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能力,有過經歷之后才看得懂

前些時日,在收到項目的最后一筆款項后,終于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和搭檔小伙伴們處理好分成,前前后后足足三個月的項目也算是完滿了。在下一個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入手的項目啟動前,總算還可以留點放松休息時間給自己。

懶得出門,在搭檔決定去東南亞瞎逛瞎吃時,我覺得留在住處翻翻書。

《三國演義》是老早就想再看一遍的了。

第一次看的時候還是初中,那個時候,很多細節我還看不到、看不懂。

在Medium上看過一篇文章,說是有個美國小伙子看《Three Kingdoms》(《三國演義》的英譯本)非常癡迷。當然,作為一個美國人,他并不知道中國東漢這段歷史,對三國也不了解,他完全不知道《三國演義》的故事梗概、過程、結局。

他非常喜歡關羽,在圍攻襄陽,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后,關羽對他來說已經是神了。

后來故事反轉,關羽被捉,這位美國小伙子看來這肯定只是作者為了讓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設計的,像關羽這樣神一般的角色人物,后面肯定會反殺孫吳的。

直到關羽真的被殺時,這位美國小伙子還不相信,把前后幾章讀了好幾遍,確認關羽是真的會死的后,他整個人都奔潰了。

對于關羽之死,研究歷史的人已經討論了很多,比如蜜月期誰也想不到孫權就背信棄義了,曹操方面的離間計得逞了,還有關羽已經起兵攻打這么久了成都那邊怎么也不配等等。

然而無論如何,終究還離不開關羽本人剛愎自用和短暫的成功后目中無人。

對于關羽本人,前者是客觀因素,后者是主觀因素。

客觀因素是自己改變不了的,而主觀因素是應該自己努力控制的。

以前我還不懂這些細節的關系,而這兩年做項目卻是深切地看到,那些喜歡拍桌子要團隊執行自己意志的,聽不得反對意見的人,在項目上面都很難有完滿的結果。

客觀上的因素可以通過執行力來克服,而主觀上的問題則是一枚定時炸彈。

道理很簡單,擺在臺面上面大家都懂,但在現實中很多人就是另一副樣子。

懂得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知易行難啊。

所以說,人啊有時候這輩子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了解自己,征服自己,往往才是最緊要的。

某種意義上說,劉備其實是這方面的典范。我以前像很多人那樣,總是覺得劉備很弱,在孫曹劉三人里面是最弱的,缺少孫權那種魄力,沒有曹操的霸氣,動不動就是哭。

然而如果真的是這樣,像關羽張飛趙云這樣的猛將,想諸葛亮龐統這樣的高人,會心悅誠服地跟著他呢?一句“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閣下玄孫”在亂世可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歸根到底,還是領導力。

領導力是什么?往簡單里說,不過就是三方面:承擔責任的能力,讓別人發揮能力的能力,造夢的能力。

輸了你能抗,而不是推責任找人背鍋;有能力的人你要讓他上,沒有機會也要創造機會讓他上,讓他有成就感;讓所有人都清晰知道我們大家的夢想是什么。

很多人在職場里為什么憋屈?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實就是團隊工作不順利時,你上面的領導沒有出來為你遮風擋雨,總會有一個人會被批的很慘。職場總是強調“以目標為導向”,而在實施起來的時候,就扭曲成——事情如果做好了,那皆大歡喜,如果結果不好,那你就等著背鍋吧。

孫曹劉三人里,可以說劉備的歷途是最不順利的,但每次失敗,你看到的是劉備自責,而不是甩鍋;關羽趙飛趙云,在他下面成長為歷史名將,諸葛亮更不用說。

如今再來看,劉備身上滿滿都是領導力啊!

以前還在上班的時候,遇到過不少領導,總是喜歡耍派頭,在各種場合對下屬呼來喝去,動輒就大聲呵斥。在他們看來,?這才彰顯出自己的領導身份。而殊不知,在私底下別人的評價有多差。

這幾年出來做項目,慢慢地領悟當年在書里讀不出的道理——很多事情最終能夠做成,執行上的因素固然重要,然而終歸屬于可以克服的范疇,而人性上的一點一滴,在平常可能不太覺察,但到最后往往累積起來就是成敗的關鍵。

做事,其實就是做人。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