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時代讀書的正確“姿勢”

碎片化時代讀書的正確“姿勢”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我們每天被大量的信息包圍,總是害怕失去重要的信息,仿佛一會不刷微信就已經脫離了圈子和組織,一會不刷微博就不知道當下在流行什么話題。

同時,不停地刷刷刷之后,又覺得大把的時間被浪費,負疚感冒了出來,想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一時興起買了一大堆書,回家以后又束之高閣,再次抱起手機,陷入死循環!

確實,相對于鑿壁偷光的古人,相對于青燈古佛的僧人,我們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到處都是碎片化的干擾,那么,我們該怎么讀書呢?日本作家齋藤孝的提出了《深閱讀》的概念,講述了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有效讀書的正確“姿勢”:

一、帶著問題去閱讀

拿起手機刷朋友圈時,完全不是自己在操作手機,而是手機在控制你的大腦,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是要讀什么,僅僅就是在不停地刷。

讀書也是如此,我們要知道讀書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休閑,那就去看小說好了;是為了解決當前工作生活中的問題,那去看工具書最有效;如果是為了學習提升,那就要知道應該讀哪個系列的書,入門是哪一本,進階是哪一本,制定學習計劃,一點一點啃。

為什么說這些,因為很多人讀書僅僅是為了去做那個翻書的過程,然后自我安慰,“我都在看書了,又沒浪費時間!”其實,一切沒有收獲的閱讀都是在浪費時間!如果讀書沒收獲,還不如去打會游戲呢!

那該怎么辦,就是要帶著問題去閱讀。

問題有兩類,一是我想知道的,讀書前想想我要通過閱讀這本書,獲得什么樣的知識,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讀過以后我將有什么樣的收獲;二是我不明白的,在快速瀏覽書籍后,想想作者為什么要按這個順序呈現知識點,這個知識點為什么要這樣表述,哪些是我以前不懂的,現在仍然有哪些還看不明白。

前者是把大腦變成擠過后的海綿,為快速吸收做準備;后者是追隨作者的思路,把書讀深讀透,讀到骨子里去。

二、不只是用眼睛看

現在看書往往只用眼睛,誰要是拿著手機看微信訂閱號還能大聲朗讀,周圍人一定會罵他是SB。但是小時候我們學語文都是朗讀的,一篇好文章叫作“朗朗上口”,所以我們常常說“讀書”而不是“看書”,對吧!

實際上,我們要把讀書變成立體的,我記得2011年我讀《甄嬛傳》的時候非常著迷里面描述的風景——晚宴幽會的清涼臺、私定終身的凌云峰、苦行修煉的甘露寺禪房,哪怕是小小的牽牛花,被冠以“夕顏”的名字以后,也是美得不要不要滴!在我腦海中完全就是一幅瑰麗的山水畫卷(電視劇里都是室內劇,完全沒感覺),不知不覺中,經常看到凌晨3、4點時,才想起來6點鐘還要出早操!

有人說,給孩子讀書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刻,我也深有體會!每當我給孩子讀繪本《世界為誰存在》的時候,那如詩一般的文字,還有大自然的美麗圖畫、野生動物的溫馨表情,仿佛帶著孩子穿越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靜靜地蹲守在動物們身旁,聽動物爸爸媽媽給它的孩子講述這個神奇的世界。

這些體驗都是電視、電影所不能給的,也是把書讀進去,就能讓人上癮的原因所在!核心就是不單單是在用眼睛去看書,而是用“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書籍,喚醒身體體“視、聽、嗅、味、觸、腦”等全方位的感覺和體驗,這也是佛教所說的“六根”和“六識”。

三、把書放在框架體系中去讀

作者齋藤孝理想中的書架是一整面墻的那種,分成許多小格,每一個格子里對應一個主題的書籍,整個一面墻就是一個知識體系。每讀一本書,都是放在體系中去思考去閱讀;當需要回顧時,只要看一下書架上的書脊,就能聯想起書中的內容。

其實,以書脊聯想書中的內容,需要詳細內容時再去查閱相關章節,這實際上是給大腦開了一個外掛,相當于電腦外接了一個硬盤。

既然說到硬盤,網絡時代還需要書架嗎?電子書不行嗎?當然可以,只是書架變成了電腦文件夾和文件管理器,我們可以對書籍進行分門別類地存放,作為一個知識體系的框架。我現在用印象筆記來構建這個知識體系。

其實,無論實體書架還是電子筆記,核心都是在大腦中要有一個知識框架、書籍的分類,畢竟它們都是大腦的外掛嘛!然后是建立索引,便于查找,這個很簡單,實體書讀到精彩的地方,寫下心得折個頁角,下次根據框架找主題,根據書脊找到書,根據折頁找到具體內容就ok了;電子書籍更方便,可以直接搜索,為了精確范圍還可以給每本書加上標簽,按標簽分類進行查找。印象筆記甚至可以查找文檔內、圖片中的文字,方便又高效!

四、快速閱讀

我至今仍然記得小學老師告訴我,讀書一定要一字一句地讀,把字掰開讀,這樣學習才有意義。可是現在一天的微信訂閱號推送就相當于半本《紅樓夢》,我到什么時候才能讀完成呢?

有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快速閱讀,基本上一天一本的節奏,這當然不是一字一句的閱讀,而是固定一下時間,固定一個地點,自己迅速進入讀書的狀態,開始快速閱讀。

先是概覽,?大體上了解一本書內容,決定要不要讀,用什么樣的方式讀,知道整本書的框架是什么?主要講了哪些感興趣的點?

然后是帶著問題去閱讀,類似于查找答案,快速搜索想要知道的內容。當然,在面對一個特別難以理解的地方時,要用到跳讀,暫且放它一馬,往往你把整本書看完時,回頭發現當時的難點已經很好理解了。對于認為重要的內容一定要用折角法,折起來,便于今后查找。

這樣就在大腦中建立了知識框架和索引,以后就是要用的時候隨時調取需要的內容了。

快速閱讀還有一個辦法是把選擇和閱讀分開,比如刷微信,我現在都是集中時間去刷,以最快的速度刷,每篇文章只停留3到4秒,確定是需要讀的,就導入印象筆記,大概用幾分鐘的時間完成選擇和分集文章。第二步打開印象筆記進行集中閱讀,用上述快速閱讀的方法。這樣的做的好處,在于減少大腦活動的切換,做選擇時安心做選擇,閱讀時專心去閱讀,保持高效的學習狀態,始終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關于快速閱讀,推薦讀讀《溝通圣經》第十三章: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溝通圣經》來教你

五、以輸出帶動輸入

《邏輯思維》羅胖談到自己的學習方法時,提到有一條是,讀過的書哪怕寫一個字,也要寫總結,因為只有寫下來的,才是屬于自己的。

我記得高中時,后排坐了兩個美女,有段時間學古文,大家對歷史都比較感興趣,下課大家就在一起討論歷史典故。男生嘛,就為了討好美女喜歡,我每天晚上回家抱著那本地攤上買的盜版《二十五史》認真專研,白天到了學校就像說書的一樣,今天商鞅城門立木樹威,明天蕭何月下追韓信……,天花亂墜,侃侃而談,女朋友是沒追上,倒把自己的歷史功底打結實了。

那么快速的輸出的方法是什么呢?就像是一本書如何快速寫出書評呢?秘訣有二:一是轉換視角,用自己第一人稱的視角去審視書中的內容,換一種方式去表達出來,這里面要加入自己的閱讀體驗和過往的生活經驗,把所有看到的,想到的,放到書的知識框架中,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二是善于引用,引用書中精華的觀點、精典的句子,以此為依托,由一點發散開來,與自己的既有知識相結合,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具體的事例,就是一個不錯的輸出。

最近流行的讀書會、拆書幫,都是一伙人在一起,相互督促、相互交流,以輸出帶動輸入的具體形式。

以上就是碎片化時代讀書的正確知識。最后再分享一下快速獲取書單的辦法,途徑有三:一是知乎發問或搜索,大神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二是豆瓣上有系列內容的書單,還可以查看書的介紹頁面,看別人寫的書評;三是隨手記錄,當閱讀時發現書中提到了哪本想看的好書,趕緊記在書單中,保證不會錯過好不容易進入視野的好書!畢竟每一本書與你的相遇都是緣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Android 自定義View的各種姿勢1 Activity的顯示之ViewRootImpl詳解 Activity...
    passiontim閱讀 173,556評論 25 708
  • 這是鐵陽同學的第22幅導圖,來自語文課文《心愿》。因為是希望中法友誼長存,所以中心圖他畫了中國國旗和法國國旗,代表...
    民大鐵老師閱讀 737評論 0 0
  • “我和你的故事都不應該是過去那個故事的注解和延伸。我們的故事最好還是有一個單單只屬于你我的新開頭。這就是我不想挽留...
    阿斤a閱讀 824評論 0 0
  • 文儷歡喜感受著“筆的故事”空性智慧之無上妙法,歡歡喜喜在心田上播種。 文儷願望:做佛菩薩的好助手 本周心願:收獲富...
    親文文儷閱讀 13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