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書生愛花如命,母親卻百般阻撓,終因此舉食了惡果

戲說古今奇聞趣事,傳遞世間真情善意。大家好,歡迎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479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

定場詩:

多子多孫為何因, 前世開籠放鳥人。

養子不成為何因, 前世皆因溺嬰身。

念罷一首定場詩,今兒咱這篇民間小故事就要開講了。今兒咱要講的這則民間故事的主題同樣是弘揚正能量:萬事皆有因果,切莫做那害人害己之事。

還是那句老話“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咱閑言少敘,這就開講這則民間小故事:

話說在宋朝時期,在荊州有一個叫郝才的書生。這書生郝才品行端正、舉止文雅,渾身散發著一股濃濃的書香氣息。

又因為他長相英俊,愛慕他的女子從村頭一直排到了村尾。可書生郝才一心只愛讀書,對男女之事并不上心。

他郝才不上心、不著急,可不代表他母親不急。為此,他母親可沒少開導他:“我說郝才呀,不是娘說你,你這老大不小了,趕緊成個家。娘歲數也不小了,身體也不太好,萬一哪天我眼一閉,到下面我咋跟你爹交代啊!”

“您老快別嘚嘚了,你這身子骨健康著。我啥時候考取了功名,啥時候娶妻!”郝才說道。

多好的一個年輕人,心有抱負,而且立業之前不絕成家,真是個有擔當的純爺們兒!

不過,誰都有個愛好,總不能傻學傻吃吧?這書生郝才唯愛養花。他讀書之余便是養花,家里家外種的都是花。

他母親本就著急他的婚姻大事,兒子忙于科考這可是正事,她管不了。不過,業余時間兒子總鼓搗花,母親就不樂意:“郝才,你再鼓搗那些花可別怪我都踩嘍!你趕緊想想你的婚姻大事吧!”

郝才已經習慣了母親的牢騷,他并沒有將母親的話放在心里。

一天早上,郝才忽然發現東墻角下長出了一株蘭花。那蘭花長得甚是喜人。

郝才就給它多澆了些水,對它關愛倍加。那蘭花也對得起郝才,長得是越來越嬌艷。

忽有一晚,村中燃起大火。郝才正在熟睡,就覺得有人在喊他。郝才一下醒了過來,卻見身邊站著一位妙齡女子。

那女子拉著郝才就往外跑。郝才這才發現,原來隔壁房子已經失火,這女子原來是救自己來了。

待到大火被撲滅,郝才忙問那女子身世。女子說道:“我本是東墻角下的那株蘭花,承蒙公子往日悉心照顧,方才見村中起火,這才化為人身搭救公子來了。”

書生一聽先是一驚,隨后定下心來。打這之后,這蘭花女子便常在夜晚化為人身與書生秉燭夜談。

但很快這事兒就被母親知道。書生不得已說出了實情。

母親大喊道:“好好的人家你不要,非要和一株蘭花談情說愛,這要是傳出去我這老臉該往哪放啊!你趕緊把那株蘭花弄走,不然我可就不客氣了!”

書生無奈,將蘭花放到書房內藏了起來。二人依然在夜晚相會。

后來又被母親得知,母親一氣之下將那株蘭花連根鏟了,扔到了村外的一條河里。

打這之后,那蘭花女子再也沒有出現過。書生為此難過了數日。后來他科考中榜,做了一方的官員。

這當了官了,提親的人更多了。挑來選去,書生娶了鄭氏為妻。

倆人感情倒也不錯,可就是要不來子嗣。母親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后來村里來了一個云游的道士。

母親便將要不來子嗣的事兒說給了道士。道士來到家中,看過二人后,掐指對著書生母親便說:“唉!因果報應不止啊!你之前做過惡事,鏟斷了你家的人脈,要不來子嗣是命中注定的事兒,我老道無權干預,你們好自為之吧!”說完道士便推門離開了。

書生的母親是一頭霧水:“我做過啥事兒,怎么就自斷子嗣了呢?”她想了好久,這才想起了那株蘭花。

“莫不是我得罪了神仙,這是對我的報應嗎。”母親喃喃自語,隨即跪倒在地,對著菩薩不停地磕頭。

可這世上哪里有賣后悔藥的呢?這是多么痛的教訓呀!

結語:

故事到這就講完了,小田謹以此故事弘揚正能量,希望各位看官們能夠引以為戒:萬事皆有因果,切莫做那害人害己的惡事,郝才的母親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好了,本期故事我們到這就講完了,我有酒,也有故事,就差一個愛聽故事的你。

文/小田

文中故事來源于民間傳說,目的是借故事來明事理!切莫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感謝大家的支持!圖片來自于網絡,侵刪!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