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云山中的笛聲

縉云山中的霧

三月的縉云山,飄著毛毛細雨,山間白霧繚繞,煙雨磅礴,氣象萬千。此山被當地人稱為“小峨眉”。據說,天晴時,早晚云蒸霞蔚,姹紫嫣紅,五彩繽紛,被古人稱之為縉云山。

今天是我和玉林結伴出游的第八天,我們乘重慶市的6號輕軌線,從向家崗站出發至北碚2A出口,走480米左右乘公交車520(步行20多分鐘),前往縉云山。

當我們來到縉云山時,因為天公不作美,天空下起了毛毛細雨,所以上山的游人稀少。

我們與公交車上遇見的三位游客結伴而行,這三位“驢友”中間有一位是重慶本地人,他來過此處很多次,專門陪同熟人過來游玩。他邊走邊介紹這里的風景,我們今天的運氣不錯,遇到了免費導游。我一踏進縉云山的山門,發現這里還是重慶市植物園,山道路兩邊,古木森森,我們走進了樹的王國。其中一株生長在路邊的樹木很奇特,樹桿上掛的標牌上寫著“薄果猴歡喜”,還有一株樹叫羅浮柿的樹,我好想在上面也掛一個標牌,上面寫著“我喜歡”。

簿果猴歡喜的樹

我喜歡的樹

這位臨時導游,指著那棵樹說:“我小的時候,這樹上還會有猴子在上面玩耍,那時候這山里有各種動物,現在再也看不見它們的蹤跡了,也聽不到它們的叫聲。”

他建議我們先爬獅子峰,他介紹說:“這上山沿途有680級石梯。峰前還有一道拱門,是古獅子寨寨門遺址。峰頂有一平臺,叫‘太虛臺’,在那兒可觀日出、觀云海、觀明月、觀大自然的氣象萬千。還有個典故說的是,‘到了紀云山,不登獅子峰,美景未盡覽,遺憾在心中’的說法。登上獅子峰,可以看到兩個長尺余、深寸許的足印。不過今天有雨,在這里只能看到霧松,云海,看不見遠方!但是看見的景色如同登上了峨眉山,因此人稱縉云山為小峨眉。”

他繼續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北碚,也可以看到整個縉云山的全貌。”他們走得很慢,到了峰頂就開始拍照,站在那像獅子頭巨石上拍照,身后什么背景也沒有,站在那兒好像是站在云山霧海里,只有身旁近處可見到霧松的影子。

這時從山崖下傳來時兒悠揚,時兒婉轉的笛聲。站在山頂,山崖下的景色盡收眼底,在通向另一座山峰的拐彎抹角處,我看見有一位老者站在那兒橫吹竹笛,他站在一個拉著雨布的茶棚里,周圍是翠色欲滴的樹林,山崖石壁怪石林立,還夾雜著泉水流動的聲音,一陣白霧飄過來,把這一切朧上了一層白色的輕紗,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我靠在石梯的護欄邊欣賞這一幅美景。

我這是第一次,在這深山密林里傾聽這樣唯美的笛聲,原來人生可以遇到有這么動聽的聲音,看到這么美的景色。我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靜靜的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美好,勾起無限的思鄉之情,就像這山中濃濃的云霧一樣,春風拂過這濃濃的云霧又輕輕地化開,就好像畫家筆下渲染的水墨畫一樣,不覺讓人想起這樣的詩句,“塞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一種莫名的離愁鄉思,讓人牽腸百轉,自己仿佛是煢煢孑立的游子,一種悲涼的酸楚涌上心頭。因而身不由己地循著笛聲沿著石階而下。

橫吹竹笛/一曲清音

我們尋著這婉轉悠揚的笛聲來到茶棚前,茶棚里站著橫吹竹笛的老者,看上去是典型的四川人的體型,身材長得比較瘦小,但是屬于精神干練的類型,他膚色黝黑,頭發花白,雙目卻炯炯有神,吹奏時神情專注,我們來到茶棚前,也絲毫沒有覺察到。我上前打招呼說:“老伯您好!你的笛子吹得真好!”

那老者見有人來,就停止吹奏,不好意思地說:“一般般吧,沒得事的時候隨便吹一吹,免得冷清。”

有三三兩兩的外地游客,在小攤前瞧瞧他兜售的一些小商品,有許愿用的紅布條、純凈水、口香糖。他給他們推銷口香糖和純凈水,他很誠實地說:“我的水比他們山下賣的還便宜,只要三塊錢一瓶。上來了嘛,就是買一包口香糖,也是對我的一個支持嘛。”

他見我們是兩位姑娘,就不停地說,“小妹兒,買一個嘛,支持一下我的生計。”

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玉林也覺得他笛聲好聽。于是,我們決定買紅布條(五塊錢一條)。老者給我們指了一條上香爐峰的路,我們沿著石板梯拾級而上,路邊的石壁上雕刻著香爐峰幾個大字,字上面布滿了青苔,但掩蓋不住雕刻刀工的文化底蘊。香爐峰頂有一座觀景塔,那里全部圍上了安全網,整座塔正地維修之中。我在林的幫助下爬上了一個高高的石臺,然后把她也拽了上來,我們選擇了一棵大樹,把紅布條綁在上面。林認為,越是高處,越好吧!

去香爐峰的道路

當我們從香爐峰下來后,又與老者聊天。通過交談,我知道他叫劉文幫,他說的時候很有意思,生怕我會弄錯,很鄭重其事地說,“是幫助的幫!家里有6口人,住在陳江鎮,五一村,黃家灣生產隊。”

玉林指著我,笑著對他說:“她下次去你們村游玩,就去看你。”他嘿嘿笑。我問他干這行生意多少年了?他很平靜地說,我從48歲干起現在已經干了二十年了。

玉林悄悄對我說:“你看他比真實年齡要小許多,看來是這里的空氣好哇!”

我覺得人總是要為生活而奔波,但有這樣的好山好水,風景如畫來做伴自然比常人要年輕許多。

我又問他:“你每天幾點鐘到達這里?風雨無阻嗎?”

“每天都是7點多鐘就來到這兒,下午4點多回去。真的是風雨無阻,夏天來的路上特別熱,上了山就涼快了,這一輩子過的快喲!”

我真是很佩服他,又問,“山這么高,這些東西怎么弄上來的?”

他從雨布傍邊拿出一個竹棒棒,又從放著商品的臺子下面拿出麻繩。他說,“就是用這些把紙箱綁住,挑上來的。”

我看見他面前放著兩支竹笛,我想知道他會演奏哪些曲子,便問他:“你一般吹些什么歌曲?”

他微笑著說:“我只會吹老歌,比如《瀏陽河》、《敖包相會》、《十五的月亮》、《南泥灣》……”說著,他又給我們吹奏一曲《瀏陽河》,這清翠的笛音描繪的是瀏陽河畔的景色,在我聽來卻是化作濃濃的故園之情。

再美的景致,再動聽的笛聲,到了該離開的時候,還是要離開。我很真誠地對他說:“我們要去縉云寺了,我很喜歡聽你的笛聲。來的時候,聽著《瀏陽河》來的,走的時候也還想聽你吹一支曲子!”

他很干脆的說,“要的!你們沿著這條道下山,路的盡頭,就是縉云寺。”

我們與他揮手告別,等到拐彎下坡,就聽到身后傳來動聽的笛聲,那是一首悠遠綿長《敖包相會》的曲子。第一次有人用笛聲為我送行,流水的音符在深山幽谷里回響。我仿佛看見,往日的他用竹棒棒挑著兩箱貨物,滿頭大汗的從山下拾級而上的身影。

縉云寺

這笛聲中帶有著纏綿、迷幻、輕亮、清越的韻味,也不知道怎么還有一種嗚咽,仿佛在訴說一份無奈,一份凄清,一份落寞,笛聲穿過樹林,飄過竹海,飄散在深山密林之中,游離在我的耳邊,我們漸行漸遠。樹林里依然云霧彌漫,仿佛置身于夢境之中,這時傳來古剎的鐘聲,這渾厚的鐘聲與清越的笛聲,還有這山間的松濤相映成趣。

2017.3.15寫作2017.3.21日修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老豬不去救嫦娥,是明哲保身。但心中殘留一絲善念的他,還是將那玉兔好好的安葬了。此刻,他應該算是肩負了一只兔子的命,...
    達哥嘮嗑小屋閱讀 4,073評論 2 6
  • 你面向荒原,甩動頭發 雪在你的頭發上跳舞 你的頭發在風中跳舞 你踩著我的腳步,跳出了一個狐步的旋舞 當雪淹沒了我頭...
    丁一文閱讀 231評論 0 1
  • 4月份開始996加班直到8月中旬結束,然后就是忙碌的辭職、開始找工作,現在終于算是進入一種理性的狀態了。記錄一下工...
    他們叫我小白閱讀 32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