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絲毫不贊同很多人認為這卷書信對基督的看法低于新約圣經的描述,而是特別介紹基督位格的超越屬性。作者指出,圣子大過天使,卻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為要經歷死之痛苦;圣子大過摩西,摩西是在神家盡忠的仆人,圣子則為神家的建造者和治理者;圣子大過約書亞,約書亞帶領神的百姓進入應許之地卻不能帶給百姓安息,神卻賜人完全的安息;圣子大過亞倫,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為最偉大的祭司,是仁義王,平安王;基督是神的兒子,他立了更美之約,是信心的見證人。
作者描述一種危險:“把永生神離棄了”。此處值得注意的片語是“永生神”。這片語本身顯示希伯來民族特殊的觀念。這個民族從其先祖亞伯拉罕繼承了一個中心信念,就是一神論的信念,相信天地間只有一位真神。不僅如此,他們還一直認為是“永生的神”他們的先知和詩人提到別的宗教,拿來和以耶和華為中心的信仰相對照,便稱那些假神是死的:他們“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有耳卻不能聽,有鼻卻不能聞,有手卻不能摸,有腳卻不能走,有喉嚨也不能出聲”(詩一一五5~7)對這些假神的最妙諷刺見于一個短句:他們“口中也沒有氣息”(詩一三五17)。以一段詩意的話來描述人如何制造假神,說他們取來一塊木頭,把它雕刻,修飾,然后放在一個指定的地方。先知宣布說,它被擺在那里,就永遠停在那里。它自己不能動。假如他們要離開,就必須將假神扛在肩上帶走。先知把以色列的神和上述的假神作一比較,就顯明是一位永生的神。人制造偶像并且帶著偶像走神創造人并且帶著人走。整個基督教的結構就是建立在這件事實的基礎上。當年,基督在凱撒利亞腓立比問那批早期的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就道出那偉大的認信:“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這個片語在本書信里面一共出現了四次。除了此處另外還有:(太十六15~16)第九章第十四節里,作者宣稱圣子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獻給神,以便洗凈我們的良心,除去我們的死行,使我們去“事奉那永生神”第十章第三十一節,作者提出另一個嚴肅的警告:“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第十二章第十八至二十二節,作者再一次把圣子的制度和摩西的制度作比較,他說:“你們原不是來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水生神的城”這個片語前后出現四次,本身就令人矚目。首先是那句警告,免得你們“把水生神離棄了”;然后是一個啟示,圣子洗凈我們的良心,使我們能事奉那水生神,接著又是一個警告,警告背道的危機,和落在水生神手里的可怕最后提到水生神的城色,預告那最終的榮耀和得勝。因此,作者提出的危險就是把水生神離棄了。這里所用的字“離棄”是一個很有力的字,它不只是指跌倒,而是指明顯的背道,故意離棄神。我們或許會立刻說,這種事是不可能的,但是整個警告的重點,就優是要告訴我們,背道的事是可能發生的。沒有人是存心要背道連西門彼得也曾一度對耶穌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可十四29)。他當時講這話的誠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后來仍然否認了他的主,甚至起暫發咒說不認識。這樣的背道,絕對不是一下子造成的。今天有許許多多的人,從這方面來說也是背道的。他們雖然恨惡被人稱作非信徒,但從任何實際的意義上講,永生神對他們而言并不真實存在。他們已經離棄神,把置于他們的思想范圍之外,即使理智上仍然承認祂的存在,但生活中卻處處表現得好像沒有神一樣接下去,作者指出導致此一不幸的原因,乃是由于他們“不信的惡心”。此片語中最令人注目甚至驚訝的,就是“不信”一詞。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追述過去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歷史。我們最好記住他們有多少人在曠野里倒斃。出埃及進入曠野的成人當中,只有兩個人后來得以進入迦南地,他們就是約書亞和迦勒。摩西自己都被排拒在外。然后作者指出,原因就是不信。概括其論點,他說這些百姓領受了信息,是神藉著摩西傳給他們的。他們因不信而背逆,結果心就變為剛硬。查考這一段將會發現,這里用了三個不同的詞來描述百姓的失敗,就是:罪,不信,不信從;這些都是同義詞。他們聽見了所傳給他們的話,但他們的不信從證明了他們的不信;結果就是他們對神的命令不再有敏銳的反應。今天世上有許多人,為他們自己的某些態度和行為辯護說:“我的良心沒有定我的罪,”這樣說很可怕,表明他的良心已經僵硬了,失去了真正的功能許多時候,當我們的良心不再將我們定罪,我們就應當定罪我們的良心。不信并不是理智上的不明白,乃是面對神清楚的命令而不信從整個事情的過程和結果,可由以下一句話表明出來,在此作者警告我們說,“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剛硬了”(來三13)因此聽過神話語的人,也有可能悖逆永生的神。這種情形被稱為“惡”,一個“不信的惡心”,此處所用的“惡”字,在希臘原文的意思是“有害的,毀壞性的”,不信從神藉著摩西或圣子啟示的旨意,不僅是一種過錯,而且會完全損害生命。這些百姓曾透過摩西領受了神的話,我們是透過圣子而領受。他們透過摩西領受了神的話,但卻不信從,結果就不得進入安息。假如他們因不信從摩西所傳的話而被排除在應許之地以外,那么我們若不信從圣子之言,豈不是會被奪去更多的福分嗎?在這一段經文里面有一個字,翻譯圣經的人為有助于了解而特別用大寫標明出來,那就是“今日”。這是引自一篇詩篇,它說到盼望,以及復原的可能性,雖然前面曾經有過失敗。假如我們曾經為某種原因,而不信從圣子之言,甚或心靈已經開始剛硬,我們仍然擁有“今日”?!敖袢铡笔巧耧@慈愛的日子,神賜恩典的日子,是神赦免罪過讓人得著更新的日子。
? ? ? ? 潔凈的結果是,人得以認識神,這種“認識”遠超過對神在知識方面的理解這一切結果,可以從新約的設立和舊約的經歷兩者的對比中看出來,在新約里,神的律法是內在的,屬靈的。舊約的律法則是外在的。新約的道德要求并不是廢除舊約的標準。十誡永垂不朽,恒為律法的啟示,但是如今這些要求都將寫在心上,就是情感的樞紐;寫在心思中(該段中文圣經將“mind”譯為“里面”),就是知識和悟性的中心。再說一次,現今的律法是內在的,屬靈的,是從圣子的中保工作產生的結果,潔凈人的道德本性,將我們帶入與父相交的關系中,所以我們可以直接地、個人地認識神的旨意。耶利米的那段宣告中進一步強調了這一點,他說在新約之下,“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泵恳粋€人既都與神相交,便都能明白神的旨意。約翰在他的第一封信中也強調這個真理:“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里,并不用人教訓你們”(約壹二27)因此,新約的意思就是,查考到最后,我們尋求引導時,不應求人的指引,而當向內住的圣靈求;圣靈住在我們里面,是我們本性被潔凈的后果;會將神的旨意向我們顯明。舊約是神圣的,新約也是神圣的、終的,而兩者的區別乃在于字句與圣靈的區別。保羅寫給哥林多人的書信中提到這件事:“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精意或作圣靈)”(林后三6)值得注意的是,“字句”會以一種奇特的方式投人所好。人喜愛法則,規條,他們覺得遵守規則是一件容易的事。現今整個人類的歷史證明并非如此。摩西定下的是字句的律法,它的難以遵守,可以從歷代以來人們千方百計企圖加以解釋的事實上看出來。饒富深意的是,我們的主在教訓里多次指責那些添加的遺傳,并且不斷指出其失敗之處,說人其實是用遺傳取代了神的命令。因此,字句之約既不易守,也不安全。另一方面,“圣靈”的律法看起來似乎既不安全,也不易遵守,但從最終的經驗來看,那是惟一既容易而又穩妥的律法,一個人的生命若與神建立了活生生的關系,那么第一層的關系,明白神的旨意并且遵行,就非難事了。當然,這一切若要成為可能,必須人要完全降服于圣子,這樣,生命便會得到潔凈。藉著我們所順服的圣子,我們得以潔凈,與神相交,日益親密,以致得著能力,可以實現這約中我們當盡的本分。我們若仔細而嚴肅地思考這件事,就必然會意識到自己常常失敗、退后。然而我們也知道,這種失敗是導因于我們在某方面的不順服。我們若明白這約所帶來的一切豐盛祝福,就必然會竭力去尋求圣靈的指引—這是我們必能獲得的;一旦尋著,也就會立即順服了。
若與神建立了活生生的關系,那么第一層的關系,明白神的旨意并且遵行,就非難事了。當然,這一切若要成為可能,必須人要完全降服于圣子,這樣,生命便會得到潔凈。藉著我們所順服的圣子,我們得以潔凈,與神相交,日益親密,以致得著能力,可以實現這約中我們當盡的本分。我們若仔細而嚴肅地思考這件事,就必然會意識到自己常常失敗、退后。然而我們也知道,這種失敗是導因于我們在某方面的不順服。我們若明白這約所帶來的一切豐盛祝福,就必然會竭力去尋求圣靈的指引—這是我們必能獲得的;一旦尋著,也就會立即順服了。
祂仍然吸引著人。若耶穌清楚地啟示出來,不與教會主義和世俗主義混為一談,他仍然會像從前肉身在世時一樣,對人性產生吸引。我們應當只簡單講述袍的事跡,不論人聽從與否,都可以看見這“人”的美麗。此外,祂對罪的態度也不改變。祂從不寬容罪。假冒為善在面前絕無立足之地。或許最主要、最光彩的榮耀,就是這個事實:如果我們犯罪,祂仍然一樣不撇棄我們。祂仍然對那些嚴厲的、冷酷無情的道德家說,你們誰未曾犯過罪,就可以拿石頭打這有罪的婦人另外,祂對悲傷的態度也一樣,從不輕忽。如果馬利亞在腳前為死去的弟弟哭泣,祂也和她一同掉淚,雖然是掌管生死的主同樣的奧秘仍然存在。我們無法對作最終的界定。人類一切的探討都無濟于事。然而每一個世代中都有某一種從未出現的亮光,臨到某些虔誠的學者身上,使他們在詮釋基督時發現新的表達方法。再來看看“永遠”或者“世世代代”一詞我比較喜歡后者的譯法,因為它不含任何用數據衡量的意味。它的意向非常詩意,我們提到世世代代,思想可以任意馳騁,直到心存敬畏而停止,我認為新約中對“永恒”最強烈的表達法,是出自保羅的筆下,他寫道:“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弗三21)。各世代相繼而來,又魚貫而去,每一個都有它自己的本質,時間的長短,和特殊的分量與價值。保羅似乎看見它們生生不息,一代接著一代誕生,而融合成一個世代。希伯來書作者望向未來,就是使用這詞,宣告耶穌基督是一樣的。他在本書開頭部分宣告,諸世代是藉祂創造的。如今他再次確認,歷經各世代,仍是一樣的。不論未來如何,祂永遠是真理的啟示者,是恩典的彰顯者。在里面蘊藏著那深不可測的奧秘。神藉著祂對人說話,此外祂再無話要說,也再無必要說了。我們需要對祂藉著圣子所說的話了解得更完全,好在知識和經歷上更長大成熟。我們每個人都會意識到改變,改變就好像生命中的鹽和毒藥。鹽可以防止腐化。我們的經歷中若沒有任何改變,那簡直可怕。詩人有一次說到惡者“沒有更變”(詩五十五19)。但是改變也是生命的毒藥,它似乎會妨礙我們的計劃,攔阻我們進步。因著它會產生刺骨的傷痛,詩人吟誦道:“我見四周都是改變,腐敗?!比欢堊⒁?這句話卻導致一個呼求:“哦!永不改變的神,請與我同住。每個人的生命都需要一個持久不變的中心,我們可以將生命依附它,知道它永遠長存。我們也需要一個不斷長新的秘訣。這兩者都可以在祂里面尋到。我改變,祂不改變。更進一步說,是保持長新的秘訣。若住在祂里面,每一天都會有新的榮光,新的美事臨到我們。因此神對人最終的話,是在圣子基督耶穌里說出的,“昨日今日一直到世世代代,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