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面研究的都是帶有鮮明標簽的95后,比如二次元,cos,手辦等。事實上,沒有帶標簽的95后才是大多數吧,而沒有帶標簽的95后其實和幾年前的90后,10年前的85后,除了離互聯網更近,更早接觸新文化,其實并沒有區別太多吧……
信不信去國內隨便一個高中教室去問,了解lovelive的舉手看看,估計一個班級也找不出幾個。更多的應該還是那些和我們以前一樣默默每天刷題的人。
——“丸子” 90后
↑ 為了做“95后00后”研究,我把這些App都勤快的用了一遍(還有些諸如B站啥的沒在這屏)
對于年輕人的研究就是對于未來市場的研究,近些年對于包括“二次元”、“亞文化”的研究非常多,包括很多研究推論都成為了很多互聯網產品的方法論基礎,但現在很多主流的研究似乎總是把年輕人描繪成了“另一種生物”,似乎年輕人在用和成年人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在思考問題,這讓我非常的詫異也非常的費解。恰好,我個人對年輕人也略有一些研究,今天來分享一些我多年以來的“研究成果”。
信息孤島
這個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由于互聯網提供的信息的個性化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單一的主流渠道獲取信息,年輕人越來越按照自己的興趣來形成小圈子,這些小圈子之間的溝通舉例也越來越遠。
然后按照這個趨勢的推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形成的小圈子中會有很大一部分會變成甚至是老死不相往來的信息孤島,大家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對圈子外的世界甚至可能是一無所知的。
↑ 各個孤島之間依靠一些跨界者作為關鍵分子來完成信息傳遞
按照這個推論有很多不錯的產品或者運營案例,比如網紅奶茶、刷爆朋友圈的紅文、某個突然在某群人中火起來的爆款App。
這種傳播鏈條也特別適合社交化媒體。
↑ 有人基于這種孤島化的傾向,總結未來的亞文化圈社群會逐漸替代主流意見領袖的價值
按照這個推論,還會有另外一個相關結論,就是在未來時代,因為信息孤島之間的信息傳遞距離越來越遠,圈子也越來越封閉。所以不同圈子的人無法理解別的圈子的人會成為一種常見現象。這將最終導致一個現象:
頭部化的內容會越來越難誕生,頭部內容的覆蓋面也會越來越小。
然而事情似乎并不完全這樣發展,這年頭反而存在大量的“主流文化KOL”反復占領所有人的眼球的情況。
舉個例子,下面是三款手游近一年時間的App Store排名曲線:
從上至下分別是崩壞3、陰陽師、王者榮耀。從總榜、暢銷榜、游戲榜的排名波動來看,很明顯的可以看到,崩壞3的下滑速度是最快的,陰陽師也處于幾乎不可逆的下滑趨勢中,而王者榮耀則像鉆石一樣堅挺。
崩壞3是一款硬核二次元向的游戲(我就不PO更硬核的二次元游戲比如FGO的圖了)屬于亞文化類型的作品,流量衰退的趨勢非常明顯。
陰陽師早期也是主打二次元向,只是不那么硬核,產品設計思路上對非二次元用戶的接納程度比較友好,不過流量衰退趨勢依舊很明顯。
至于王者榮耀嘛,完全和二次元沾不上邊,而且這款游戲在2016年5月的時候重做過一次英雄角色,當時把一堆架空的洋名角色換成了現在的“李白”、“貂蟬”、“孫悟空”。基本屬于初中文化認知水平就知道的“IP”。
所以基礎的認知體系一直存在的。基礎認知=頭部認知。
符合頭部認知的內容,自然就會成為頭部內容。
從這個角度看,頭部內容的誕生概率或許會越來越小,但頭部的覆蓋面不會變小。實際上因為大部分的頭部的流行文化都越來越呈現跨界通吃的效應。本質上就是因為孤島效應,導致如果不是足夠“基礎認知”的信息傳播鏈,根本無法擊穿信息孤島,成為頭部。
流行文化
那么信息孤島、頭部認知和95后的年輕人有什么關系呢?如果我們要研究年輕人的流行文化,這個關系就大了。
前面我們也說了,年輕人出現了信息孤島化的趨勢,可是除了跨界者的存在,還有基礎認知的存在,這兩項保證了依舊可以出現擊穿信息孤島的頭部文化誕生。
我們知道,大部分的亞文化都有對抗主流文化的排外傾向。
而當一種潛伏的亞文化中,出現了某種契機,與主流文化(基礎認知)產生了交集,進而進行了某種融合,同時在這種亞文化的主導人群中,也有一部分人持有包容的態度的話,那么這種亞文化就會和主流文化融合,進而產生一種新的不同于這種亞文化原型的新品種,而這種新品種就是流行亞文化。
而之前被大家吹捧的“二次元”也好,還是最近終于又一次火起來的“嘻哈”都是這類情況。
二次元我們下次有機會再深入講,先拿嘻哈舉例子。
嘻哈一直屬于小眾的亞文化,受眾人群在國內很小,呈現明顯的孤島化的小圈子體系。這樣的孤島是缺乏商業開發價值的。但是大部分主流的基礎認知對嘻哈的判定雖然是小眾的,但也是酷的。(比如張震岳和熱狗,唱了這么多年的嘻哈,知道他們的人還是那么多,張震岳之前火的歌都不是Rap)
而這次《中國有嘻哈》這檔節目非常重要的請到了一個基礎認知中被廣泛認知,又接合了嘻哈元素的代表符號——吳亦凡。哪怕對韓國男團不熟悉的我,也知道吳亦凡,知道他很帥,在廣大的年輕女性中,這個認知就更普遍基礎了。
但他是嘻哈歌手這件事,其實知道的人并沒有那么多。
他加入《中國有嘻哈》這檔節目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鏈接要素,作為“基礎認知”元素,激活了許多“跨界”傳播點。
↑ 嘻哈這個詞的百度指數在6月25日之后飆升
↑ 吳亦凡的百度指數在6月25日之后只是微微提升
而這檔節目中請來的選手在嘻哈圈的地位也不低,像歐陽靖這樣的“圈內達人”是有圈內的主導地位的,而這樣的人也持有開放的心態去擁抱主流文化參與進來的。這使得嘻哈這個亞文化圈有很多人也可以帶著開放的心態來參與到與主流文化的融合中。
流行版的嘻哈亞文化誕生了。
潛伏的亞文化與頭部文化的融合后才會成為新的流行亞文化。
這個公式我屢試不爽,有興趣的話,各位可以試試尋找看看各種亞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合后的成功案例。(我可以提示一下,比如腐亞文化和《瑯琊榜》)
寫在最后的話:
這次這個坑開的比較大,做年輕人研究,我數據沒那么多,不過我對年輕人玩的產品可以花更多的時間,所以可能視角會比較平一些。
其實創投圈把“你不懂年輕人”這個概念拿出來嚇人搞資本故事這件事已經是被用爛的套路了,不過從當年的90后,到95后,甚至已經有人在講的00后。當我們回頭的時候,就發現,其實,我們也年輕過,年輕人真的沒有那么奇怪難懂。
說穿了,撥開表面的行為,其實他們和我們真的是一樣的。
有些基于商業利益從而進行的刻意誤讀,不是我們正確的研究年輕人的態度。、
另外這個系列可能會有些枯燥,但我還是希望能堅持填完這個坑。下次探討的如果不出意外應該是二次元,容我慢慢碼字。
最后,歡迎各位老板打賞。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