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朋友圈好多人都在用“顯示三天”的微信朋友圈功能(也是偶然發現幾個悄悄關注人的朋友圈突然什么都沒了),我在想,可能這個又是近期流行的點?或者他們不想給后來認識的人了解他們的以前?.......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當然感覺奇怪。不過后來我也設置了,我也有我的原因吧。
最近我認識了一位同濟大的朋友,孫振國。他特別熱愛讀書,寫文章,可能這并不好奇,但在我們這樣的環境下,能繼續保持這個愛好的,就像萬綠叢中一點紅。特別吸引我,也讓我開始對他的深入交流。
他的平生經歷我就不過多贅述了,我和他聊天的時候有幾處他的心得特別不錯,與你們分享。
1.他特別喜歡寫作,他的理由很簡單,開始寫文章哪怕就是為了在當今朋友圈說說遍地情況下,我能風騷一下寫文章“裝個逼”,不發說說,發個文章,也值得堅持。
他說剛開始接觸寫作的時候,就是因為大家都發說說,發雞湯,他感覺要是寫個文章是不是很叼一些,于是開始了他的寫作路。其實好的習慣就是不經意間養成了,給自己找個理由,哪怕就是為了朋友圈“裝個逼”,要是你堅持下來,我也相信你的文筆會健步如飛。因為,你要會寫,首先肚子里要有貨吧,怎么有貨,你得看書學習吧。
給了一個能夠說服你自己的理由,一個好的習慣在不經意間就能養成。
2.哪怕最近不知道寫些什么,你也要寫“不知道寫什么,不知道寫什么”寫上了若干遍,然后告訴自己還在堅持寫東西。
確實是這樣的,就像以前高考作文一樣,哪有那么多好寫的東西,高考那種情況下,沒辦法,得逼著自己寫。現在沒人逼沒人管的,更寫不出什么東西了。所以要學會自我安慰的去寫東西,你可以認為現在又不是高考作文,不能跑題偏題,每個人都是自由評論家,在法律的圈子里都可以暢所欲言。就像最近我關注的《簡言》上一位朋友,每天堅持發當天的收獲和不足字數不多,百來個吧。有人會問有這個必要嗎?但是你自己反問,你做的到嘛?這也是堅持在寫作。
一個好的習慣形成過程中要不斷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不要輕言放棄。
3.看書就像吃飯一樣,有人會說看了那么多書也沒見得自己有什么提高?
這一點是不是覺得很感同身受,包括我自己,因為曾在機關一陣子,時間很充裕,也看了一些書,但后來又沒堅持了。原因是剛開始還能記得一些比較經典的句子,時間一久,什么都記不起來了。所以漸漸就是失去了看得興趣。不像學書法和繪畫,還能過個節日寫點字,畫個畫,能感覺出來進步和成就。然而他是這么和我說的,點醒了我,他說你每天吃飯了有什么感覺呢?但是那么多年了,你個子有長么?身體不是變更壯了?讀書不也是這個理兒,哪有幾天就能看出效果的,那不是韓國整容,整完了馬上就能看出變化,咱們是慢慢消化成長的過程,書到用時方恨少,只要積累多了,肚子自然而然就“大”了。
只有量的積累,才有質的突破,沒有什么東西能一蹴而就。
我認為一個人不說一定人人都上福布斯,但是想脫穎而出,力爭上游,一個好的習慣必不可少。其實我挺佩服那些特別偏執的人,王安石,牛頓等等,他們偏執確實有問題,但是這份執著追求的精神確實不得不說是個好的習慣。
說到這還沒說我為什么也設置了三天朋友圈呢,原因很簡單,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一個軟件,《得到》(最近孫給我推薦的),上面很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咖面對面談他的經歷思想,非常好,不過都是要錢購買的文字視頻知識。這個也正常,應了一句話知識就是財富嘛。我看了一些受益匪淺,才開始了我打算也把我平日見識的人、事所思所想與大家分享(這里說明下我非孔孟圣人,必有不當,多多見諒海涵)。但正是也因為此,我想在朋友圈設三天限制,認為自己觀點還不夠成熟,以后多充實自己文化素養。等思想更成熟了,再取消三天的限制吧。
日后每周一悟,多多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