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

非暴力溝通的憂傷及自我寬恕可以激發我們對生命的愛。我們行為的動機反映了我們是否愛自己。

我深信,出于對生命純潔的愛,而不是出于恐懼、內疚、羞愧、職責或義務來選擇生活,是珍惜自己的重要體現。如果我們致力于滿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長的需要,那么,即使艱難的工作也不乏樂趣。

反之,如果我們的行為是出于義務、職責、恐懼、內疚和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會變得枯燥無味。-[非暴力溝通]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覺得沒意思,卻又認為自己不得不做?

1、寫工作周報;

2、陪女兒玩游戲。

第二步:

向自己坦白,因為我選擇了做它們,而不是因為我不得不做,

第三步:

一旦承認這些行為是我的選擇,就填寫以下聲明來了解我為什么要那么做:

“我選擇寫周報,是因為我想要獲得上司對我工作的認可。”

“我選擇陪女兒玩,是因為我希望她快樂,喜歡看到她的笑容。”

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

在思考“我選擇————是因為我想————“這個問題時,發現自己行為背后的價值取向-在生活中看重什么。我確信,一旦意識到我們的行為所服務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艱苦,富有挑戰性乃至舉步維艱,我們也會從中得到樂趣。

書中分享了常見的動機,和自己行為做對比,動機無外乎以下幾種:

1)為了錢:錢并不被認為是一種“需要”,它只是被用來滿足某種需要的無數中策略中的一種。

2)為了得到贊同:為了得到他人的喜愛,費盡心思、委曲求全,這是很可悲的。如果我們的行為是出于對生命的愛,人們自然會心存感激。他們的感激也是在給我們確認:我們的行為有益于他們的生活,一旦如愿活出對生命的愛,我們所體會到的歡樂是他人的贊同永遠無法給予的。

我想這就是作者思考的高度,做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也常常有意識地取悅我認為中我生命價值中重要的人,但如果他人并沒有給予我想要的回應或者回報,我常常很受傷,還必須若無其事地故作堅強。這就是自我意識的局限性,要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只求贊同認可的回報。

3)為了履行職責:

使用“應該”“不得不”“應當”“必須”“不能”“被迫”這樣的詞語,意味著我們受到內疚、職責或者義務的逼迫,感到自己無可奈何。放棄一些你不得不做的事情,聽起來似乎很激進,但我們只做有可取的事情是可能的,我相信,我們越是投入到服務生命的樂趣中-服務生命的唯一的目的,我們也就越愛自己。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中國人為他人而活的觀念深入骨髓,如果不好好愛自己,如何有能力愛他人,為自己多考慮,對自己的生命越來越愛,才能更好愛他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上周同學會,同學T一臉嬌羞地說下個月要第二次做新娘了。見過她男朋友,高大、帥氣、多金、風度翩翩,儒雅紳士得讓...
    炯然閱讀 678評論 0 2
  • 歲末年初,堅持每天一畫,開啟新書閱讀,和孩子的遊戲互動,完成未完成的課程,更好的健康管理都將是計劃的組成部分...
    impuise閱讀 126評論 0 0
  • 交易分三種:人情交易、金錢交易、信譽交易; 用與交易的資源也有三種:時間、金錢、注意力;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的讀后感...
    劉冰杰閱讀 35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