
什么是「亂賦因果」?就是把相關性當成了因果關系。
用魯迅的話舉個例子:
「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
同理,大公司有人犯這些毛病,你就說是大公司造成的,顯然就是一種「亂賦因果」。
我不是有意抬杠,也不是刻意為大公司正名,而是想把觀點拉回到一個客觀軌道。
畢竟,一波大學生,很快要就業,在選擇大小公司上,一定糾結不已。
如果接受在大公司會被毀掉的觀點,無異于封堵了一條通道,弊當然大于利。
大學生首次就業,如同坐月子,調理好了,今后一順百順,條理不好,往后疾病纏身。所以,我們還是不要去誤導別人。
那么,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對于一個初入職場的人什么最重要?
我認為有三點:樹立職業素養,積累操盤經驗,對標優秀人士。
在這三點上有所斬獲,將來無論內部晉升,還是自己創業,成功都是大概率事件。而這三點恰恰是大公司所能提供的。
- 樹立職業素養
什么是職業素養?
郵件的規范寫法,信息的及時回復,對事件的持續跟進,這些都一個職業人應有的素養。一家成熟的大公司,必然對這些標準動作有所要求,無形中讓員工養成良好的習慣。
生意需要,大小公司我都接觸不少,說實話,往往大公司的人員表現的更為專業。
我就說一件事,一次協助客戶招標,來了四家公司投標,一家大公司,另三家是小公司。
議標要兩個小時,期間投標方被安排到一個房間里等待結果。我上廁所時,經過那個房間,往里面瞄了一眼。
只見,那家大公司的人,西裝革履,規規矩矩坐在一排,安靜的用筆記本處理公務。
而那三家小公司的人呢?疏疏落落的分布于各個角落,有人把腿翹到桌子上,有人在玩連連看,有人在看報紙。
冰火兩重天,有點正規軍VS散兵游勇的感覺。
你也許會說,我這個案例不具代表性,但這就是職業素養的一種表現。我們都知道大公司規矩多,但正是這些規矩,潛移默化中把你塑形。
- 積累操盤經驗
所謂操盤經驗,是指你參與的項目,以及從中獲得的經驗。
就這點來看,大公司是有絕對優勢的。
首先是項目的數量,大公司因為條線多,規模大,必然需要很多項目支撐。
而每個項目后面,都是眾多的觀點精選,策略定奪,細節設想,這些都無形中將你提升。
其次是項目的量級。做過項目的人都知道,一個50萬的項目,和一個500萬的項目,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同樣,一個地域性方案,和一個全國性方案,更不可同日而語。
它們需要的思考維度,以及面臨的問題,都不在一個層次上。重量級的項目,提升你的格局,拓寬你的視野,催化你的能力。
在大公司,你有機會操盤更多、更重量級的項目,也因此會被賦予更高的格局。
試想,一位騰訊主管,和一位二線網絡公司經理,都出來創業,哪個更受風投的青睞?
不用問,肯定是騰訊主管,因為對風投來講,他的格局是不一樣的,他是見過世面的。
- 對標優秀人士
在大公司,更有機會和優秀的人相處。
我不是說小公司的人不優秀,而是大公司無論是品牌吸引力,還是選拔機制,更容易吸引和聚集優秀的人才。
尤其是那些市場化的大公司,優勝劣汰,最終能坐在關鍵位置的人,多屬于情智兼濟,犀利奮矜之人。
與這些人共事,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公司是一個平臺,使你與這些達人有了交集,在其它場合,還真不見得有這種機會。
就這點而言,我感觸最深。當時在小公司時,也算獨出手眼、架海擎天,于是尾巴漸翹。
后來跳到500強一支公司,才發現,這里能人真不少,我這點本事就是小貓撓癢。
過了幾年,覺得長進了,到了分公司,發現這個層面的人,又高出一個LEVEL;
又死磕了兩年,有機會去了總公司,才發覺原來老怪們都窩在這里,特么都是人精啊,頓時感覺自己那個渺小......
所以,在大公司就是這樣,只要你想,就能不停打怪升級,領略各種大BOSS的奇招。
當然,另一種可能,就是你不停被老怪狂虐,可即便如此,也是一種成長。
網絡上有句話說的挺好:常和野獸過招,你會變成藏獒;總和寵物犬混在一起,不是京巴,就是吉娃娃。
- 澄清幾點
你可能會說,大公司也有很爛的,這個我承認,第一、要看普遍情況;第二、要看市場化下的那些龍頭企業。
你也可能會說,在大企業的清水衙門,還不如小企業的核心部門,這個我也認同,但要在相同場景中比較才有意義。比如,同是核心部門,小企業就不如大企業;
你還可能列舉一籮筐的人,他們人到中年,在大企業內不死不活,在體制下痛苦難當。這個當然也是現實,但我的意思是,人生的不同階段,選擇的優劣標準是不同的。
對于一個剛剛就業的大學生,第一要務是成長,所以首選大公司;而經過一個階段后,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規劃,如果在公司有上升空間,可以繼續打拼,反之可以去小公司獨當一面,或者干脆另起爐灶,這時大公司的經驗自會為你加持。
- 沒人能毀了你,除了你自己
正如上文所講,所謂大公司的好,只是涉世的初始階段,放至全局,大小公司各有所長短。
就像李開復所說:大小公司優勢是不同的,大公司強于制度、流程、體系、規范;小公司優于的靈活、重任、自由。
因此,我們應該把目光聚焦在優勢上,而不是動不動把鍋甩給客觀環境。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毫無營養的文章能大行其道的原因,畢境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給失敗找了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
借著這些文章脈絡,有些話,你就能說得順理成章,理直氣壯。
「大公司太毀人,所以我一事無成......」
「小公司平臺太小,沒有發展空間......」
「我沒遇到一個好領導,不然現在就不一樣了......」
「不是我做不好,而是這工作不適合我......」
可是,摸著胸口問問自己,你真的盡力了嗎?抑或,你只是為自己找一個比較順耳的借口?
有一句老話:「墻高萬丈,擋的是不來的人。」
除了萬丈高墻,一切的鐵窗、防盜門、大公司的弊病、小公司的缺陷、原生家庭、年齡差距、階層固化和生不逢時,統統擋的只是不來的人。
你若真想來,千軍萬馬也擋不住。
反之,你若自甘毀滅,根本用不著滅霸出手,如果這小子妨礙你吃雞,估計一怒之下,你還會把他給滅了。
所以, 千萬別再說大公司毀了你,除了你自己,沒人能毀得了你。
-END-
作者:良大師
鏈接:http://www.lxweimin.com/p/a0f15624d9a0
來源:簡書
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