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一殺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
金庸先生在《俠客行》開篇之中首先用到了李白的這一首詩。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跨越千年的俠客,他眉目凜冽,白衣孑然,來去匆匆卻能夠名揚天下。這樣的俠客,一舉一動都仿若在云里霧里,是天上的神仙。
然而,這是屬于浪漫主義的渲染手法,在這樣的渲染手法下,所有粗布麻衣的俠客,都是翩翩然的白衣公子。
這時候,已經看完《俠客行》的我,便覺得有必要說一說此中的江湖和俠客了。
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一句對偶詩,完美的概括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作品,其中“俠”便是《俠客行》,在這十四部作品之中,或許看過《射雕英雄傳》的大有人在,但是談及《俠客行》,倒是只剩下寥寥數人,不過這部小說確實是金庸先生大手筆之中較為平凡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平淡的一部。
但是關于這本小說,讀過的人需要在觀后想一想,看到的也許就更多,或許每個人眼中看到的也是不一樣的江湖和人物。
【莫欺少年窮】
我鐘愛俠客,更很多次想過成為一個拯救世道的俠客。就是可惜我不是一個小混混,也不是一個身無分文的小乞丐,更可惜的是我不能掉下山崖撿到一本武林秘籍,也不能很巧地遇見一個有著蓋世武功的大俠。
《俠客行》似乎也來了這樣一套,主角是一個說自己叫“狗雜種”的小乞丐。
街頭的小乞丐在江湖大人物打斗的時候因為餓極誤吞下一塊燒餅,卻在這塊燒餅中吃出了一塊鐵,這就是這些江湖大人物爭搶的東西——玄鐵令。也因為這枚玄鐵令認識了武功超群但是脾氣惡劣的殺人魔頭——謝煙客,也因此陰差陽錯的獲得高超的心法和內功。
小乞丐的性格從宏觀來說,其實和郭靖有些相似,都很木訥,更甚者,小乞丐絲毫不明白人間世故,更不懂如何委婉迂回,他心里想什么也是就直說什么,遇恩報恩,被別人算計也從不記恨,但是我覺得有一點很特別,小乞丐從來不求人,也沒有求過人,即使是食不果腹的時候,從這一點上來說,或許也是練就蓋世武功的必要前提。
當然,小乞丐心性的根本是不同于金庸以往作品里面的任何一人的,他受人嘲笑,被養母虐待,被魔頭算計,被江湖上的各路豪杰嘲笑,但是他的性格里,總是有那么一點“禪”意。
第一, 他不識字;第二,他不思善不思惡,心中無甚;第三,他無所求。
正因為這三點,所以他沒有像普通人心中一樣心有雜念,無甚善惡之念便能助他成就無上神功。
然而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大神的話,覺得更可貴的是他沒有將江湖無數人都夢寐以求如癡如醉的神功當成一回事情。郭靖成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張無忌一般引領群雄改邪歸正光復中華,胡斐繼續懲惡除善,然而小乞丐是隨遇而安。他是完完全全地,根本不把自己的神功當一回事,他對于神功沒有執念。
這是什么呢?這是佛祖拈花一笑的境界啊。
這個孤兒從一開始是一無所有,到最后他經歷種種,對他而言仍然是一無所有。
【懸念和恐懼】
《俠客行》中還有很大的一點不同于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就是懸念的設置。
全篇就圍繞小乞丐“我是誰”這樣一個問題展開,他覺得他不過是和自己的媽媽住在山上的一個小人物。雖然日子困苦,但是平時和一條大黃狗走走逛逛倒也落得個閑適。
只是有一天,他來到江湖惡幫長樂幫之后,所有人都認為他是那個好色殘暴的幫主——石破天。小乞丐是不是石破天,所有人都說是,那么小乞丐就覺得是,別人告訴他以前的生活不過是一場夢境。
如果有天你醒來,別人告訴你,你不是你,那么你怎么面對呢?這就像莊周夢蝶一樣,到底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所有人都無法解釋,就連金庸的解釋也是草草落筆,最后讓小乞丐的身份打上了一個問號。
書中還體現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恐懼。
其實我倒是覺得,書中的人物都只是線索,一條通往結局的線索,而真正的主角,就是故事結尾才出現但是一直貫穿全文的俠客島,給整個武林帶來無限恐懼的俠客島。
俠客島的傳說一直若隱若現的在文中出現。據說每十年都會有兩個來自俠客島的人來請各位武林豪杰赴俠客島喝臘八粥,拒絕前往的人都死于這兩人手中,然而前往俠客島的各路武林人士也從來沒有回來過。
各路武林豪杰從來都是行俠仗義為主,也會有奸詐的惡人,但是無論是俠客還是懦夫,都對這樣的傳說和故事談虎色變。
其實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練武功到底是為什么?是為了滿足自己成為俠客的夢想?還是想成為從此江湖上的一代宗師?或許大部分歸根到底是為了自保,武林和現代的社會一樣,不但要學會做人,還要學會自保。所以他們都恐懼,他們的恐懼都是發自內心的。
但是故事的結局又改變了我的這一點看法。原來前幾十年前往俠客島的人并沒有死,而是留在島上參詳絕世的武功,而且那些被俠客島殺掉的江湖人都是曾經做過壞事的惡人。
這樣看似乎也并沒有很美好,那些留在島上的人參悟武功十幾年廢寢忘食,甚至拋棄妻子,卻沒有一個人能夠明白其中的真諦,最后小乞丐卻因為不識字的緣由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武學就像是佛家的禪宗,十年苦參說不定還不及一夕之間的頓悟。白首太玄經,參透即白頭。
【情字書萬卷】
世間的快樂是由“情”創造,內心的悲傷也是由“情”創造。
《俠客行》中,父母對兒子的憐惜和疼愛體現的很明顯,金庸先生也說,在《俠客行》這部小說中,他所想寫的,主要是石清夫婦愛憐兒子的感情。
石清夫婦本是江湖著名的鴛鴦劍客,俠義且結交了一群英雄豪杰,只是他的兒子石中玉(即和男主小乞丐長相一模一樣的紈绔子弟,許多人都將小乞丐認成石中玉)胡作非為,淫人妻女,害自己的師父斷臂,害雪山派名聲掃地。但是那石中玉母親雖然背負著道義之名,但是對石中玉的愛是一點沒有減少:
這孩兒雖然不肖,胡作非為,其實我愛他勝過自己性命。若有人要傷害于他,我寧可性命不要,也要護他周全。
世上最難懂的是父母的情,最難還的亦是父母的情。
雖然金庸先生強調此書中著重體現親情,但是我依然在他的筆眼間看到了對愛情的絲絲描寫,有時候覺得所有的言情在金庸文筆對比下都黯然失色。除卻小乞丐與兩個截然不同的姑娘之間所萌生出的情意,還有這樣一段描寫:
二人其時都已年過六旬,原說不上什么男女之情,丁不四之所以邀她前往,也不過是一償少年時立下的心愿,只要是昔日的意中人雙足沾到碧螺山的一點綠泥,那就死也甘心。
好一個死也甘心。
一個情字書萬卷,只寫恩愛是江山。
看到書中人這番心理活動時,真心覺得他也是一個性情中人。丁不四也是一個窮兇極惡的魔頭,他殺人不眨眼,對待別人都是三句不合就開殺,但是偏偏對一位年過花甲的史婆婆耐心得很。兩人之間本已經沒有多余的話可說,史婆婆且一直橫眉冷對,但是丁不四對于邀請昔日心上人去家里看一看的事情從來就沒有氣餒過。
我曾經想過,一段感情到底怎么樣才算是善終?一段感情會有一個好的結局么?走近婚姻的話或許被瑣碎的事情磨去樂趣,但是倘若分離卻又是千萬般舍不得。
丁不四的話到有點讓我感覺,在感情中隨性一點,耐心一點,懷念一點,或許會好許多。
【附】
天地四方為江湖,世人聰明反糊涂。
名利場上風浪起,贏到頭來卻是輸。
書中二十八字恰好濃縮了整本書的精華。
小乞丐本來就是一個匆匆的過客,他沒有家,沒有父母,浩瀚時空三千大千世界,哪里是歸途?他只能不斷地行走。
《俠客行》中的俠客島就像是一個烏托邦,但是這樣的烏托邦卻是不存在的。
還是看不透書中太多的深意,卻又覺得這樣的看不懂是好的,書中人就讓他活在書中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