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人不必嘴巴犀利,麥肯錫寫作書教你如何用邏輯說服人

說件有意思的事情,前幾天看電影時候,在侯影廳聽到一段對話。

女:最近的電影怎么樣?

男:最近有《獅子王》《掃毒2》《哪吒》......

女:然后呢?

男:《獅子王》《掃毒2》都很多人看,我朋友昨天就是看《掃毒2》,有一個同學昨天看了《獅子王》。

女:然后呢?

男:《獅子王》是迪士尼的.....

女:聽你說個結果怎么那么難?!你直接說那部好看就是了!

男:聽說《哪吒》挺好看的。

女:算了不看了!

回家路上我反復琢磨雙方的對話,為何會造成最后的局面?看電影分明是件享受的事,最后卻鬧得不歡而散。睡前跟女友通話,說了此事,女友說這種事比比皆是,吃飯看電影時候,遇到這種事很是平常,就連微聊微信時候,也會突然發生這樣的事情。

女友總結說:“這就是俗話說的“多說多錯”吧,想不錯最好不說。”

是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人們每時每刻都是處在“說話”當中,要想像古人那樣緘口不言,簡直無異于朝種樹,夜乘涼-——不可能的事。現在打電話,發語音,就連發短信,微信,在新聞媒體欄下留言都是一種“說話”。

然而緊湊的發言,也未能夠提高我們的說話水平,在表達觀點時候不夠清晰,聽或者看的人,要么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要么云里霧里不知所云,要么發生誤解不歡而散。

其實,在溝通中,并不在于我們說的話有多少,而在于被對方所理解的話有多少。那么我們該如何表達,才能避免說話不討人嫌?讓對方理解自己的真正意思呢?今天我們來看看這本《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從邏輯思考到文案寫作》,書中就有解決此類情況的方法。

咋一看這本書是教寫作的,其實寫作也是一種說話,《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是根據作者高杉尚孝的經驗寫成的,他是全球戰略顧問,還是筑波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曾任職于麥肯錫、美孚、摩根大通等世界一流企業,豐富的工作經歷,讓他積攢了豐厚的工作經驗。

這本書拿到時候,看目錄排版,我覺得是教科書,因為把每一個小標題都編寫在目錄上了,即使沒有詳細看書,光看目錄就會很容易的得出思維導圖。

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世界一流公司的商務文案寫作方法,貼心的分為基礎篇和實踐篇兩部分,結合實際案例,系統地介紹了運用邏輯思考,制作商務文案所需的諸多方法,比如金字塔原理、MECE原則、分辨問題類型的高杉法、SCQOR故事展開法,以及具體制作報告與簡報的方法等。

這本書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對信息的解讀,這個知識點拓寬了我的知識范圍,同時在生活中也是最有用。將它運用在溝通中的話,那么可以得出這這個結論——高效溝通的技巧只有兩個:第一是會聽,第二是會說。

會聽是溝通的基礎

高陽描述“紅頂商人”胡雪巖時,“其實胡雪巖的手腕也很簡單,胡雪巖會說話,更會聽話,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語無味,他能一本正經,兩眼注視,彷佛聽得極感興味似的。同時,他也真的是在聽,緊要關頭補充一、兩語,引伸一、兩義,使得滔滔不絕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覺得投機而成至交”。

在聽的過程中,學會分辨信息的種類,才能理解別人說的是什么,也才能夠在“緊要關頭補充一、兩語,引伸一、兩義”。《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一書中,把信息分為三類——記述信息,評價信息,規范信息。這三種信息的定義如下圖: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三個定義,舉幾個例子。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這本書有214頁。”是記述信息。(平鋪直敘)

“這本書對我來說,非常有用。”為評價信息(有形容詞)

“《長安十二時辰》一定會受到觀眾的喜愛。”為規范信息。(有動詞)

知道了信息的種類,我們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就可以精準接收信息了,同時也能夠精準返饋,精準回復。

就像在電影院的兩個年輕人,不歡而散的問題在于,女生想知道“電影怎么樣”,是評價信息,而男生不斷提供描述記述信息,女生一直得不到期望中的回復,所以會越來越煩躁,如果男生明白對方的信息種類,就可以避免這場不愉快的約會。

會說是溝通的加持

記述信息,有暗示評價的效果

我們經常會在不知不覺中,把記述信息讀取成評價信息;或者反過來認為自己傳遞的是評價信息,結果卻是記述信息,在這種情況里,記述與評價之間,存在著連接二者的評價條目與評價標準。如果把記述信息當做“根據”,把評價信息當做“結論”,那么其中就會出現把根據以結論連起來的評價條目與評價標準。

舉例來說:“這三鮮包子很鮮。”就有評價信息的意味,解讀為有評價意味的信息——“這是一個很美味的三鮮包子。”那么,這其中存在植根于我們內心價值觀的評價條目,三鮮包子很鮮代表著美味。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接受者能快點作出評價,換句話說希望讓他自己推論出具有說服力的評價信息,那么我們只要配合對方價值觀中的評價條目和評價標準,傳遞出記述信息,就能夠有效到達目的。

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當我們作為傳遞者時候,如果你是希望他接受的只是記述信息,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要避免類似的信息傳達,避免讓人誤會。就像上面的女孩子,問電影怎么樣,可以換成“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怎么樣?”明確表達,男孩子也就立馬明白,直接說電影的評價,避免后來的不歡而散了。

評價信息,會產生規范效果

就像記述信息會被解讀成評價信息一樣,評價信息有時候也會被當成規范信息。例如,“去XX餐廳吃飯是個不錯的主意”就是如此。它屬于評價信息,但是很多人經常把它們理解為“你應該去XX餐廳吃飯”的意思,當成是促使行動和建議的規范信息。

再舉個例子,有則信息是“為了提高本餐廳的業績,擁有XX菜品是必要的",你覺得這則信息應該歸為哪一類呢?以較廣義的范疇來說,這則信息屬于描述性的信息,不屬于使用“應該”兩字的規范信息,因為它只是描述這個菜品是必要的而已。那么,它屬于描述性的信息當中的哪種呢? 這個信息是基于某種價值觀或某種評價標準所做出的結論,而且告訴我們xx菜品是必要且重要的,所以屬于評價信息。

但是,很多信息接收者會把“為了提高本餐廳的業績,擁有xx菜品是必要的"這個評價信息,解讀成規范信息。原因在于,他們心想,如果欠缺必要的菜品,那么“本餐廳應該擁有xx菜品”等。

為什么會把評價信息當成規范信息呢,這是因為評價信息里面潛藏著連接評價與規范的動力原理。當接收者在信息中接收到“必要”“不可或缺”等字眼,就會解讀為規范信息,所以,如果你希望接收者通過評價信息就去行動的話,不妨用這些字眼,暗示對方朝著規范信息方向思考。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意圖,最好不要出現太多“必要”,最好表達清楚,記述就是記述,評價就是評價,規范就是規范。

看準對象,精確表達

在生活中,我們除了精確表達信息種類外,還需要對號入座,看什么人,說什么話,要不然也很容易發生別人聽不懂的情況。

有一個秀才去買柴,他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于是把柴擔到秀才前面。

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柴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但是聽得懂“價”這個字,于是就告訴秀才價錢。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頭卻是濕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賣柴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于是擔著柴就走了。

平時最好用簡單的語言、易懂的言詞來傳達訊息,而且對于說話的對象、時機要有所掌握,有時過分的修飾反而達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我們在溝通的時候,需要注意語言的簡單明了。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從邏輯思考到文案寫作》還有很多有用的內容,我在這里就不一一說了,有興趣可以買來讀讀,真的是硬貨多多啊,比如金字塔原理,MECE原則、分辨問題類型的高杉法、SCQOR故事展開法等非常實用的方法,在這本書中都有說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