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田寶老師第三期課程最后一次課的筆記。那天上完課后第二天我就開始放國慶假期了,一直拖到今天才來總結。有好幾次,我都在想,時隔這么久,新鮮感早已沒了,是否還有必要寫聽課筆記?猶豫了幾次,最終我決定寫完這篇聽課筆記。當是給這一次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一次課,田寶老師并未講太多關于寫作的內容,而是分享了一些我們在閱讀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閱讀和寫作,常被我們稱為“輸入”和“輸出”。想要有高質量的輸出,就必須要保證大量的輸入。僅僅大量的輸入,就能幫助我們實現“日更”嗎?并不。如果所看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書都不過是泛泛而讀,而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讀過的文章就對我們沒有任何益處。
所以,當我們在閱讀時,一定要學會提問。我想起讀書時,每次上完課到最后,老師都會問大家:“有沒有什么問題?”很多時候同學們都是保持沉默的。這時,老師就會調侃道:“大家都沒有問題,那就說明,你們要么是完全聽懂了,要么就是完全不懂。”若我們看完一篇文章或是一本書,心里卻沒有任何問題時,就需要問問自己,是完全看懂了,還是完全沒看懂?
可見,提問其實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只有不斷提問,才能促使我們的大腦不斷思考,發現之前未曾發現的問題。
1.如何閱讀網文?
多觀察,少表態;多質疑,少盲從
這幾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早已不止局限于書本和資料。除了舊有的官方媒體,更多由網友獨立運營的自媒體亦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喻成信息接收器,那這些不可勝數的官媒、自媒就是信號發射器,他們都想要把自己的觀點灌輸到我們的大腦里。
那么,如何在魚龍混雜的信息汪洋中獲取真實有效的信息,就是一項個人必備技能了。只有帶著問題去閱讀和思考,才能如“大浪淘金”般,快速高效地獲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這就是所謂的淘金式思維。
2.閱讀網文“四問”
①我為什么要相信這篇文章觀點?文內觀點的論據是否詳實?
②這篇文章還存在什么問題?如果是我,要如何解決?
③我要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觀點?是出自主觀還是客觀?
④看完這篇文章,我能否在該文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結論?
讀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帶著以上四個問題去讀,邊讀邊思考,而不要立即就接受了作者的觀點。最好讀完能在該文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結論,這樣才能真正使之為我所用。
3.寫作之前的五個技巧
①用一句話概括全文的中心觀點
從小學開始,我們就在學著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那我們寫文章時,是否有想過自己要表達的核心觀點是什么?只有確立了文章的核心觀點,才能圍繞這個觀點來收集素材羅列論據,這樣文章結構才能緊湊有型。
②不要貪多,把一個問題說透徹講清楚
文章貴在專。涉及的面太廣,難免會顧此失彼。不如就針對一個問題,寫得深入透徹,這樣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梳理材料,也有利于讀者的閱讀理解。
③寫之前列一個“金字塔”大綱,幫助讀者了解你得出結論的理由
身為讀者時,我們喜歡看那些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的文章。因此,自己在寫文章時,也要行文有邏輯有條理,列大綱是個非常好的辦法,可以幫助讀者了解你的論證推理過程。
④注意作者和讀者對同一個詞語的看法是否一致,不要使用模棱兩可的陳述
行文切忌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詞語,更不要耍滑頭玩文字游戲。
⑤研究報告類素材>個人經歷>典型案例>旁人轉述
素材選擇上,專業的研究報告類素材最優,這些都是有詳實的證據做基礎的;其次是個人經歷,因為真實可信;再次是典型案例,畢竟大家都知道,但說服力較弱;最次的是旁人轉述的故事,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同學”系列,一看就覺得是編的。
以上理論,均來自田寶老師。
整個課程就到此為止了。盡管我每節課都寫了筆記,但真正把每一個知識點都實踐到自己的文章中,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目前為止我也只是“紙上談兵”。
寫作之路,道阻且長。愿我們都能不忘初心,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