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三十歲之前的這兩年,遇到過三個問題。它們一直會出現在我腦海里,反復出現。每次結合新的經歷都會有新的體會,后來我覺得這就是我而立之前需要想清楚的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之前有一同事問我:買這個耳機好還是買更貴的好? 我分析了一會后來突然想到:你會問這個問題,恰恰就說明給你哪個你也聽不出區別,所以猶豫選哪個其實并不重要。該做的事情是先去試聽去了解,自己有了判斷,感受好了自然就有了決定。
后來發現世間大多數關于選擇的問題其實都可以用這個回答:把你糾結的問題拿出來,你會發現實際困擾你的并非的選項本身,而是對自己的不了解。與其有時間去猶豫抉擇,不如去了解自己。
其實還是受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影響。有一本問答集里提到,有人問他我覺得我很愚蠢,應該怎么做才能不愚蠢呢?他說你能覺得自己愚蠢很好,但是不要做什么,什么都不要做。因為你已經意識到你的愚蠢了,所以你做的一切也都是建立在你現在愚蠢的前提下。那與其問怎么改變,不如好好觀察自己,是怎么愚蠢的,到底哪里愚蠢。只觀察,想看站在岸邊看河水流過一樣,看自己的行為,而不妄圖做任何改變。
于是我開始意識到這個事實: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必須面對,必須看清楚,想清楚的。這是成熟的過程。在觀察的過程中,你會看到很多問題,大多數時候因為它們太過尖銳或者痛苦,總會想盡辦法繞開或逃避,最終這些逃避的行為是愚蠢的,但這些行為帶來的經驗和思考并不是無用的,于是開始從正面面對這些問題,把它們看清楚,想清楚。
這也和第二個問題有聯系。有人問我為什么要這么早結婚生孩子,這樣好不好,有沒有必要像我一樣。我當時回答說我不知道,我并不知道我為什么這么早經營家庭,可能是像之前那篇說的,我的家庭影響了我的性格,讓我追求這種家庭的安穩。但我清楚的知道,我首先就不想勸你像我一樣。這樣的生活有辛苦有幸福,我不能給你建議并不是因為我不了解你,而是因為剛才說了,你問說明你沒想清楚。這偏偏就是生活中一些必須要自己想清楚的問題之一。那么到底要想清楚什么呢。
首先,選項本身并不重要。結婚生孩子換工作搬家,不管什么抉擇都有好有壞,不然就談不上抉擇。但這其實都不重要,這些選項歸根結底不過是你自己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已。真正要想清楚的是:這個決定背后是什么,你要承擔什么責任,你有沒有準備(心理生理),有沒有能力來承擔這些責任。
誰都可以選擇結婚生孩子,也可以選擇隨時把孩子給長輩帶或者簡單喂養她們,盡量保持自己生活方式。養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從責任來看,差別很大。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所做所說就是她們的全部,對她們的影響巨大,而這才是家長必須承擔的,這就是一個選擇背后的責任。
說到父母和家長,這是我自己成為家長之后才理解的,或者說自己獨立生活了一年后才能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知乎上面怎么應對家長的詢問。我當時的回答看這里 長輩以你沒經歷過你不懂作為理由對我的人生進行干涉時,應該如何有禮貌的反駁?
來這里是我成家后真正獨立生活的第一年,此前作為開車比租車還省心的人,自己找來了工作,來這里一根釘子一個螺絲的搭好了新家(當然是在朋友的幫助下),一度膨脹得不行了。
直到有一天我堅持想說服孩子做一件她不想但是我想讓她做的事情,說話的方式很像我爸。而事后反思,我才發現其實大多數時候我的性格更像我媽,并不像我那個雷厲風行固執己見的爸。那我是怎么堅持自己找的大學自己找的對象自己找的工作現在選擇搬到這里呢,我是怎么堅持這些選擇不受家庭的影響呢?
這時我才發現這些所謂的“獨立”正是得益于他們的支持,幫助,甚至容忍。讓孩子長大的教育有很多種,小時候手把手的教養很辛苦,但長大了放手讓他們自己走,更難。
這基本就是我這兩年的一些想法。一個是如何做選擇,一個是做選擇時想什么,第三個是怎么理解別人的選擇或者讓別人理解自己的選擇。第四個是個小故事,關于怎么承擔選擇的結果。
說來這是個挺故事會一樣的雞湯小文,但是經常讓我想起來,到現在我也說不清這里面有什么道理,但是總能讓我平靜下來,放到最后,作為結尾。
唐代的慧宗禪師喜歡養蘭,有很多名貴品種,禪師愛之如命。一次,慧宗禪師外出講經,臨行前特的叮囑弟子養護好這些蘭花。弟子自然不敢違命,盡心盡意的替師傅蒔弄這些蘭花。但是,一天夜里突降狂風暴雨,弟子們一時疏忽,竟然將蘭花遺忘在室外。第二日清晨,眼看著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和凋零的蘭花,弟子們惴惴不安,準備著等待師傅回來后的責罰。幾天后,慧宗回寺,弟子上前請罪,誰料禪師得聞原委后哈哈大笑,寬慰弟子們說:“當初,我又不是為了生氣而養蘭花的!”
對我自己來說,不僅僅是生氣不生氣,更是會想當初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面對不滿意的結果,該怎么做。
最后,我沒想到我的30歲會這樣,也沒想到我會在30歲的時候想到這些。順其自然,為了孩子,做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