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求職記:法國青年如何在暴富、競爭激烈的中國“抱團”、扎根?

在法國《大學生報》記者佩勒迪埃(Cécile Peltier)眼中,中國不再是本世紀初時那個機遇遍地的奇幻叢林 : 其GDP年增速不僅“縮水”到6.5%,職場新人的平均薪酬也比歐洲“低了不少”。此外,隨著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國海歸人數激增,在華的法國青年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不容小覷,但種種因素仍不妨礙大批法國年輕人赴華“探險”。

在靈格咨詢公司亞洲區人事部副主任艾吉茲阿諾(éric Egiziano)看來,對于納米科技、環境與食品工程、建筑等行業的畢業生來說,中國是個不錯的選擇;對于商校生來說,電子商務、數字營銷、奢侈品和酒類貿易等領域前景可觀。

鏈接:除了自費留學,法國青年可以通過千人實習生和外派工作計劃(V. I. E)來華就業。例如,在千人實習生計劃中,18-30歲的法國申請者將在中國進行3-6個月的實習。而在外派工作計劃中,28歲以下的法國申請者可在當地法企工作6-24個月。期滿后,這些自愿出國的年輕人可以選擇繼續留在中國或返法。


外國人如何拿工作許可:優中選優,地區差異大

根據中國政府相關規定,外籍公民需要擁有學士(或以上)學歷以及兩年工作經驗,方能獲得工作許可證。法國企業國際發展局(UBIFRANCE)副主任扎柏(Frédéric Szabo)表示,根據中國各地就業現狀,相關的工作許可規定有較大不同。例如,在競爭較為激烈的蘇州,發放外籍工作許可證的門檻更高——申請者得具有學士文憑和4年以上從業經驗。

在華工作多年的法國女生露西則向小編透露,許可標準似乎逐年變得更加嚴格。當她于2010年初次申請時,即使未滿足規定(碩士畢業+兩年工作經驗),也順利獲得了許可。不過,自2016年以來,工作許可積分審核制的出現增高了獲準門檻,而“老外們”的中文水平,也成為“成績單”上的重要指標。

那么,是否人才競爭越激烈的城市,越難容下外國畢業生?也不盡然:有意加強國際都市形象的上海在發放許可時,顯得更為慷慨:成績均分達14/20或畢業于211學府的外國應屆生,就可在此尋得一席之地。屆時,這些應屆畢業生可考慮在上海自貿區與技術園求職。

不會普通話?有點麻煩…

在中國工作,法國學生們還得面對一個“難題“:光具備良好的英語交流能力怕是不夠,越來越多公司開始對普通話水平有所要求。與規模甚眾、精通英文的中國海歸競爭者相比,無法讀寫普通話的劣勢,確會使法國學生錯失不少有利的發展機會。

現年23歲、在一家國際搬家公司擔任客戶經理的維克多坦言,不懂中文是妨礙其尋求更佳崗位的主要掣肘。相反,曾在SKEMA商學院蘇州校區就讀的卡米爾就因出色的普通話能力,迅速在法國一家化妝品集團中國分部找到了工作。她的工作任務是走遍中國,為各地美容師提供產品培訓。同樣,露西因具備優異的中文水平,直接通過中國人氣招聘網站找到了工作。

扎柏指出,“與其說是學中文,不如說是逐步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而無論這些年輕人最終選擇歸國還是長留,這方面的長進都是極為重要的收獲,也不違其年少時整理行囊、踏上旅途的初衷。

在華求職:光投簡歷怎么行!

由記者佩勒迪埃的采訪結果看來,在華找工作的法國學生,主要依賴的是本國人際網。上文提到的維克多就慷慨地傳授了求職心得:”在華的法國求職者需要建立強大的人脈網絡。一定要多多參加在華法國團體代表組織的聯絡活動。在上海,我感覺親愛的法國同胞們變得更易親近了”。

26歲的克萊門特也持相同看法:作為法國手袋品牌“棒棒糖”的中國業務代表,他曾為找工作孜孜不倦地查看求職論壇,與人聯絡、聚餐,并頻繁參與法國青年經濟和商業部門(JCEF)組織的活動。

法國人在華“抱團”創業?

除卻汽車、能源、醫療等領域,外國人現可通過提交“外商獨資企業”申請(Wholly Foreign Owned Enterprise)在華創業。

圣戈班集團亞太分部主席、法國工商會中國區主席吉梅諾(Javier Gimeno)提供的資料表明,赴華創業的法國青年人數持續增長,而他們偏愛的行業往往是網絡服務或咨詢業。


卡米爾和克萊門特除了領薪雇員的身份外,還有一份共同的“兼職“:珠寶設計初創公司Zoaje。克萊門特言簡意賅地介紹了作為外國人必須遵守的程序:“外資公司需請本國從業人員全權代理相關法律事務。總之,所有條款皆為中文,相應政策也似乎總時時變更…”。

除了上文提到的求職人際網絡,法國青年經濟和商業部同樣創建了“創業孵化器“,旨在幫助創業者俱樂部成員在1500多家在華法企中,覓得潛在投資者。同樣,法國企業國際發展局(UBIFRANCE)在上海、北京、深圳成立的”法國科技“平臺,也齊心協力地為蹣跚學步的年輕創業者提供一臂之力。

返法后:“中國問題小能手”

在中國的求學、就業經歷,往往是法國海歸適應能力的強有力證明。 讀懂中國、“接受“中國,代表著他們對這個社會方方面面的持續思考。畢竟,在異國,比起”水土不服“的抱怨,高效解決問題是唯一出路。

不知這些在華尋求機遇的法國年輕就業、創業者,如何看待所謂的中國“中產困境”呢?當周圍人為了購房、教育、股票、事業、健康力有不逮時,或當周圍人因無法趕上暴富時代而成為“落伍者”時,這種想改變、想追趕的勁頭,會讓這些法國年輕人不得安寧,還是更興奮靈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