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誰?
這問題我估計問十個,也許十個都答不上,年少的時候或者我們還能說句,“心目中的英雄是爸爸。”
如果要再列舉,可能就是鄧小平爺爺、雷鋒叔叔,周恩來總理,因為以上的答案都是小學老師搪塞給我們的英雄,不會發自內心崇拜以及模仿。
小時候發自內心崇拜以及模仿的英雄,都在銀幕里,那會還沒有漫威的英雄電影,有的是李小龍的《精武門》《猛龍過江》。
李小龍對我而言是最接近現實生活的一個近代英雄,有人說他也只是偶像。
偶像跟英雄的差別在于,前者更傾向娛樂,后者更加傾向政治、國運。
李小龍拍的電影幾乎都以“我們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為理念。在中國剛崛起的年代,不曉得這電影娛樂性質較大,它更傾向把人團結起來,因為90年代初中國還需要團結。
但接下來的幾年,隨著改革開放、萬眾創新,英雄這詞開始少人談及,甭管是電影還是現實,幾乎列舉不了幾個英雄,我們對英雄的定義變成群體性,一種贊美的詞語,雖然英雄本來就含有贊美的意思,但這種贊美是純粹為了贊美而贊美——
每逢地震,上前救災的人,我們稱之英雄。
每逢火災,上前救災的人,我們稱之英雄。
每逢水災,上前救災的人,我們也稱之英雄。
我不是說以上的人不能稱為英雄,他們的確是英雄,但總覺得缺點什么,或許就是差點能到骨髓里的英雄主義。
造成這原因,也許大家都知道,我們不在饑荒的年代,不在蠻荒的年代,不在戰火連天都年代,我們在互聯網的年代。
互聯網年代里,我們多了一種常用的能力,選擇的能力:“選擇贊美”,“選擇拉黑”。
2
“選擇贊美”。
贊美多了,容易路人轉粉,喜歡上一個偶像,遠比喜歡一個英雄時間要短,即便英雄做了一些偉大的事跡,譬如:第一次冒死登錄月球、第一次冒死探索海底,第一次冒死研究核能,這些第一次都能給人類帶來不一樣的認知,但也比不過偶像一個不經意的微笑吸粉要快。
因為我們的共鳴感變了,之前看《太陽的后裔》,如果說這電視劇好看是因為有愛國情操,倒不如說男主角長得逆天的帥。
崇拜一個人在如今這個年代里,門檻變低,低得很容易粉一群被經紀公司包裝出來的人,粉一群被策劃出來的人,粉一群因為電視劇火爆而脫穎而出的人。
反而崇拜英雄變得門檻很高,首先大部分的英雄是不如偶像長得帥,其次我們都說不清要具備一種怎樣的特質才能成為英雄。
如果英雄是為了填補時代缺少的空隙而生,缺了什么,誰有能力填上,誰就是人民英雄,但這時代缺什么?
我想答案會是很膚淺很一致的:缺錢。
我并非詆毀偶像,我能理解,各需所長吧,偶像在鎂光燈下辛苦賣藝,總有人愿意在臺下給他們吶喊助威。這時代偶像情結代替英雄情結成了很好的潤滑劑,這是好事,更何況人天生就具備追隨的特征,總得有人站在上面,我們才能仰視張望。
不過喜歡一個人可以,喜歡多個人都可以,不要把喜歡變得太隨便,太隨便,喜歡就廉價,繼而顯得偶像更加偶像,也加速一個偶像容易過時。
3
“選擇拉黑”。
之前公司幾個年輕的同事在聊天,我開始聽不懂,類似“鬼畜調教”,“二狗你變了”,“回憶專用小馬甲”。
后來查了查一個名為“回憶專用小馬甲”微博粉絲2800多萬,我居然完全沒有聽說過。 互聯網從曾經給我們大量的知識,不管好與壞,如今慢慢變成單一性——“猜你喜歡”,“你關心的頭條,才是頭條。”
而且你也能夠通過“拉黑的方式”屏蔽微博上的人,微信的人,刪除各類與你背道而馳的留言,然后我們得到一個愈來愈尖銳的價值觀。
這價值觀有好有壞。
先說壞的層面,拉黑容易使人見識面收窄,永遠留在自己想知道的世界里,繼而覺得這世界就是這樣。
好的則是,正因如此,我們很清楚自己能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自己走著一條怎樣的路,走得足夠遠,說不定,能在某層面特別拔尖,然后自己定義自己為英雄,默默無聞的英雄。
到了每個人都把自己定義成英雄,不難想象誰也看不起誰,就像漫威的《復仇者聯盟》,我有能力不曉得你能成為我心目中的英雄。
頂多也是成為我一個偶像。
4
還有這個時代井噴式爆發出網紅、自媒體,這些行業,無疑都是為自己賦予價值,堆積價值。
即便時代里未來有一個很大的空隙,填補這空隙絕不會是一個人,會有許許多多的人把它填補得密密麻麻,就像一個愛情話題,可能以前專注愛情觀描述的人不多,僅限于瓊瑤,張小嫻……
如今很多人都能提出更加尖銳并且得到大部分人認可的愛情觀點,“你給我愛情就可以了,口紅我自己買。”
在一個不會出現一面獨大的世界里,這時代我們很難談及特別出萃拔類的英雄,時勢造英雄這些話也成了商人的標簽,因為如今時勢所造的英雄大部分都建立在商業層面,所有的權利都只存在商業規則上,再怎么有錢,你也不能抵抗憲法,也不能推翻政治體系,你不能起義造反,你是一個懂得商業規則的人,站在風口的人,并非改變風口的人。
所以這個時代我們不需要英雄了,因為英雄不重要,英雄已成了一種修飾的詞,少了點特別熱血的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