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Why Nations Succeed and Fail
。。ISBN:?9787521719499
。。內容簡介?。。
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而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律改造它。
從《原則》《債務危機》到本書,橋水投資公司創始人瑞·達利歐的研究角度涉及個體、組織、社會和世界。他想揭示的是個體的生活和工作原則、組織機構的運轉原則、國家和社會的興衰原則、世界秩序的變化原則。
在這本書中,瑞·達利歐探究的是社會和世界的運行規律和原則,他考察了500年財富和權力的所有重大變化背后反復出現的模式和因果關系。他認為在這些變化背后存在著永恒普適的規律。通過考察許多相互關聯的歷史事件,可以看到這些變化的典型模式、規律、周期和因果關系,并以此為基礎推斷未來。
達利歐認為,歷史通常也是通過相對明確的生命周期、隨著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過渡而逐步演進的。所有帝國和王朝都是在典型的大周期中崛起和衰落的,可以就此判斷自己所處的位置,以此判斷之后的走向。目前相對財富、權力和世界秩序正在發生典型的巨變,這將對所有國家的每個人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本書的分析和探究建立在達利歐獨創的債務大周期、歷史大周期的基礎之上,揭示的是變化背后的永恒和普遍的力量,以此展望未來,搞清世界的運行原理,總結出永恒普適的原則,從而妥善地應對當前形勢。
。。作者簡介。。
瑞·達利歐(Ray Dalio),美國橋水投資公司創始人、聯席首席投資官和聯席董事長。橋水是一家全球資產管理公司,是全球知名機構投資組合管理公司。達利歐相信研究過去是為了理解當下,為應對未來局勢制定實用的原則。曾出版《原則》《原則(繪本版)》《債務危機》等多部作品,有關信息可參見www.principles.com。
。。短評。。
#
從經濟角度解讀歷史大趨勢,數據翔實,論據可靠,而不臆斷.給人啟發.個人5??推薦
#
非常好的書籍,是一系列博客文章總結而成,有幸先拜讀了博客的內容。我們所有人一生有可能只能完整的經歷一個周期,我們年輕時和年老的時候,經歷的環境可能是截然相反,我們生活中的經歷可能對我們來說反而不是經驗,因此,要從歷史中找答案。
#
是真正知行合一、追逐熱愛的人。對比英文版,是學習財經翻譯的好材料。
#
歐美財經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很多都是基于負面的立場,比如經濟學人,中國的報道和評論可以把你看吐了(最近他們有個記者拿不到簽證了,挺好),作為平衡,看看Dalio的這本書就挺好,他對中國的喜愛躍然紙上,先摘錄一點:
The U.S. is in a downward cycle. It is heavily indebted and increasingly unproductive, its military overstretched and its foreign policy timorous. Also, its citizens are bitterly divided. China, by contrast, is on a rollicking upturn: It is the world’s creditor and factory; its population is obedient and seemingly unified; its military is growing rapidly; and its foreign policy is not merely assertive but bellicose.
China checks all the boxes that he identifies as essential for a country to rise. It has “capable enough leadership” to increase the country’s wealth and power; it has a strong educational system as well as a strong work ethic, and it is open to “the best thinking in the world.”
甚至他提到中國的領導人相比于美國更有文化更懂哲學,比如,他說有個中國高級領導準備與Trump開會之前,是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當然這樣的調調讓歐美的文人非常看不慣,但是他又太有錢了,有錢即正義,不能直接說他講的不對,否則你對,為啥他比你有錢,只能諷刺他,比如某大媒體的書評:
With his overdrawn generalizations and all-encompassing abstractions, Mr. Dalio strains much too hard to persuade us that he’s not just a wildly successful businessman. He craves recognition as a polymath who has constructed a model for how the world works and as an all-American Renaissance man in the age of Xi Jinping.
這本書是Dalio的Principle三部曲的第三本,2017年當第一本《原則》出版的時候,好多炒股票的都在推,但是之后2018年市場不好,很多人跟著他的思路都虧的媽媽都不認識,所以后面兩本基本沒人再出來說啥了。
Dalio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并且justify,很多人的格局不夠大,天地不寬,看不到大周期,“typically miss the big moments of evolution coming at them in life is because they experience only tiny pieces of what’s happening.” 大部分投資人都像螞蟻,只看到眼前一點點東西,Dalio說他的方法不一樣,他看的是過去幾百年財富創造的歷史,而且他說他碰到的投資者和經濟政策制定者對這些歷史的理解都不行,就差沒有明說只有他自己搞明白了。
可能因為大家都沒他有錢,沒他管的錢多,但是看他的書不就是為了多賺點錢么,先要夠有錢才能理解他在說什么嗎... anyway,可以當作一種觀點和思考的方式,還是不錯的,還有就是這算不算壽公說的“投共”?
#
一些重大事態發展,在我的有生之年里,這些事件從未發生過,但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
和平與繁榮時期比蕭條、革命與戰爭時期持續的時間長得多。二者的比率通常約為5:1。所以可以說蕭條、革命與戰爭時期是和平與繁榮時期之間的過渡階段。
就像許多事物一樣,在人的一生中,重大的繁榮時期和重大的蕭條時期只會出現一次,除非我們研究幾代人的歷史模式,否則很難預料到這些時期的到來。
人們之所以往往錯過一生中的重要成長時刻,是因為每個人僅經歷漫長歷史的一小部分。我們就像螞蟻一樣,在短暫的一生中全神貫注于搬運面包屑,卻無暇拓寬視野,發現事物發展的宏觀規律和周期及其背后的重要關聯、我們在周期中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
在我們的一生中,沒有哪個時刻像現在這樣,如此多債務的利率都處于極低甚至負水平。貨幣和債務資產的價值受到供需狀況的質疑。2021年,有超過16萬億美元的債務的利率為負,并且很快需要增發巨額債券來填補赤字。
自古至今,在大多數國家,對大多數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人們如何努力創造、獲取、分配財富和權力,盡管也存在其他方面的爭斗,最重要的是意識形態和宗教方面。這些斗爭以永恒普世的方式出現,給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造成巨大影響,而且像潮起潮落一樣循環往復。
古往今來,所有國家的財富擁有者都具備創造財富的手段。為了維持和增加財富,他們與政權掌控者合作,一起建立共生關系,制定和執行規則。我看到類似的情況發生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雖然具體形式已經演變,并將繼續演變,但最重要的機制基本上沒有改變。
隨著這一運作機制的逐漸演變,很小部分的人獲得并控制了大部分財富和權力,之后國家變得過度擴張,陷入困難時期,使最貧困且最沒權勢的群體遭受最大的重創,進而引發沖突,釀成革命或內戰。沖突結束后,新的秩序建立,新的周期重新開啟。
三個最重要的周期:長期債務和資本市場周期,內部秩序和混亂周期,外部秩序和混亂周期。
在這些周期的驅動下,國家在兩個極端之間更迭(例如,在和平與戰爭、繁榮與蕭條、左派掌權與右派掌權、國家合并與解體之間更迭)。這是通常發生的情況。因為人們傾向于極端化,從而超過平衡點,出現過度而導致反向走勢。朝一個方向的走勢中,潛藏著導致反向走勢的要素。
這些周期在歷史的長河中基本上沒有變化,原因與人類生命周期的基本要素在歷史長河中保持不變是一樣的:人類本性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太大變化。例如恐懼、貪婪、嫉妒和其他基本情感始終沒有改變, 它們是驅動周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人類的生產率是驅動世界總財富、權力和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提高的最重要的力量。生產率是人均產出,受人類的學習、積累和發明的驅動。不同群體的生產率增速有差異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教育質量、創造力、職業道德以及將想法轉化為產出的經濟體制。
幾乎所有動蕩時期的產生都是源于財富和權力斗爭(即革命和戰爭形式的沖突,通常是貨幣和信貸崩潰與巨大貧富差距所致)與嚴重天災(如干旱、洪水和大流行病)。
擁有大量儲蓄、低債務和強大儲備貨幣的國家能更好的抵御經濟和信貸崩潰;儲蓄少、大量負債,沒有強大儲備貨幣的國家抵御能力則較弱。如果一個國家更有創造力,它就有更強的適應力。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羅斯福總統宣布,美國將不再遵守允許紙幣兌換成黃金的承諾,政府會充分提供貨幣和信貸,使人們可以從銀行取出存款,并將得到的資金和信貸用于消費和投資。從1929年10月股市首次崩盤開始,這段時期已持續了三年半。2008年,從股市崩盤到央行印鈔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2020年才用了幾周。
請記住,經濟毀滅時期和戰爭時代通常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一般是兩三年。天災(如干旱、洪水和大流行病)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各不相同,不過隨著人類適應力的增強,這種痛苦通常會減輕。
#
我的任務是弄清楚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并獲取應對它的永恒和普遍的原則。對我來說,這既是必要的,也是激情所在。
財富和權力的大幅波動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盡管我總共識別了17個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貨幣和債務周期。
在撰寫本文時,我們看到這17種力量都在發揮作用,最重要的是債務周期、貧富差距周期和全球地緣政治周期。正如前言中所提到的,我們最近實行了零利率,同時在經濟衰退時擁有大量債務。這導致了大量政府債務的產生,各國央行都在印鈔以實現債務貨幣化,同時,各國內部存在巨大的政治和價值差異,并且一個新興世界大國(中國)正在挑戰當前的世界主導強國(美國)。雖然這類事情在我們有生之年沒有發生過,但它在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最近一次發生在1930-45年期間)。
我們學會以更好的方式做事,因此長期來看,我們提高了生產率。長遠來看,學習是提高生產率最重要的因素
也使財富和權力從(1):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在農業經濟中,農業土地是財富和權力的主要來源,并以此支持君主,貴族和教會維護他們獲取財富和權力的動力系統,轉變為(2):以工業為基礎的經濟,擁有創新能力的資本家發明并擁有生產工業產品的生產方式,并與政府一起維護他們獲取財富和權力的動力系統。換句話說,自從工業革命帶來了這種變化以來,我們一直在這樣一種體制中運作:在這種體制中,財富和權力主要來自教育,創造力和資本主義的結合,同時政府與控制著大部分財富和教育的人保持合作。盡管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目前還未在實踐中成功)和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個混合前面兩者的財富和機會分配系統,它的優點值得討論)之間存在差異,但讓受過教育的人們進行創新,并擁有將其轉化為產出的方法,以及根據獲利(即,與之共生的資本主義和政府體制)來分配資源和獎勵人們的手段一直是工業經濟成功的方法。
在歷史長河中,人類太渺小,同時我們的生命周期相較歷史而言如此短暫。在我們眼里,15年時間看似非常漫長,而其變化是如此之大。下圖進一步展示了17年時間維度中,生產率曲線的變動情況。如我們所見,在大蕭條期間,人均實際產出先是下滑了約10%,美國股市下跌了85%,隨后進入恢復期。之后,大蕭條隨即被戰爭所替代,戰爭物資的需求使產出得到恢復并上升。然而,此期間的大多數產成品均隨著戰爭付之一炬,因此將戰爭年代的稱之為“高產出年代”是不恰當的,尤其在衡量在此期間的人均生產率時更是如此。在戰爭結束后,全球人均GDP下滑了約12%,而其中大多是由戰敗國的經濟下滑所導致。
教育質量一直以來都是衡量優勢上升和下降的主導力量,而長期滯后的力量則是儲備貨幣。這是因為強大的教育給多數領域都帶來了優勢,包括創造了世界上最通用的貨幣。這種通用貨幣,就像世界上的通用語一樣,會因為使用的習慣比使其普遍使用的力量更持久而一直存在。
那些在貿易和資本流動中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其貨幣作為全球首選的交換媒介和財富的首選存儲持有者,自然會更多地使用其貨幣,這就導致其貨幣成為儲備貨幣。這就是荷蘭帝國在荷蘭帝國占優勢的時候,荷蘭盾成為世界儲備貨幣,英鎊在大英帝國占優勢的時候,英鎊成為世界儲備貨幣,美元在1944年成為世界儲備貨幣,當時美國即將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經濟、金融和軍事上都明顯占優勢。有了自己的貨幣作為儲備貨幣,自然就有了這個國家更大的借貸能力和購買力。
帝國的建立者們通過協調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創造出盈利的經濟/政治/軍事體系,從而良好地分配資源。例如,荷蘭人創建了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人創建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美國人創建了軍工聯合體,中國擁有中國國家資本主義。事實證明,這種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協調對于所有帝國的擴張都是至關重要的。
最強盛國家的貨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后,它們就擁有了融資的“至高特權”,卻同時使它們深陷債務。雖然短期內提高了帝國的消費能力,但長期看是對其消費能力的削弱。換言之,當借貸和支出都很強勁時,帝國呈現出一種虛假的繁榮,而實際上其財政卻在被削弱。因為帝國要維持其地位,必須通過這種借貸來滿足其存續所必需的軍事儲備和戰爭開支,也得通過這種借貸來為國內過度消費買單。
擴張進行,帝國變得難以支撐和捍衛其經濟發展。隨著維護它的成本超過帝國的收入,帝國的無利可圖使得其在財政上被進一步削弱。這就是當今美國面臨的狀況。
擴張進行,帝國變得難以支撐和捍衛其經濟發展。隨著維護它的成本超過帝國的收入,帝國的無利可圖使得其在財政上被進一步削弱。這就是當今美國面臨的狀況。
當貧富差距擴大并且存在巨大的經濟壓力(無論壓力來自何處)時,富人與窮人之間發生沖突的可能性很高。剛開始沖突比較溫和,但隨后會變得十分劇烈。這種沖突通常會導致政治極端主義的加劇,即左翼民粹(即那些試圖重新分配財富的人,如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和右翼民粹(即那些試圖守住財富的資本家)。在民主和專制國家中都會發生這種情況。例如,在1930年代,越來越多的左翼極端民粹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者,而右翼極端民粹主義者成為法西斯主義者。民粹主義者傾向于比法律更專制,更傾向于戰斗,更傾向于尊重權力。
當富人擔心自己的財富遭到清算/或受到敵視時,這會導致他們將自己的錢和自己轉移到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區,資產或貨幣上。如果繼續進行下去,這些舉動會減少熱點地區的稅收和支出收入,進而導致該地區形成一個財富流失的空洞。較少的稅收導致情況進一步惡化,從而加劇緊張局勢,導致富人更多地移居國外等等。
如果領先國家維持其帝國地位的成本高于收益,這會導致國家的經濟被削弱。如果同時伴隨有其他國家正在崛起并有望成為領先國家的競爭對手,那么領先國家將會被迫維護自己的利益。領先國家國內經濟的惡化,使得國家領導者難以征稅并且更需要為國內的支持者花錢;而彼時面臨競爭對手的崛起,更需要軍事支出來維持其帝國地位。因此,領先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均面臨威脅。當敵國發現領先國家的這種困境時,會更加傾向于在此時發起挑戰。于是,在經濟和軍事上,領先國家將面臨應戰或撤退的兩難選擇。
(1)國家建設期:
這一周期中,國家根本上較強,主要因為:
a)負債水平相對較低,
b)財富、價值觀和政治差距相對較小
c)人們有效的協同工作以實現國家的內部繁榮
d)良好的教育和基礎設施
e)強大且有能力的領導
f)由一個或多個世界主要大國主導的和平世界秩序
這是繁榮和愉快的時期。當它們發展到極致時,它們總會到極致,這會導向:
(2)破壞重組期:
這一周期中,國家的基本弱點是:
a)高負債水平
b)巨大的大量財富,價值和政治差距
c)不同派別的人無法良好地合作
d)教育水平低下和基礎設施薄弱
e)在新興強大競爭對手的挑戰下維持過度擴張的帝國的困難,這會導致一段痛苦地戰斗,破壞和重組的時期,以建立新秩序,從而為新的建設階段奠定基礎。
他們在17世紀達到巔峰時,想出了世界上25%的主要發明。其中,兩項最重要的發明是:1)獨一無二的優良船只,可以把他們帶到世界各地,他們憑借從歐洲所有戰斗中獲得的軍事技能,在世界各地收集大量財富
荷蘭人1602年創造了第一家上市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當他們建立了第一個運轉良好的貸款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更容易地創造債務,他們創造了資本主義。
通常,在宣布全面戰爭之前,大約有十年的經濟,技術,地緣政治和資本戰爭,在這一期間雙方力量接近,試探并嘗試恐嚇其他大國。雖然1939年和1941年歐洲和太平洋戰爭正式開始,但是實際上戰爭是在此之前大約10年開始的,最初的有限經濟沖突逐漸發展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德國和日本成為更具擴張性的經濟和軍事強國,它們在資源和對領土的影響方面與英國,美國和法國競爭日益激烈。
正如戰后的典型情況那樣,戰勝國(以美國,英國和蘇聯為核心)開會提出新的世界秩序。布雷頓森林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是最值得關注的會議,同時還舉行了其他幾次會議,這些會議塑造了新的世界秩序,其中包括劃分世界,重新定義國家和地區影響力,以及建立新的貨幣和信用體系。在這種情況下,世界被分為美國控制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和蘇聯控制的共產主義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體系。德國被分割,美國,英國和法國控制了西德,蘇聯控制了東德。日本處于美國的控制之下,而中國又回到了內戰狀態,內戰主要是關于如何分配財富,這是在共產主義者和資本家(即國民黨)之間進行的。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選擇相對孤立主義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承擔了主要的領導角色,它承擔了大部分經濟,地緣政治和軍事責任。
作為周期中和平和繁榮階段的典型,1950-1970年期間出現了生產性債務增長和股票市場發展,這對于為早期創新和發展提供資金至關重要。這最終導致了太多的債務要為戰爭和國內需求提供資金,這就是所謂的“槍炮和黃油”。越南戰爭和“反貧困戰爭”發生在美國。其他國家也變得過度負債,英國負債過度,導致貨幣貶值,最重要的是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盡管英國和意大利等國的貨幣在此之前已經貶值)。然后在1971年,當美國銀行里很明顯沒有足夠的黃金來滿足黃金的索取權力時,美國違反了它的承諾,把黃金兌換變為紙幣支付,這結束了類型二的黃金支持的貨幣體系,世界轉向了一個法定的貨幣體系。正如典型周期(圖1)所展示的那樣,這種法定貨幣體系最初導致了一波巨額美元和債務創造,導致了一波巨大的通脹浪潮,一直持續到1980年至1982年,并導致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低迷。緊接著是另外三波債務融資的投機、泡沫和蕭條——1)1982年和2000年的貨幣和信貸擴引發了導致2000-01年衰退的互聯網泡沫,2)2002-07年的貨幣和信貸擴張產生了導致2008年大衰退的房地產泡沫,3)2009-19年貨幣和信貸擴張導致了COVID-19經濟衰退之前的投資泡沫。每一個周期都將債務和非債務義務(如養老金和醫療保險)提高到越來越高的水平,導致戰后盟國儲備貨幣的中央銀行將利率推至前所未有的低水平,并印刷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貨幣。同樣經典的是財富、價值觀和政治差距在國家內部擴大,這在經濟衰退期間加劇了內部沖突。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處境。
英國在19世紀巔峰時期,其僅占世界人口比重2.5%的人民創造出了占全球20%的收入和控制超過全球40%的出口貿易。經濟力量與軍事實力齊頭并進,并伴隨著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全世界的征服,英國變為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強大帝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控制著全球超過20%的土地面積和25%的人口。隨之而來的是,首都倫敦開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英鎊成為全球儲備貨幣。
英國的出口在全球市場上沒有足夠的競爭力來賺取支持英鎊匯率所需的外匯,外匯儲備正在減少,美國也不愿意繼續以低息貸款來支撐英鎊。為了提高英國的競爭力、助力建立一個雙向貨幣市場及加速恢復自由兌換,雙方達成了英鎊對美元貶值的協議。1949年9月,英鎊對美元貶值30%。競爭力恢復,經常項目改善,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兌換性完全恢復
我在《應對大債務危機的原則》一書中更全面地解釋道,決策者可以利用四種杠桿使得債務和償債水平相對于償債所需的收入和現金流水平有所下降:
緊縮(減少支出)
債務違約和重組
將資金和信貸從富余方轉移到短缺方(例如提高稅收)
印錢并貶值
貨幣貶值的最重要目的是減輕債務。這是因為印鈔的目的是減輕債務負擔。債務是一種提供貨幣的承諾。給那些需要貨幣的人更多的貨幣,可以減輕他們的債務負擔。
貨幣是一種交換媒介,也可以用來儲存財富
所謂儲存財富,是指一種在獲取和消費之間儲存購買力的工具。盡管人們可以將財富儲存在他們期望會保值或升值的資產中(例如黃金、寶石、繪畫、房地產、股票和債券),但是最合理的方式之一是把財富以現金方式儲存,以備將來使用。但是實際上他們不會持有貨幣,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可以持有更好的東西,并總是把他們持有的東西兌換成貨幣來購買他們想買的物品,于是信用和債務登場。
當貸方放貸時,他們認為收回的資金將比僅僅持有貨幣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如果做得好,借方能有效地使用這些資金并獲得利潤,這樣他們就可以償還貸款并保留一些額外的資金。當貸款尚未償還時,它是貸方的資產(例如債券),也是借方的負債(債務)。當貸款被償還時,資產和負債就消失了,并且這種互換對借方和貸方都有利。本質上他們將有效借貸產生的利潤進行了分配。這對整個社會也有好處,受益于由此帶來的生產力提高[1] 。
因此,重要的是要認識到:1)大多數貨幣和信貸(特別是現存的法定貨幣)沒有內在價值;2)貨幣和信貸只是會計制度中容易被更改的記賬體系;3)該制度的目的是幫助有效地分配資源以便生產力提高,從而對貸方和借方都給予回報;4)該系統會定期崩潰。所以,自古以來所有的貨幣要么被銷毀要么被貶值。當貨幣被銷毀或被貶值時,財富的大規模轉移將對經濟和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個人不能僅僅通過創造更多的貨幣和信用來創造更多的財富。為了創造更多的財富,一個人必須更有生產力。
增加的財富只是一個幻覺而不是現實,有兩個原因:1)擴張信用,能夠推動價格攀升和產出增加,但是債務需要償還,在所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償還債務會帶來信用收縮,產生相反的效果;2)事物價格的上升并不會增加它們的內在價值。這樣想:如果你有一所房子,政府創造了大量的貨幣和信貸,你的房子的價格會上升,但它仍然是相同的房子;你的實際財富沒有增加,只是你名義財富增加了。同樣,如果政府創造了大量的貨幣和信用,用于購買商品、服務和投資資產(如股票、債券和房地產),這會推動它們的價格上升,那么名義財富的數量增加但實際財富的數量并沒有增加,因為它只是被認為值更多,而實際上你擁有的東西跟過去一樣多。換句話說,用市場價值來衡量一個人擁有的財富,會給人一種財富變化的錯覺,而這種變化實際上并不存在。重要的是,擴張貨幣和信用對經濟有刺激效應,而收縮貨幣和信用對經濟有緊縮效應。這就是貨幣、信用和經濟增長如此具有周期性的原因。
控制貨幣和信用的人(比如中央銀行)通過改變貨幣和信用的成本和可獲得性來控制整個市場和經濟。當經濟增長過快,他們想讓經濟減速,他們就會減少貨幣和信用,讓兩者都變得更加昂貴。這激勵人們借出資金而不是借入和支出。當經濟增長太慢,央行行長想要刺激經濟時,他們就會讓貨幣和信用便宜而充足,從而鼓勵人們借貸、投資和/或消費。貨幣和信用的成本和可獲得性的變化也會導致商品、服務和投資資產價格和數量的上升和下降。但是,銀行只能在其創造貨幣和信用增長的能力范圍內控制經濟,而它們這樣做的能力是有限的。
短期債務周期通常持續8年左右,或多或少。具體持續多長時間取決于刺激措施多久能將需求水平提升到生產能力的極限。大多數人已經看到了足夠多的短期債務周期,知道它們是什么樣的,以至于他們錯誤地認為它們將永遠以這種方式工作下去。它們通常被稱為“商業周期”,盡管我稱它們為“短期債務周期”,以區別于“長期債務周期”。“長期來看,這些短期債務周期加起來就是長期債務周期,通常持續50到75年。[2]因為它們一生只出現一次,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因此,它們通常會出其不意,這傷害了很多人。最近一次大規模的長期債務周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周期,是1944年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設計的,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并且我們開始建立美元/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時開始啟動的。
記住,商品和服務的數量總是有限的,因為這些數量受到生產能力的限制。還請記住,在我們的例子中,紙幣對“硬通貨”具有索取權, “硬通貨”的數量是有限的(例如,黃金儲備),而紙幣(例如,硬通貨的索取權)的數量和債務(對紙幣的索取權)的數量在不斷增加。隨著紙幣索取權(債權資產,或者債券資產,譯者注)數量相對于銀行中硬通貨和經濟中商品和服務的增長,風險在增加,因為債務資產持有人可能無法以他們期望的數量將債務資產變換為硬通貨,或者商品和服務。
我們不應該依靠政府在金融上保護我們。相反,我們應該期望大多數政府濫用其作為貨幣和信貸創造者和使用者的特權地位,其理由與你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可能會濫用這些特權是一樣的。這是因為沒有一個政策制定者擁有整個周期。每個決策者都參與周期的一段或另一段,并根據當時的情況做出對他們有利的事情。
在周期的后期,當連任的領導人進入負債累累的政府時,新的政府領導人和新的央行行長們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那就是在政策空間較小的情況下償還債務。更糟的是,政府還必須救助債務人,因為債務人的失敗會損害整個系統。因此,他們往往會陷入比個人、公司和大多數其他實體更大的現金流困境。
在長期債務周期中的早期,當債務存量不大且還有較大通過降息刺激經濟的空間時(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印鈔和購買金融資產),信貸和經濟良性增長的可能性更高。在長期債務周期的后期,當債務存量很大并且降低利率(或印鈔和購買金融資產)的刺激空間不大時,滯漲出現的可能性更高。
如果使用過度,超量印刷的法定貨幣會導致債務資產的出售以及前文所述的銀行“擠兌”動態,最終會降低貨幣和信用的價值,從而促使人們逃離貨幣和債務(如債券)。他們需要決定以后使用什么形式的來進行財富儲備。歷史告訴我們,他們通常會轉向黃金、其他貨幣、其他沒有這些問題的國家的資產,以及能保留其真實價值的股票資產。
1980年代債務重組完成后,1990年代全球貨幣、信用和債務再次開始增加并導致了新一輪的繁榮,導致以債務融資的投機性購買演變成互聯網泡沫,最終在2000年破裂。2000-2001年迎來了互聯網泡沫破裂后的經濟衰退,這刺激美聯儲發放貨幣、放寬信用,此舉將債務水平推至新高,并創造了另一種繁榮,這種繁榮在2007年演變成更大的債務泡沫,最終也在2008年破裂,2008年債務泡沫的破裂導致了美聯儲和其他儲備貨幣國家的中央銀行再次放松,這又形成了近期破裂的泡沫。但是,這一次為應對經濟低迷的貨幣和信用創造計劃卻有所不同。
通過降低利率來刺激貨幣和信用擴張是央行貨幣政策的首選,我稱之為“貨幣政策1”。由于這種方法對央行來講已經不再適用,他們轉向了第二種貨幣政策(我稱之為“貨幣政策2”),即印鈔和購買金融資產,主要是政府債券和高等級的債務。第三種貨幣政策——“貨幣政策3”或MP3。MP3是由儲備貨幣中央政府推動,中央政府增加借款,并針對性發放財政支出和貸款,同時儲備貨幣中央銀行創造貨幣和信用,并購買債務(以及可能的其他資產,例如股票)來為市場上的資產購買提供資金。2020年4月9日,美國中央政府(總統和國會)和美國中央銀行
(美聯儲)宣布了一項大規模的貨幣和信用創造計劃,其中包括所有經典的MP3操作,包括直升機撒錢(直接從政府支付給公民)。這與羅斯福在1933年3月5日所做的宣布如出一轍。
擁有世界儲備貨幣的國家擁有驚人的力量——儲備貨幣可能是最重要的力量,甚至比軍事力量還要強大。這是因為,當一個國家擁有儲備貨幣時,它可以在合適的時候印鈔并借錢消費,這就是美國現在所做的,而那些沒有儲備貨幣的國家必須獲取他們所需要的貨幣和信用(以世界儲備貨幣計價)來滿足交易和儲備的需要。
回到全局來看,我要說的是1)經濟部分(即貨幣,信貸,債務,經濟活動和財富)與2)政治部分之間的關系(在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上升和下降看起來如下圖所示。通常,重大周期始于新的世界秩序,即一種新的經營國內外的方式,其中包括新的貨幣制度和新的政治制度。
國際關系的管理與國家內部的治理差距甚遠。這是因為,在國家內部,存在著規范行為的法律和行為標準,而在國家之間,原始力量最為重要,而法律,規則,甚至是國際商定的條約和仲裁組織,例如國際聯盟,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實際上并無多大的意義。國際事務的運作就像在一個適者生存的叢林中,幾乎所有事情都會發生。這就是使一支強大的軍隊如此重要的原因。
(稱為“馬歇爾計劃”和“道奇計劃”),這些計劃a)對于遭受重創的國家有利,b)經濟上對美國有利,因為這些國家用這些錢購買了美國商品,c)有利于美國在海外的地緣政治影響力,d)有利于加強美元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因為它們增加了對美元的使用。 歷史上所有主要的中央銀行都在延續這種進程。 最近,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提供了類似的優勢。
戰后短暫的衰退是由于政府的戰爭支出減少而引起的,由于新的相互促進的大周期的到來,美國進入了長期和平與繁榮的時期。 最重要的是,新的債務周期始于新的貨幣體系,財富和價值的差距縮小了,因此這是一個追求和平和繁榮的大環境,一個不可逆轉的主流趨勢。 另外,股票價格非常便宜。結果就是,美國的經濟和市場在未來很多年都非常強勁。
在1945年中期至1947年中期的戰后調整時期,有超過2,000萬人從武裝部隊和相關工作中解雇,因此失業率從1.9%上升至3.9%。[4]同時,之前擠壓的需求和積累的儲蓄在戰時配給法(限制人們購買消費品的能力)取消后,點燃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退伍軍人還可以使用廉價抵押貸款,這導致了住房繁榮,從而推動了擴張。營利活動重新出現,這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因此就業非常旺盛。出口強勁是因為美國政府通過馬歇爾計劃和道奇計劃幫助建立了美國在海外的商品市場。從1945年到1970年代,美國私營部門也走向全球并進行了海外投資。這種環境對商業,利潤和股票都很有利,因為戰后美國公司的獲利極高,而股票相對于債券而言卻非常便宜(例如,股票收益和股息收益率遠高于債券收益率)。股票之所以便宜,是因為經歷了蕭條和戰爭年代的那些人非常厭惡風險,因此,他們明顯偏愛安全的收入來源而不是風險。這一系列條件創造了數十年來的繁榮和牛市,這增強了紐約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主導地位,帶來了更多的投資并進一步增強了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
為什么1982年我錯了,我從中學到了什么,哪些將是未來的重要原則?我從這次經歷中錯過并學到的是,當債務以央行有能力印刷和重組的貨幣計價時,債務危機可以得到很好的管理,因此它們不會產生系統性的威脅。因為美聯儲能夠為得不到貸款償還的銀行提供資金,所以銀行就不會不出現流動性問題。因為美國的會計制度沒有要求銀行將這些壞賬作為損失來計算,所以沒有什么大問題不能解決。我還了解到資產的價值是貨幣價值和信貸價值的倒數(比如,便宜的貨幣和信貸,對應著更昂貴的資產價格)和貨幣的價值是它的量的倒數。當中央銀行創造大量的貨幣和信貸時,貨幣將更為廉價,因此,更積極地持有資產是明智的。
從1945年到2008年,在整個長期債務周期中,只要美聯儲希望經濟復蘇,它就會降低利率,使貨幣和信貸更容易獲得,這將提高股票和債券價格,增加需求。直到2008年,也就是說,利率被下調,債務的增長速度超過了收入的增長速度,從而形成了一個不可持續的泡沫經濟,泡沫經濟在2007年達到頂峰。
2008年,債務危機導致利率下調至0%,這導致三個主要儲備貨幣國家的中央銀行(由美聯儲領導)從利率驅動的貨幣政策(MP1)轉向印鈔和購買金融資產驅動的貨幣政策(MP2)。央行印鈔、購買金融資產,把錢交給購買其他金融資產的投資者手中,導致金融資產價格上漲,這對經濟有利,特別是對那些富有到可以擁有金融資產的人尤其有利,因此擴大了貧富差距。將大量資金投入金融體系,壓低債券收益率,為企業提供了大量廉價資金,用于回購自己的股票和想收購的關聯公司的股票,這進一步推高了股價。基本上,借來的錢基本上是免費的,所以投資借款者和企業借貸者利用這一點獲得資金,并用它進行購買,從而推動股價和企業利潤的上漲。這些錢沒有按比例流入,因此財富和收入差距繼續擴大。
明確地說,我沒有意識形態傾向,也不做意識形態方面的選擇。例如,我不會根據是符合美國、中國還是我自己的思想信念來選擇美方或中方。我很實際,就像醫生一樣,醫生通過邏輯來對待事物,并且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方式是會行之有效的。我對歷史的研究以及對因果關系的思考使我對有效的方法產生了信念。
。。關注朋朋? 遇見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