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而又不失溫暖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是根據二戰期間戴斯蒙德·多斯的真實經歷改編成的于2016年上映的電影,講述的是戴斯蒙德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國激昂的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下加入軍隊,在集訓中表現優異,但因為信仰拒絕拿槍而遭受不公平的待遇,經過重重阻礙才被允許不攜帶武器上戰場,成功挽救75名傷員的故事。

? ? ? 影片一開篇就是戰火紛飛,槍林彈雨,生命轉瞬即逝,通過槍與火再現戰爭的殘酷,然后就是幾個人抬著擔架,其中一人說著“戴斯蒙德,堅持住!堅持住,戴斯蒙德!我們一定會把你帶回家”。緊接著鏡頭跳轉到16年前,還是小孩子的戴斯蒙德和哥哥哈爾在藍嶺玩耍。

? ? ? 接下來的1個小時,影片似乎離戰場很遙遠。整體風格比較溫和美好。主要講述的是戴斯蒙德的成長、談戀愛以及加入軍隊后因為拒絕拿槍而被同伴排斥,被葛洛佛隊長反復勸退,錯過了婚禮,被告上軍事法庭。在父親的幫助下贏得了判決。

? ? ? 戴斯蒙德的成長在影片中表現得很少,主要是為了揭示其拒絕殺人拒絕拿槍的信仰的成因——在玩耍中差點殺死哥哥哈爾和勸阻父母吵架時拿槍指著父親。他父親在國家公墓悼念在一戰死去的同伴以及變得嗜酒家暴,也讓我們感受到戰爭帶來的影響與傷害。

? ? ? 在新兵訓練營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是影片前半段的一個主要點。一是為了突出主人公戴斯蒙德的信仰的堅定,更主要的是為影片的后半部蓄勢。一個連槍都拒絕拿的士兵,讓他的隊友、上級無法信任,覺得與這樣的人一起上戰場是不安全。

? ? ? 影片一進入后半段,馬上就是慘烈的風格。戴斯蒙德和隊友在去往戰場的行進路上,從前線下來的傷病殘將就已是血腥慘烈不已。面對著日軍占領的鋼鋸嶺,上一個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戰場激烈情形可見一斑。而戴斯蒙德和戰友們沒有退路,只能往前沖。雖然沒有拿槍,無法殺敵,但戴斯蒙德一直都在救人。他們在鋼鋸嶺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一個晚上過去就迅速被日軍反撲圍剿,只能在海軍火力的掩護下撤退。

? ? ? ? 即使如此,整個隊伍,撤退下來的也只有32個人,可見傷亡不是一般的慘烈。而戴斯蒙德背著戰友到達撤退點,面對著死去的戰友,望著炮火連天,陷入了迷茫,“他要我去哪兒?我不明白。我聽不到你的聲音”,他對上帝產生了疑問,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此時傳來了戰友的呼救聲,也就是在那一刻他堅定地往前走,開始了創造奇跡的事業。

? ? ? 從白天到黑夜,從黑夜到白天,他堅定而敏捷地在日軍占領的地方一個個地把傷員背或拉到撤退的懸崖邊,然后用他那之前飽受嘲笑的打結方法把傷員吊下去。期間,海軍停止了轟炸,他失去了火力掩護,他也幾次遇險,但他沒有放棄,憑著自己的機智與信念堅持救人。

? ? ? 他們那一隊人,成功撤退的只有32人,但戴斯蒙德憑著一己之力,在危機四伏的戰場,沒有依靠,沒有憑借,只有硝煙和危機,他成功救出了75人,這是一項何等的偉業。

? ? ? 整個電影后半段,戰爭無時無刻不在彰顯它的殘暴與恐怖,時刻都在吞噬鮮活的生命,但是我們在如此黑暗中依然感受到了一絲溫暖,看到了希望。

? ? ? 主人公對殺人的抗拒,對戰爭的抗拒,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信仰的堅持,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反思我們國內當今很多影視作品對戰爭的描述,靠手撕鬼子、褲襠藏手榴彈、八百里開外擊中敵人、用石頭擊落下飛機之類的不合情理不合邏輯的噱頭來博人眼球,或者靠小鮮肉、各種感情戲來拉動票房。

? ? ? 作為一部好的戰爭片,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通過血腥暴力的場景展現戰爭的殘酷,更應該體現對戰爭的反思,對人性的挖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而《血戰鋼鋸嶺》不愧是一部好電影!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網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