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羅輯思維的節目,意外的聽到羅胖講這是最后一期視頻節目。羅胖不做這行了?應該不會吧,估計是積累了4年的粉絲,要從量變到質變了。我暗自想。羅胖說他打算去干什么,會在節目的最后告訴大家。最后一期的視頻節目名字叫做“這一代人的學習”,主要講的是現代人的時間碎片化,已經沒有精力系統的學習。跟書學不如跟人學,全面學不如重點學。然后多次提以他的“得到”APP舉例,論述他的APP就是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學習才應運而生。我隱隱覺得,這羅胖可能會全身心的去經營他的“得到”APP了。
? ? 結果羅胖的套路真的不過如此,在節目最后,他解釋了節目的改版:1、今后不做視頻了,改為音頻節目。節目從每周一期,改為每工作日一期。(把他做節目的時間碎片化、幕后化,這其實是為他能更好的自由支配時間,人紅事多嘛)2、重點來咯:羅輯思維從全平臺免費播出,改為在“得到”APP獨家半收費播出。(何為半收費?就是只要你在他的“得到”APP花過錢,哪怕一分,你就可以永遠免費收聽改版后的羅輯思維)其實說白了,這最后一期節目,就是專門推薦他的APP,從全平臺最后一次大面積遷移粉絲到他個人平臺。
? ? 近兩年來,知識開始越來越廣泛的商品化經營。小時候常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時的知識分子是羞于談錢的。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加之文人的商業頭腦也日趨靈活,知識經濟越來越繁榮。記得13年的時候,喜馬拉雅APP剛剛起步,里面的音頻節目幾乎都不收費,這里包括了許多名人講課的音頻。從14年開始,喜馬拉雅開始做付費音頻節目。15年QQ音樂等主流音樂軟件,開始對部分互聯網音樂收費。視頻平臺的大片也普遍開始收費,不花錢基本只能看爛片,連老的經典片子都沒法看。而大家一度認為對實體書店構成強烈沖擊的免費電子書,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收費。連著名的圖書網購渠道當當網,都在開賣電子書。曾經以盜版猖獗被文藝人詬病的中國,知識忽然被點石成金。保護知識創造者的利益,我是絕對舉雙手贊成的。但針對這些現象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知識音頻是否真的能代替書本閱讀?
? ? 羅胖說,他的APP請了一個北大教授講授經濟學,大家只要每天花10分鐘,一年下來就懂經濟學了。聽講和閱讀吸收知識的效率是不同的。舉個例子,我上學時聽課很容易走神,起初板栗成績倒數,后來我索性申請不去上晚自習,改成自學時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閱讀是走心的,讀了一遍不懂可以細細琢磨。聽課不允許你有任何分神,這對精神集中度要求更好。而現代人之所以聽音頻節目,通常是手上做著其他事情。所以閱讀永遠比聆聽更深入。
二、知識收費是否全部合理?
? ? 互聯網的免費午餐似乎一夜之間全部消失了。新上線的電影、新發行的專輯、新出版的圖書,這些網絡收費無可厚非。然后一些老電影、老圖書也開始收費,有沒有搭順風車的嫌疑?中國對版權有效期的規定是:單位申請的版權,有效期是50年,如果是個人申請的,有效期為個人有生之年及之后的50年。政府現在是否出臺了關于網絡售賣版權產品的審核制度。哪些產品能收費,哪些不能收費。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精華知識,如果全部收費,那肯定不利于知識的傳播,也提高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成本。
三、網絡知識經濟的發展會不會刺激實體知識經濟的發展?
? ? 以前我在網上可以免費下載電子書,雖然缺少書香,紙質書籍的充實感,我忍了。現在電子書開始收費了,對于一些經典書籍,我是不是買一本紙質書珍藏更好?相比于網絡知識產品的安全性(手機丟失或換機),簡易型(缺少設計),實體知識產品除去內容本身,它的藝術性、收藏性、體驗性都更勝一籌。所以我個人覺得,隨著網絡知識產品開始收費,實體知識經濟將會迎來一次發展機遇。
? ? 最后我還是想說一下對羅胖的創業計劃,就是他的APP販賣知識音頻這件事兒。他迎合了時代潮流,但他迎合的是不正確的時代潮流,是需要矯正的潮流。人們都說生活節奏變快了,我每天都很忙。所以我需要快餐、我需要頭條新聞、我需要網購、我需要聽知識音頻。但這些年輕人節約的時間拿來干嘛了呢?睡懶覺、玩手機、泡夜店、打麻將等等,反正大部分人都是拿來娛樂消遣了。有誰真的是節約了時間去用來工作和學習的?
? ? 如果說真的在鼓勵年輕人多學習知識,那就從減少娛樂開始。如果玩樂心不收,就如我前面所說,他可能在開車去玩的路上聽聽知識音頻解悶,睡覺前把知識音頻當搖籃曲聽到睡著。他真的能學進去么。打著知識的旗號,迎合著當代人速食的浮躁心理,這不是文化人應該提倡的。
? ? 如果讓我說人最需要學習什么?那就是學著慢下來。學著動如脫兔,靜若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