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煥菇涼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是以牙齒的潔白整齊為美。陸龜蒙在《陌上桑》中寫道“皓齒還如貝色含”,張枯《吳官曲》中寫道“皓齒初含雪”,杜甫在《哀江頭》中寫道:“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b>
光從古人留下的這些詩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人一直將潔白的牙齒視為女性美的一方面。然而,在古代,日本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以”黑牙齒“為美,女性在成人禮,結婚之時都會將牙齒涂畫成黑色。這不僅是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時也是女性美的一種展示。
日本染黑牙齒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在“平安時代”,女子在成人禮時,不僅要染黑牙齒還要畫“天上眉”,尤其是在皇族和上流貴族以及平家武士在元服禮時都要進行的。在日本的文學代表作品《源氏物語》中有這樣的描述,書中人物紫姬,年幼時沒有染齒,但是被光源氏收養之后,其外祖母將其牙齒染成黑色,讓她看起來“更美麗了”。之所以染齒,是因為她已被貴族收養,可見當時染齒是貴族特征之一。
在戰國時代,染齒的年齡會更小的一些,一些孩子在八歲或者九歲就會被要求染成黑牙齒。這些孩子大多是因為要進行政治聯姻的武將的女兒。那個時期,部分武將在奔赴戰場時也要進行染齒。目的是為了在交戰當中,即使被敵人擊中頭顱,也要讓自己的臉看起來漂亮一些。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除了皇族和貴族以外,染齒幾乎已經不會波及到男性了。這個時代的染牙的年齡向上調整了,一般染齒的女性都是18歲以上的未婚女性或者是已婚女性,以及一些需要突出“美”來化妝的藝妓等。而一般的平民也只是在特殊的場合下才染齒,例如婚禮、祭祀、葬禮等,這些都是為了顯得更為正式。
由此看來,日本女性的“染齒”不僅是身份地位的體現,也是女性在區別”成人和孩子“的重要”儀式“,同時也會女性在展示自我魅力的一種手段。隨著染齒文化的發展,作為成人標準的染齒后來逐漸演變為訂婚之日染齒。后來又改為結婚前一天晚上染齒,而后又改為生孩子時染齒。在日本明治時期的染齒主要是用以區別未婚和已婚的區別。與此類似的是中國古代女性出嫁前的”開臉”及出嫁后經常性的”絞臉”。
染黑齒這一習俗,在日本貴族中延續了數千年。到了明治維新時期,由于學習西方文明,明治政府明令禁止,要求民眾不得再染黑齒。日本明治六年(1874)宮內奉旨宣布“皇太后、皇后廢御黛、御鐵漿……”。這是在官方層面上對舊習俗的廢止。
隨著西方文明不斷的輸入,日本本土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熱潮,人們開始學著欣賞歐美文化,這不僅是在咖啡、西餐等飲食上慢慢開始西化,在化妝審美上也出現大幅度的轉變,很多女性也不再以“染黑齒“為美了,漸漸的黑齒文化在時代的浪潮中消失殆盡。
不過,在明治維新的初期,日本婦女還有染黑齒的習慣,這在一向以”潔白“牙齒為美的外國人眼里,黑齒似乎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一位在日本任教的美國動物學家摩斯在日本所畫的素描被作為《日本的每一天》書中的插圖,其中有一副就是日本的一位已婚的女性染黑牙齒的圖。一名女子跪坐著,身體向前傾,一邊用左手攏住右手的袖子,一邊染黑牙齒。
其中還有一段文字是這樣記錄的:大的銅器用來吐含漱在口中的水,上面架著一片金屬板,板上有兩個黃銅的容器……手拿著一側有刷毛、像竹刷子一樣的木片,這就是普通的日本的牙刷。她把牙刷浸過水,接著放入堅果的蟲瘤,然后像做清潔一般在牙齒上挫,偶爾拿起放在旁邊的水碗,以水漱口,再拿起鏡子,看看牙齒是否刷黑了。那時候的日本女子染黑黑牙齒不僅是一種地位和財力的象征,更是一種美的象征。人們并不討厭”黑牙齒“,也不會以”黑牙齒“為丑。更多時候黑牙齒是人妻魅力風韻的象征,是熟女的標志。
在日本,女性用來染黑齒的原料包括:鐵屑、酒、茶、醋等。據說,這些原料的味道很難聞,所以日本女性都要早早起來在丈夫醒來前描畫好。另一說法是染黑的原料難得,有黑色牙齒可以標榜自己的家境不錯。在美國動物學家摩斯的插畫中這位染黑齒的女人就是旅店的老板娘,她的家境非常不錯。
截至到目前,日本女性染黑齒的習俗幾乎可以說已經完全消失了。現在,我們只有在能劇、花柳街和一些祭典上還可以看到黑齒的蹤影。或者,在一些能劇面具上也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的裝扮。最多,也只有部分藝妓等人專門依照古人的化妝技巧染黑齒。不過,這時的“黑齒“僅僅只是一種文化展示,是一種藝術再現。早已和身份地位,成人禮,結婚與否再沒有半點關系了。
而我們,似乎并不能欣賞這樣的藝術,也只能是尊重它。
本文屬于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夢煥菇涼,簡書推薦作者,搜狐歷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