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楊絳先生
不知何時起,無從訴說緣由,漸漸地,喜歡上這個看待生活如水,言語樸素的老人--楊絳先生。喜歡她,或許是因為她的文字縈繞著我的整個高三。
那時的高三,一向喜歡忙里偷閑的我也學會了去奮斗,去努力。我熱愛優美的文字,在忙碌的日子里,我喜歡去閱讀那些文字,于是摘抄了好多。那時尤愛那么一段話:我們曾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這是一段楊絳先生的一百歲感言,那時的我卻一遍一遍地,去默讀著。那就像是干枯的草木,遇到了雨露的恩賜,不斷安撫我那顆即將面臨高考時焦躁的心。
本人摘抄的文字
初知楊絳先生是因為他的愛人錢鐘書。也許你曾在教科書學過她的文章,但卻沒有比她是錢鐘書的夫人來得更深刻。所以那時起,就知了有這么一個人。
楊絳和錢鐘書
高中的整個時間里,除了課本書就是教材書,無聊到到睡。偶然看到老師推薦的一本《我們仨》,便從此上了心,留意著這個至今已白發蒼蒼,卻仍然在堅持著寫作的老人,頓時佩服五體投地。我喜愛寫作,但難于貴在堅持。到如今,我仍感覺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創作。楊絳先生的堅持不時讓我感到自行慚愧。
《我們仨》
《我們仨》里邊無疑是寫一些楊先生還有她愛人以及她女兒的一些家長里短;寫著她們在海外留學的事跡;寫著她們唯一女兒的出生和成長。后來錢鐘書走了,媛媛也走了,我們仨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地散了。留下楊絳先生一人在這邊,無限的思念與無奈。她說:媛媛逃了,錢鐘書也逃了,留她一人,她也想逃??墒?,逃到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