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私有用戶數據的重要性

自己的博客維護起來越來越麻煩,簡書也越來越好了,所以索性來一次老文搬家。因為是老文,聊的很多都是過去時的內容,感興趣的可以湊合看看,下面這篇的原始日期是:2012/04/27


做數據挖掘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觸,有時候在挖掘模型層面去做優化,效果不是特別明顯,而引入不同平臺的異構數據,從基礎輸入數據層面去優化,反而會有不錯的效果。這個是“金礦”與“工具”的差別。

Google一直以來就是海量數據領域最成功的企業,其搜索技術也改變了全世界人們的信息檢索習慣,其“金礦”可謂很高,其“工具”可謂精良,但從競爭角度看,Google的競爭優勢更多的來著計算技術的領先,也就是“工具”的領先;它的數據相對來說更多的是公共的內容數據、網絡結構數據,而自有用戶的數據相對較少,甚至其自有用戶的概念都不是特別明顯,使用者更多的是在Google上留下部分搜索信息和部分軌跡。

但隨著Facebook的出現,Google真的有點坐不住了,Facebook的社交網絡從數據“金礦”角度對Google構成了威脅,大量的用戶產生了大量的私有數據,用戶的內容數據、交互數據、搜索數據、應用數據、情感數據等等,構成了龐大的、有信息寬度的數據體系,而這些數據信息,用戶不會隨便提交到其它地方。而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構建起強大的用戶洞察能力,進而對Facebook大平臺上的企業、個人用戶在產品優化、精準營銷、客戶服務、媒介宣傳、產品運營等多個方面提供支撐。

都是大數據,擁有私有數據的企業相當更有競爭力。而從國內創業角度看,想要構建一個商業模式,拿到系統化的、全方位的用戶數據,短期內不太現實。但如果從垂直領域、垂直角度切入,構建私有的、獨到的用戶數據,再以此構建多個垂直領域數據的融合機制(數據聯盟、數據市場等),也依然可以在大數據生態環境下有一番想象空間。

作者:老讀悟,微信公眾號:laoduwu666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