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
杜甫
車轔轔[1],馬蕭蕭[2],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3]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4]頻。
或[5]從十五北防河[6],便至四十西營田[7]。
去時里正[8]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9]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10]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11]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12],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13]。
注釋
[1]轔轔:車輪聲。
[2]蕭蕭:馬鳴聲。
[3]干:沖。
[4]點行:當時征兵用語,即按名冊點名征召出征。
[5]或:不定指代詞,有的、有的人。
[6]防河:當時常與吐蕃發生戰爭,曾征召隴右、關中、朔方諸軍集結河西一帶防御。因其地在長安以北,所以說“北防河”。
[7]西營田:古時實行屯田制,軍隊無戰事即種田,有戰事即作戰。“西營田”也是防備吐蕃的。
[8]里正:唐制,每百戶設一里正,負責管理戶口、檢查民事、催促賦役等。
[9]武皇:漢武帝劉徹。唐詩中常有以漢指唐的委婉避諱方式。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因為二者都有窮兵黷武之舉。
[10]秦兵:指關中一帶的士兵。這句說關中的士兵能頑強苦戰,像雞狗一樣被趕上戰場賣命。
[11]長者:即上文的“道旁過者”,即杜甫。征人敬稱他為“長者”。
[12]青海頭:即青海邊。這里是自漢代以來,漢族經常與西北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地方。唐初也曾在這一帶與突厥、吐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13]啾啾:象聲詞,表示一種嗚咽之聲。
賞析
行是樂府歌曲中的一種體裁。《兵車行》是杜甫自創的新題。
這首詩是諷世傷時之作,也是杜詩中的名篇,為歷代所推崇。詩旨在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充滿反戰色彩。
詩的開頭七句為第一段,寫軍人家屬送別兒子、丈夫出征的悲慘情景,描繪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別圖。“道旁”十四句為第二段,通過設問,役人直訴從軍后婦女代耕,農村蕭條零落的境況。“長者”十四句為第三段,寫征夫久不得息,連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戰場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況。全詩把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揭露得淋漓盡致。
詩寓情于敘事之中,在敘述中變化有序,前后呼應,嚴謹縝密。詩的字數雜言互見,韻腳平仄互換,聲調抑揚頓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條,又曲折多變,真可謂“新樂府”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