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遇到《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同學一而再再而三讓我讀,甚至從魔都趕過來還大力安利一番。春節幾天一口氣讀完,那種感覺就是想讀完又舍不得,又好奇迫不及待繼續看下去的感受,妙不可言。雖而后斷斷續續讀過幾遍,但還是覺得理解過于淺薄不得要領。我漸漸意識到:讀再多的書,匆匆讀一遍是沒用的,更重要的是銘記于心,為己所用,改善生活。
于是,決定拿起這本書,重新讀過,并踐行之。每次不在于讀了多少,哪怕學到了一個概念,升級了幾個小觀點,只要改善當前的生活,都是收獲。
1、最節省時間的方式是學習
過去的我也總是想方設法去節省時間,早上起晚了洗把臉不抹水乳護膚就匆忙跑掉。看到馬路上這么多人,更是慌張的路過食堂也不愿停下買倆包子墊墊肚子,覺得這樣省時間。結果一坐辦公桌上就不由自主的刷起了朋友圈、微博,殊不知半小時恍然過去。
表面上節省的時間也在流逝的注意力散去,卻沒意識到完全可以收拾好、吃好抓緊時間學習才是不浪費時間。
高中班主任說過一句話:最節省時間的方式是不浪費時間。現在細細想來,的確很有道理。
而最不浪費時間的方式,就是用來學習。
2、為什么你“砍柴”而不肯“磨刀”?
這使我想到L老師的那句話“付費就是撿便宜”,我身邊聽到的最多的就是:我想學好英語。我見過每天背單詞的,從A開始背起,第一個單詞“abandon,放棄”,結果沒背幾天就真的abandon了。為什么?因為背單詞枯燥?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磨刀”,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他們覺得新東方的課程太貴了,網上的課程沒啥用,不愿意為自己投資。表面上是省錢,卻不知浪費了時間。
任何事都是有方法論的,這句話我慢慢才理解。
所以現在想要學習演講,我就會買演講課程,進演講社群。想練習寫作,就加入“007不寫就出局”,7天寫一篇,一起寫七年。我的思想轉變了,付費就是撿便宜,掌握正確的方法論才會事半功倍,我想要“砍柴”,也愿意“磨刀”。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這句話也有新的理解。以前總是知道它是對的,但不知為什么對。現在才明白,做一件事環境很重要,選擇一個很好地學習氛圍,在正循環里,你就會更快的更迭。1+1不值等于2,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會走的更遠,更精彩。
3、基于過程的記錄,為什么迥異于基于結果的記錄?一個人對時間的精確感知能力真的能訓練的像特異功能?
我發覺很多時候,你對一樣事物、一個概念有新的更深層次的感悟是建立在你本身就有一定知識儲備,或者至少你聽說過這樣東西的前提下。比如這句話,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匆匆過去,完全沒什么印象,甚至不知道他在說什么,有什么思考及意圖。再一次看到,卻在意到這句話,聯想到一本書,有了新的理解,這樣才是有效的閱讀。
首先我知道這句話針對的是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這本書而言的,柳比歇夫一直有記錄每日所做事件的好習慣,記錄做了什么事、事件地點、完成時間。他甚至把一件事精確到具體幾分鐘,如果只單純記錄事件的結果,你并不能憶起做一件事過程中遇見什么問題,怎樣解決,怎樣改進的,顯然基于過程的記錄較基于結果的記錄更有意義。
大致記得該書作者有次與柳比歇夫一起散步,后來看到他關于這件事的記錄時間居然精確到幾分鐘。而當時他并沒有帶任何計時裝置,作者驚訝于柳比歇夫精確地感知能力,我暗自同意老師的看法:這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4、絕大多數的成功與智商沒有任何關系,所有的失敗都有且只與時間有關。
從小我就有兩個觀點:
1、成績好的人聰明;
2、我成績不好因為我笨。
而如今我走過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事到如今回想過去,哪一次的成績不是我努力的功勞,哪一次失敗不是我偷懶不學習的惡果呢?
現階段,看看身邊的同學,那些優秀的,無一不是投入更多時間用在專業課學習、科研上的。講真,我真的沒覺得他們更聰明,智商更高,都是暗自持續努力的結果。而那些成績差、渾渾噩噩的人毫無疑問都是各種懶散、不學習的結果,我真沒覺得他們更笨、智商更低。
哪有智商低的人經歷過高考考入大學、努力考研考上研究生的?
同時,我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是與時間有關,我并沒有把時間集中專攻在專業上。而我也真正轉變了對于成功與智商的關系,我的智商還可以,我不笨。
劉潤說過一句話:以你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摸了摸我的小心臟,問了問自己,恩,我還不夠努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