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成本,8人朋友圈冷啟動,8小時,總計30000流量
1.感受:明顯感覺到這次的流量已經擴散出去了,打破了前幾次的朋友圈的局限。
思考:受眾面更廣,且自帶粉絲,更結合高質量的課程,流量就真的打出去了。
描述:下午2-5點,流量幾乎擋不住,來不及改群昵稱,一個群就滿了。
流量就像洪水一樣,被堵在了入群鏈接門口,一旦微信群啟動,1分鐘就灌滿一個100人群。
這種體驗,,,哈哈哈,好爽。
就像,看著自己被海浪拍上岸。
2.感受:深夜發媸,IP,自帶流量,遠超過黃有璨。
思考:想辦法打通IP的粉絲群,利用粉絲的主動性。
描述:下午確實看到群里有粉絲出現,并為老徐發聲。
也同樣有人在滿群了之后,還要拉人進群。
可能最主要的還是深夜發媸本身的IP屬性。
3.感受:社群裂變很難吸引到中高層的人群。
思考:這種形式,不符合他們的形象和地位,這個利益也不足以吸引他們。
這種方式不適合推高端的東西,反而中低端會更好推。
描述:我很少能看到自己認識的中v、小v進群。
黃有璨的時候看到了XXX,深夜發媸的時候看到了ZZZ。
但是,這些人進群后,就后悔,估計都是分分鐘想退群那種。
關于流量的利用
1.引導關注微信公眾號的套路,可以被優化。
本次嘗試了三個方案:
A:關注送46G干貨(提前埋下伏筆,內心一個大寫的服字)
B:關注微信號,回復關鍵詞領取聽課鏈接
C:關注領取PPT(對用戶心理的把握,可謂是細致入微了)
方案A和B,在落地階段遭到了用戶的抵觸,進行了調整。操作時,直接發給用戶鏈接,用戶對關注公眾號的套路比較敏感,進群發朋友圈已經讓用戶付出成本了。再關注公號,會激怒用戶,一旦情緒擴散,將不可挽回。
方案C,對用戶的把握太到位了。會聽的課程是直接給鏈接,但是PPT需要關注回復關鍵詞領取。自愿關注,自愿領取,屬于附加值,額外贈送,愛要不要。
思考:
區分好原本價值和附加價值。聽課是原本價值,必須要直接給用戶,不可以設置門檻,但是PPT就屬于附加價值。另外,46G干貨作為進群誘餌,也是屬于原本價值,不應當另設門檻。
想繼續利用這波流量,就必須把握好附加價值的問題。比如提供鑒鋒社群,將感興趣的用戶分流,但不適合直接推產品,用戶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夠多的成本,不可能再去付出,而是希望,你能提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