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一件事很憤慨,竟然晚上也沒有睡好,思考再三,決定拿出來說說。
身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兩支隊伍比賽,一支隊伍是身份地位比較特殊的甲隊,另一支是份地位一般的乙隊,兩支隊伍都想獲得勝利,比賽到了最后關頭,勝負還是難見分曉,甲隊著急了,特殊的身份地位會將輸贏看得比比賽本身更重要,賽場上任何一點小摩擦都變得特別敏感,乙隊也不服軟,最終較量結果是甲隊以一分的微弱差距輸了比賽,敗興而歸,隨之而來的是一次非理性的情感宣泄。
就拿比賽本身來分析,甲隊想贏,因為身份地位特殊,所以將勝負看得比較重,失敗所帶來的心里落差要更大一些,乙隊也想贏,贏得公平一些,最起碼不吃虧,所以軟硬不服。我并不贊同以比賽的輸贏定勝負,更不贊同以得失論輸贏。勝負本乃兵家常事,本來就是平常事。
那么回到最初的問題,我為什么憤慨呢?
比賽的輸贏是小事,爭吵也是難免的,但這背后的問題讓人深思。
? 這讓我想到一個字,那就是“勇”字。怎么看待這個“勇”字。且看孔子是怎么說的。子路曰:“君子尚乎勇?”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孔子認為君子應該以義為最珍貴的,君子有勇而沒有義,就會搗亂造反,小人只有勇而沒有義,就會做土匪強盜。
孔子崇尚一種義勇,勇敢固然可貴,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一種崇尚道義的價值觀上。它需要釋放內心無所畏懼的壯志豪情,更要克制年輕氣盛的魯莽沖動,否則,常乘匹夫之勇,有勇而無謀,帶來的局面就會是一種力量體系的自我損耗,不戰而敗。
其次輸贏真的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嗎?有輸必有贏,有贏必有輸,你能接受一切勝利所帶來的榮耀,為何偏偏對一次失敗耿耿于懷,與其利用時間怨天怨地,倒不如利用時間鼓舞斗氣、總結教訓,為迎接下一次的挑戰而做足準備。
再有,如果這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場戰爭,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去抱怨,任何無意義的爭吵都是一種內耗,我們該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上。
今天且不談怎樣接受榮耀,只談如何面對輸贏。
最后還想說一句話。
你能贏得光明磊落,為何偏偏不敢輸的雖敗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