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焦慮的你:再也找不到當初那個夜晚的幸福

白巖松曾在《我們為什么不幸福》中

描述過一段話:

1997年底,我買了這輩子的第一輛車。

車開回來后我很興奮,吃完晚飯,

荒郊野嶺連路燈都沒有,

我開車帶大家出去兜風。

那么小的富康,里面居然裝下七個人,

我這輩子都忘不了那天晚上感受到的幸福,

不僅我,車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如此。

今天看來超員違章了,但荒郊野嶺中,

幸福感更是“嚴重超載”。

后來我換過幾輛車,價錢也越來越貴,

但我再也找不到當初那個夜晚的幸福。

這是怎么了呢?

我們被越來越多的物質充斥著

卻越來越找不到幸福的感覺

每晚在疲憊中躺下,

回憶這一天的過去,

有時是否你會忽然皺起眉頭

感覺自己(或者家人)

似乎活在危機的邊緣?

你焦慮不安

卻感到無能為力

好像一切早已注定?

這個世界有時會對你溫柔以待,

有時卻很壞。

你想努力,卻看不到明天;

你想靠雙手打拼,卻總是碰觸不到夢想;

你想保護最愛的人,卻時而感到絕望。

人世百態,總有百般滋味

你曾不止一次感受到生活的殘酷

地鐵上,

一個上班族小哥,

一邊大口啃著面包,

一邊強忍著委屈,

眼淚似乎要奪眶而出。

也許是工作不順心,

也許是被生活壓力逼垮,

也許是美好的感情再也撐不下去了,

又或許是摯愛的親人離他而去……

他難過的真相我們不得而知,

只是,我們能隱隱感覺到:

他的生活,沒那么容易。

是的,這世界有時候很壞,

對你我都不溫柔,命運不公,

社會殘酷,生活艱難,

想努力打拼、買房、跟心愛的人成婚,

卻時不時充滿無力感……

一個朋友在姥爺過世那天,

一個人從北京坐高鐵趕回家。

一個大老爺們在座位上哭得不成個樣子。

我能怎么辦啊,

到了這個歲數,

就是要面對親人一個一個的離去啊。

另一位朋友

半月前跟在一起快四年的女友分手,

那時候在機場等轉機,

因為是畢業異地戀,

分手覺得并不影響生活

坐在候機廳吃橘子,

身份證掉在地上手忙腳亂去撿,

突然想起以前不論多早的車,

她都會起床陪我,

一邊幫我裝行李箱一邊怕我丟三落四,

那一刻感覺腦子里雷聲碾過

眼淚滾滾落下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里有段對白:

瑪蒂爾達問里昂:

生活是否永遠艱辛?

還是僅僅童年才如此?

里昂回答:總是如此。

你有太多的辛酸不忍言說。

也許只有一個人出門在外,

才能體會種種艱難和委屈,

但是作為男人,你不輕易流淚

朋友圈里的生活總是看起來美麗,

但并沒有誰活得特別容易。

在快餐店里拍到的外賣小哥,

手機還沒鎖屏,

就一頭睡倒了。

面容憔悴的父親,

正默默看著兩個女兒吃炸雞,

但自己什么都沒點。

他收入不高,說自己不餓。

希望小女孩會懂事,喂爸爸一口。

為了生活,

他一定用盡了全身力氣吧。

心理學告訴我們,

人們總是對壞事的反應

要比對好事的反應更快,

更強烈,更持久。

在夫妻關系中,

一句批評的話、一個破壞性行為所造成的傷害

至少要有5個建設性的行為才能彌補,

大多數人看到的壞事太多

看到的好事又太少。

我們總是為昨天在會議上

說過的不合適的話而煩躁

或為剛剛和朋友一兩句爭吵感到氣憤或擔憂,

情緒的負面偏好給我們帶來了不幸福。

如果大腦中常常充斥著灰色念頭,

我們只會體驗更多的不幸福。

認為自己無能,

認為別人對自己印象不好,

感到做什么事都不對……

生活中不僅僅是非此即彼的,非好即壞,

你要不斷的說服自己在焦慮和迷茫中成長

失落、委屈、抑郁、暴躁、焦慮……

這是我們每天都可能遇到情緒

每種情緒背后都代表著一個心理需求。

我們應該找到與情緒好好相處的方式,

而不是想辦法去消滅情緒

學會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持盈履滿,君子兢兢

是為七分

明年就能活得更好是吧?

是的。

這個世界會好嗎?

會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