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是天生的藝術家,能以個人創意發揮美感。
如何激勵他們的創意,引導幼兒美感成長,關鍵在成人的態度。
究竟幼兒美術的學習目的是什么?如何培養幼兒美感?又有哪些做法阻礙美感的成長?讓我們一起開啟幼兒的視覺藝術之門。
1. 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幼兒美感?
欣賞大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美感教育老師,陪伴幼兒到山上、海邊等自然風景區觀賞四季自然景物,以及日出日落之美,可以提升幼兒的美感能力。
閱讀具有藝術性的繪本:現今繪本圖像已從裝飾性、說明性提升至藝術性。提供優秀的經典繪本,讓幼兒持續的閱讀欣賞,能培養幼兒美感素養。
欣賞藝術名作:藝術欣賞的養成應從幼兒開始,帶領幼兒到美術館觀賞藝術品或閱讀為兒童設計的美術欣賞畫冊,皆能提升幼兒藝術人文的涵養。
鼓勵創作:提供適當的媒介材料工具讓幼兒進行創造性表達,包括平面的繪畫(蠟筆、水彩、拼貼)、立體造型(立體美勞、黏土、積木)等,以培養幼兒手腦并用的創造性美感思維。
2.生活中有哪些是降低美感的幼兒美術,成人應該避免提供給幼兒?
不提供著色本:著色畫非幼兒原創的表現,若幼兒習慣在成人所設計的固定造型內著色,將會過得依賴著色畫的俗稱效果,而湖綠自己應當展現出的創造力。
不提供范本或示范畫給幼兒看:幼兒天生具有美術的原創能力,模仿他人的繪畫將失去自我表現的創造力。
不該說孩子的作品[丑]:美丑沒有絕對的標準,當成人對孩子說出過于狹隘的評斷,不僅容易傷害幼兒心理,更可能直接抹殺孩子的原創力,成人應多引導幼兒欣賞自己的作品的優點。
3.1歲半到3歲半幼兒的繪畫,有哪些特征?
這個年齡階段處于涂鴉期,又分為[無意識涂鴉]、[有控制涂鴉]及[命名涂鴉]三種形態。
[無意識涂鴉]是指幼兒運用手部肌肉隨意進行涂鴉,屬于肌肉運動的快感表現。[有控制涂鴉]是指幼兒能運用線條以頭尾詳解畫出一個封閉形狀,一種視覺與手部協調的表現。[命名涂鴉]是指幼兒把一些抽象圖形賦予意義,但實際上我們仍無法從造形上看出圖形代表的意義,是一種連接生活經驗的思考性符號表現。
涂鴉雖然是一些亂線,但對幼兒來說非常重要。透過涂鴉,幼兒能體驗手的力量,運用線條表達個人的想法,從創作的成就感中建立自信。
4.3歲半到5歲幼兒的繪畫,有哪些特征?
這個階段處于[前圖示階段]。幼兒在命名涂鴉后,對手部的運作控制日漸成熟,同時意識到造形和視覺上所看見的相互關系,開始嘗試運用半抽象的造形表征,此時稱為[前圖示階段],又稱象征期。
蝌蚪人:是一種沒有身體的頭足人(不是一根線當身體的棒棒人),由于外形像蝌蚪,因此稱為蝌蚪人,是幼兒最早出現較為具體的人物造形。擁有豐富涂鴉經驗的幼兒,蝌蚪人會提早出現。
羅列空間:此階段幼兒平面空間概念尚未成熟,繪畫時所有事物都是獨立思考,造形與視覺空間并未產生關聯,形成一種沒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分的畫面空間。
5.5歲到7歲幼兒的繪畫有哪些特征?
這階段處于[圖示期]。繪畫特色是[畫其所知,非畫其所看],因此繪畫表現顯示出幼兒對世界理解的觀點。此時期主要的繪畫表現有基底線、X光線、強調式畫法。分述如下:
基底線:是指幼兒把所有事物繪畫在一條底線上,或是以圖畫紙邊緣表示地面,說明所有事物是站立在地上,這種表現形式是幼兒開始注意外在環境與自我關系的印證。
X光畫法:是[畫其所知]的概念,視覺上無法看到的地方,例如我們在屋外因墻壁阻隔看不到屋里的情況,但幼兒因為知道里面的樣貌,而把所知道的內部也一并繪畫出來,有如穿透墻壁的X光。透過這個階段的作品表現,我們能清楚了解幼兒的思維,以及他們所知道的世界。
強調式畫法:幼兒把他認為重要的人事物,以夸張比例的手法呈現。例如畫人物拿取東西時,幼兒為了強調是用手來拿取物品,繪畫時特別把拿東西的那只手拉長,形成人物的手部一邊長一邊短,甚至出現扭曲的現象,這是幼兒為了強調其想法的一種繪畫表現形式。
增加孩子美感經驗的游戲
1.生活素材的拼貼、繪畫
工具、材料
1.剪刀、各種彩筆、粘著劑(白膠、膠水、雙面膠)
2.各種不同軟硬及顏色的紙張。
內容
1.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一起收集各種拼貼材料,例如樹下的果實、葉子、樹枝、用過的瓶子、廣告彩頁
2.跟孩子一起分類收集來的材料,讓孩子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聊聊對這些物品的發現和想法
3.讓孩子自由選擇想要或需要的材料進行創作,并在這些拼貼作品上再延伸一些線形、形狀、繪畫
4.作品完成請與孩子分享,一起將剩余材料分類、收拾、歸類。
爸媽引導小技巧
1.這些工具、材料可放在家中固定位置,讓孩子自由取用
2.陪伴孩子創作時不需要教孩子怎么做,而是鼓勵孩子說出構想,讓孩子自己發揮,或一起陪伴完成
3.過程中容許孩子嘗試,不必力求完美。
4.作品若受到好的保管與展示,能增加孩子的創作動機。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九月的黑天鵝”,關注更多育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