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張樸實無華的家長群截屏圖突然像“表情包”一般躥紅于各大主流、非主流媒體平臺上,原因竟然不過是某個學校的某些家長在競選家長委員會時一不小心“秀”了一下身份。現實中這么一“秀”或許影響還不大,可到了素來容不得一絲雜質、必須天真無邪的網絡上,登時成了一種政治不正確,須得受到十惡不赦罪過等級的批判。
在尚未考證其真假之際,《人民日報》官微早已開始“表演”,各大主流媒體的批評紛紛出爐,微信大號們的十萬加熱文也自然不甘落后,輿論場瞬間擁擠了起來。這更讓如我一般至今連對象尚且是問題的孤身青年都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懼——這年頭沒結婚被友人路人嘲諷和秀恩愛,好不容易結了婚小孩子上學了,又要被其他家長用智商碾壓了。真是悲哀!
互聯網就是這么一個神奇的地方,有的悲哀至極又俯拾皆是的無人問津,有些可有可無甚至閑到“蛋疼”的卻能全網熱議,大概這就是碎片化的信息只能導致日漸淺薄的思考吧。可是,難道就連國家級媒體平臺的思考也要注定流于膚淺了嗎?認真考究起來應該不是的,最多只能算作是“過于迎合受眾需求”,罵兩句可以,但還未到要被扒褲子打板子的地步。
那么緣何那些家長們陳述事實,至多算作是“炫技”的表達,就成了《人民日報》等諸多媒體口中的“潛規則滋長”了呢?可能在精英輿論場里,普通人總是很容易受到權力的支配,尤其是當這樣幾張炫耀意味極濃的圖片一經流傳,精英們便有十萬個理由要立馬擔負起撲滅“罪惡苗頭滋長”的重責,在無情批判的同時無遠弗屆地傳播事實。好一個“第三人效果”的傳播呀!
主流媒體的擔憂或許是深遠的,但他們卻很有可能好心辦成了壞事。的確,家委會在一定范圍內有著某種程度上的“變質”,但這樣的情況并不必然是普遍存在的,而主流媒體不僅在預設這種“變質”的普遍性的同時,還確認了普通人對此也毫無抵抗能力。因此,按照這樣的邏輯,如果主流媒體不出手,不良的社會情緒就會廣泛蔓延開來。
與此同時,一個巴掌拍不響,主流媒體的呼喊得到了廣大網民群體的回應,嫉妒、氣憤、慨嘆、無奈等種種情緒你來我往、輪番上陣,更形成了“變質”情況好似真的遍地開花的擬態環境。然而,擬態環境終究不等同于客觀現實,根據第40期《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當前中國互聯網用戶的主力大軍乃是20-29歲年齡段的人,那么可以想見,那些在網上積極回應主流媒體批判的人,又有幾個真正地處在被批判的事實環境中呢?
對幾張截屏圖熱議現象的背后,實則反映了當下積極參與網絡辯論的人群,他們對于自己現實話語權缺失的嚴重不滿。因而一旦有了可供批判的對象,又有了主流媒體的背書,他們自然不可能默不作聲。不過,要令他們失望的是,這份虛假的滿足感映射的恰恰正是他們現實中那深深的自卑——為什么我沒有一個優秀的家庭?為什么我沒有別人那樣好的工作?為什么朋友圈里的朋友總是那么幸福美滿?
所以說,網絡終究只能是網絡,該當真時不要放肆大笑,不該當真時就不要再神經兮兮的了。主流媒體和精英大人們莫總是憂慮他人都是玻璃心,而本就抱著放松心態上網的網民們也不要總進了主流媒體的套。現實的歸現實,網絡的歸網絡。
??201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