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一場2016的穿越之旅

元旦節三天家里斷網了,這是一個總結與反思的好機會。

還記得2016年年初的時候我非常迷茫,想學習什么東西,但又不知道學什么。于是那時胡亂地報了一些會員開始學習。

2016年,我開始早起

2016年3月的時候,我無意中閱讀了《四點起床》這本書,于是剛開始我像打了雞血一樣,開始踐行早起。我做不到4點起床,就把鬧鐘鬧到五點。3月初,那時天還是很冷,我那時一邊烤火一邊看書,但是有很多次我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當時心里很內疚,但是我還是死性不改,依舊加入了許多早起打卡小組。我現在總結早起的這段經歷,還是非常感謝早起的自己,算是我早起的“副產品”,額外的收獲。

1、今年我的閱讀量有了大大的提高,總共閱讀了45本書,相比自己去年有了很大的進步。因為早起閱讀使我的閱讀量有了上升,也加速推動了我去思考:到底要怎樣閱讀呢?要怎樣學習效率更高一些?于是開始寫讀書筆記、慢慢積累寫作素材,從培養自己輸出的習慣倒逼自己的輸入質量。在10月的時候報名了彭小六的閱讀課,并閱讀了一些提高閱讀效率、學習方法的書籍,學習閱讀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都是早起的推動作用。

2、早起讓我明白了時間是寶貴的財富。當我開始每天早起的時候,偶爾因為犯困打瞌睡,但我大部分時間都在閱讀。為了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我會為自己設置番茄鐘,有時候早上可以學習三個番茄鐘真的很開心滿足。我非常珍惜我早起的時光,所以實在不忍心把時間花在閑聊、以及一些沒有意義、不必要的聚會上。有一些拖沓的習慣我也慢慢改掉了,比如:吃飯后不想動,刷手機的習慣、洗澡前拖沓的習慣、睡覺前刷手機的習慣等等。這些習慣都讓時間不知不覺的溜走,我不能說我現在就完全改正了這些壞習慣,我只能說我更有覺察了,當我閑聊時、當我刷手機刷得脖子酸、眼睛脹時,我的內心總有一個聲音提醒自己適可而止,當我懶經犯了不想動時,我的心里又會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你已經發呆十分鐘啦!休息夠了嗎?如果夠了,就要開始行動啦!這種對自身的覺察力,是我今年很大的收獲。

但是,看似比較有效率的日子也會帶來一些問題,那就是焦慮以及有時會無法全然享受當下的快樂。今年年底參加樊登讀書會的線下活動,活動原計劃3點開始,但因為有些會員遲到,活動推遲了一個小時。當時我的內心是不滿的。還好我也察覺到了自己的焦慮情緒,馬上跳脫了出來。晚上寫欣頻老師《我鏡》時,發現自己覺得時間不夠用,也是一個木馬程序。我猶如在三維空間因焦慮而迷路的小螞蟻,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這種木馬,表現在了我對時間的焦慮上。

3、今年6月,我早起學習通過了中級社工考試。2014年我雖然通過了社工初級,但我對自己還是不滿意的。因為我雖然通過了考試,但我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當時2014年二月份就開始復習,足足準備了四個月的時間,學習效率非常低。其實復習初級完全不用這么多的時間。所以今年的社工中級我不打算給自己這么多的時間,上半年我花了大部分時間在電影、閱讀上,過完五一節后我才開始復習,也是給自己適當的壓力來通過考試,那時我基本上早上5點起來,復習兩個小時,把一些知識要點抄在紙上,在上下班的路上背誦一些考點。雖然不喜歡死記硬背,但這種學習狀態還蠻喜歡的!

聲樂練習

2016年我還有一大收獲,那就是唱歌。我真的不確定我是否真的熱愛唱歌,直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我熱愛的是什么。但我也不再去糾結:“我到底熱愛什么?”這個問題了。每天寫作、閱讀、唱歌、看電影、讓自己處在開心、感恩的頻率,認真過好每一天才是重要的。

我從初中開始就蠻喜歡唱歌的,但說熱愛也談不上,就像許多人一樣,聽聽流行音樂,哼哼小曲、看看選秀節目。

而且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的聲音不好聽,聲音比較低沉、比較粗,唱歌的時候總上不去,下不來。2014年的時候,有想去報個聲樂班學習唱歌的想法。但那時腦子里有很多種聲音在說,學習唱歌有意義嗎?你現在才學唱歌太晚了吧?你又沒有天賦,學這個你還希望有什么前途嗎?學習唱歌有些不務正業吧?會唱歌的人那么多,就算你學會了又有什么用呢?你能出類拔萃嗎?

有一次我會問我的爸爸媽媽,你小時候喜歡唱歌嗎?有沒有人說你唱歌唱得好呢?我期望從爸爸媽媽的身上發現自己的唱歌天賦,不過讓我非常失望。于是,我就把唱歌這事擱置了下來。

到了2015年9月的時候,我心里那個學習唱歌的想法又復活了,于是我也沒管那么多了,就報了一個15節的課程學習聲樂。到2016年4月,我上完了這15節課,那時我的腦子里又有一個聲音冒出來了:“好了,這15節課你也已經結課了,虛榮心什么的也滿足了,唱歌畢竟不是什么你熱愛的事,你也沒什么天賦,我估計你以后不會再唱了吧。”

但是這次我又沒有聽他的話。

我就不說唱歌的一些心得了吧,而是我通過唱歌我的一些小收獲,其實也是“副產品”。

我感覺我的喉輪慢慢活躍了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不愛說話,有時候跟別人交流,尤其是不怎么熟的人,會先在心里說一遍,然后再想一想,覺得這樣說合適嗎?然后再說出口。這樣做可能也有好處吧。畢竟禍從口出。但是,這樣做就能避免說錯話嗎?不是,我依舊經常說錯話。原因正是因為說得太少了,因為只有說出來,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做到下次糾正。

但唱歌,讓我的喉輪慢慢敞開了。我的喉輪處于不活躍狀態。最近又接觸到了一本《脈輪全書》,讓我對脈輪有了一些了解。

第一脈輪:位于脊柱底部,連結的是“生存”,元素是“土”。

第二脈輪:位于小腹部,連結的是“情緒”和“性欲”,元素是“水”

第三脈輪:位于太陽神經叢,連結是“個人力量”、“意志”和“自尊”。元素是“火”

第四脈輪:位于胸骨上面,連接的是“愛”。元素是“風”(空氣)

第五脈輪:位于喉嚨,連結的是“溝通”和“創造力”。元素是“音”。

第六脈輪:位于額頭中央,連結的是“靈視”、“直覺”和“想象”,元素是“光”。

第七脈輪:位于頭頂,連結是“知識”、“理解”和“超越意識”。元素是“思”

在《脈輪全書》這本書里講到:透過脈輪的兩股能流(氣流),一股向下,一股向上。舉例來說,要制作一部戲,我們必須先有一個想法或概念(第七脈輪)。想法接著變成一組意像(第六脈輪),可以借由故事的形式與別人溝通(第五脈輪),隨著想法的進一步發展,其他人也參與進來,我們進入各種關系來實現想法(第四脈輪),注入自己的意志和能量(第三脈輪),排練動作,將概念與物質元素結合起來(第二脈輪),最后在物質面(第一脈輪)具象呈現這部劇于觀眾面前。

而這兩股能流都必須開放而活躍,才會為我們帶來興奮感、生命力和新奇感,向下的能流則帶來平靜、恩賜與穩定性。

說到聲樂,說到喉輪。喉輪連結的是“溝通”和“創造力”,我不善于溝通,話也不多。而唱歌又是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你要氣沉丹田,腹部用力,并練習胸腔共鳴、鼻腔共鳴、腦后音共鳴、然后再從眉心到頭頂共鳴,練習高音低音、真聲假聲的轉換。

這些練習改變了我的聲音,我的聲音不再只有低音、有點粗粗的、嘶啞的嗓音了,而是可明亮、可低沉、可娃娃音(其實每個人都是可以的)特別有意思!

在龔琳娜老師教的開嗓的方法中,我也學會了用聲音打通全身的方法,“啊”來示范,從丹田開始,用“啊”來穿過身體不同的地方,讓聲音從丹田開始,然后到胸腔、到鼻腔、到喉嚨、到腦后音、到眉心、最后到頭頂。這不就像是脈輪中的能量之流嗎?開始練習唱歌之后,我慢慢變得敢于打開自己的聲音。很多時候我們高音唱不上去是因為不敢打開喉嚨唱。至于我的喉輪,我不敢說我通過唱歌打開了我的喉輪,從此變得侃侃而談了。打開脈輪,讓能量自然流動畢竟是一輩子的功課。而我通過練習唱歌感受到了聲音的美妙。

我在唱歌中還遇到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我在家里會時不時的做“鬼叫”,就是用龔琳娜老師的開嗓方法,用“啊”打通全身,也不是為了練聲,就是為了好玩。爸爸媽媽會對我翻白眼,然后我會正經的告訴他們,我是在練聲哦!有時我也用花鼓戲里的腔調說話,把他們逗笑,我就是開心果!

一天周末我在家里把音樂放大聲,跟著音樂唱“離歌”,正好小區提質改造,有一位工人師傅在我家窗戶邊貼瓷磚,然后他竟然跟著我一起唱“離歌”,當時我感覺我們之間有一種莫名的“連結”,音樂有一股魔力,讓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創造出畫面感,“思鄉”的概念也變大了,而他也想快點完工,回家過年啦。

樊登讀書會年底的最后一次活動,也是我今年第三次參加的線下活動,大概有三十個人參加,是人數比較多的一次。我準備的講稿有點多,感覺時間又不夠,只想在最短的時間把欣頻老師的書分享給大家,語速有點快,但完全沒有緊張,這也是一個進步。

我學會了游泳

我之前一直都不想學習游泳,并給自己找了很多理由。視力不好(其實這和游泳沒什么關系)、冬天怕冷的人夏天不適合泡在水里、學游泳有什么用呢?淹死的人都是會游泳的!

當你不想做一個事情的時候,你就會為自己找無數個理由來證明這個事情不適合自己。有時候只需要行動就好了。因為小時候被水嗆過無數次,因為想試試脫掉救生圈看看自己可不可以游,還差點淹死,結果自己狗爬、也不知道怎么爬到了岸邊。長大了以為自己很怕水(感覺在為不學游泳找一個借口)但其實自己一點都不怕水,學習游泳做了充足的準備后,都沒怎么被嗆到,終于可以在深水區游了,又為自己打開了一個世界!

今年年底,開始存錢、理財

16年11月,我跟好友去市圖書館,她借了一本華爾街投資方面的書,我問這本書是講炒股的嗎?她說是的。然后跟我講了一些她對股票的認識,巴拉巴拉.......開始的時候我不太想聽,好友的話我只是無精打采的用“恩、哦哦”簡單的回應。

因為存錢投資好像不是我想要的,不知道什么時候看過一篇文章說過:在年輕的時候不要存錢!要把錢投資在自己身上!有時候真的是一念一世界啊。

但那時候心里有一個聲音告訴我:為什么我不去聽聽她說的呢?說不定又可以幫助我打開一個世界啊!我開始認真聽她的講話,并積極的問一些相關的問題。然后我感覺自己又像打了雞血一樣,兩眼冒著綠光,開始做著發財夢了。

好友向我推薦了《富爸爸和窮爸爸》這本書,我仔細看了一遍,這算是培養財商的入門書。

看完《富爸爸和窮爸爸》后,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正好又推送了一篇《我們重新認識了“剛需”》,里面講到:

對于“為什么絕大多數人最終賺不到很多錢”這個“終極問題”,是因為賺錢對他們來說其實并不是剛需。絕大多數人的剛需是什么呢?大多數人的剛需實際上是花錢,而不是賺錢。仔細觀察一下吧,“發財”幾乎是所有人的夢想,他們以為發財是剛需,可他們的想法暴露了真相:

等我發了財,我就怎么怎么樣!(反正你早聽到過一大堆)其實,發了財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才是他們的剛需。

我覺得我訂閱的笑來老師的專欄和我思想更新的頻率非常共時。

其實關于理財的知識,笑來老師在他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里面也講過:為什么今天的人更應該重視理財呢?理由特別簡單,最重要的是:人們的平均壽命變得更長了,平均壽命增加了15到30年,人們可獲得收入的工作時間也隨之變長了。也就是說,從全球范圍來看,人們理財的環境變得更現實了,有更多的錢需要管理,有更長的時間去管理錢,而最為重要的是——哪怕起點稍微低一點也無所謂了。如果你還沒開始,那就從現在開始吧。反正都來得及。(我之所以記得這段話,是因為我做了筆記的,你看,我雖然做了筆記但我依舊沒有任何行動,所以元認知能力沒有打開的時候總會對一些道理視而不見)

笑來老師在最新的一篇文章又提到:幾年前,美國一家公司做過調查,在美國,大約有43%的成年人拿不出急用的1000美元——這可是在發達國家!中國的信用卡發行歷史,從1986年中行北京分行發行長城信用卡開始算起,到現在有30年了,大面積發行信用卡也有十多年了——沒多久,美國這個比例,在中國也可能對應:估計有40%以上的成年人其實根本拿不出一兩千塊人民幣救急錢。

不管這些數據到底準不準確,舉了這么多例子還不是要你存些錢嘛。

其實我發現欣頻老師也有存錢的習慣,雖然欣頻老師每個月都花幾千元買書,買音樂、看電影、學習的時候花錢毫不手軟,但是欣頻老師對物質方面的要求非常低,在衣服上花費的錢極少。這是我最近重新看欣頻老師的書中讀到的,為什么當時沒有讀到呢?因為我現在的元認知能力打開了,也就看到了之前看不到的東西。

而我每個月把錢花光光,名曰“把錢投資在自己身上”,雖然一年買書的錢也花了幾千,買會員學習也花了幾千,旅游也花了幾千,這些都是學習的。但我把更多的錢花在了買衣服、買化妝品上,那些錢隨隨便便一次就是好幾千,遠遠超過了讀書、學習、旅游長見識的花費。

物質的享受當然也很重要,享受金錢的流動也是一種很高的頻率,但是享受金錢的流動并不是買一些不需要的東西,你也可以說你買的很多的衣服、鞋子、化妝品都是必須的,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你會看到家里閑置已久的上了一層灰的鞋子、還有快要過期的護膚品。

金錢是有能量的,物品也是有能量的,你怎么對待它,它就會怎么對待你。

最近有在思考笑來老師提到的“剛需”。花錢和賺錢哪個才是你的剛需?你的東西是資產多、還是負債多呢?

最近有在踐行管理金錢,也是2017要學習的內容!

我從2016年6月份開始斷斷續續在搜狐賬號寫寫讀書筆記以及一些心得,然后9月開通了公眾微信號,寫讀書筆記以提高自己輸入質量如果用數字總結一下2016,那這幾個數字是:45本書、80部電影、7萬字。

其實數量從來不能證明什么。我也總是看到誰誰誰一年又讀了200本書、誰誰誰又去了多少個國家…….有時候會盯著數字看,而其實背后的情緒是焦慮。所以當我有比較心時,我要學會提醒自己要處在一個感恩的狀態。感恩我遇見了這么優秀的你,可以向你學習。而不是想著:哼,這有什么了不起的?有錢了不起啊?這兩者的頻率是不一樣的,不是嗎?

也正如欣頻老師說的:當你處在一個真誠、大無畏、高頻的狀態時,事情會完成它自己。不要完成一個事情,而是要把自己放在完成這個事情的頻率上。如果你完成這個事情是很快樂、幸福的感覺,那你就把自己放在這個頻率好了。

然后,耐心的見證自己的成長。

而我在2016記錄的數字,是為了給自己一些成就感,以幫助自己建立信心。《超能異部隊》有句臺詞非常好,里面說:你的生命就像一條河流,如果你一直致力于你的目標而不是你的命運,那你一直都是逆流而行的,找到你自己的命運,河流會送你去。這就是自信,自信也茫然的頻率是不一樣的。

如果能時刻以頻率為校準,其實感覺生活可以簡單很多。非常明顯看書的頻率比狂刷朋友圈的頻率就高多了。有些事情做了之后感覺內疚的話就直接斷舍離吧,行動起來去遇見美好的人和事。

2016,我遇見了很多美好,他們幫助我學習、帶我成長;2016,我也有一些木馬程序,讓我焦慮、不滿、失望,我要反思然后清理,迎接2017嶄新的自己,感恩遇見的一切。

//w?]?0K??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