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整合包括多個方面,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應該做的事,想做的事,能做的事”這三者之間的整合。
做一個事情的時候,如果這個事情處于這三者的重疊區域內,做起來就很容易。比如“吃飯”,在我餓了的時候,這是我應該做的事,也是想做的事,只要我有錢,它就也是我能做的事。這樣做起來就自然很容易。
而對于一個被壓迫著吃飯的小孩子來說,“吃飯”就變成他不想做的事了。特別是在他已經吃飽,父母還壓迫他繼續吃,這個“不能做的事”的感覺,就讓他更難受了。所以父母越壓迫,他越反抗。
有的人這三者的重疊率很高。這樣的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能處于一種愉悅而自在的狀態。
而有的人這三者的重疊率很低。
當“應該”和“想做”重疊率很低的時候,這樣的人很需要“自制力”,這樣才能“迫使”自己去做那些“應該做但不想做”的事。而意志力一方面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迫使自己做事情總是一種痛苦的體驗。
當“應該”和“能做”重疊率很低的時候,這樣的人會覺得自己很沒價值,覺得自己總是在追求虛無縹緲的夢,永遠沒可能實現。這樣的人一輩子活在自我譴責中,覺得自己沒價值,得不到愛。
當“想做”和“能做”重疊率很低的時候,這樣的人是自戀的,會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出來。但是這樣的其實也很好玩,有很傻但是單純的人生。
當三者整合良好的時候,人就能夠很幸福地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