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要向西方教育借鑒什么?

叛逆不是必備


一、起底“教育”


在父母對待孩子的模式中,有害的概念和標簽就很多,今天就以“批判”的風格來揭露那些習以為常但危害無窮的概念、標簽以及背后展開的觀念——在腦海中對事情的理解對了,做出來的事情就至少對了一半。

首先,我們經常說父母要“教育”孩子,但父母們對“教育”的認知就有很多陷阱。百度百科里教育的定義是:“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于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和思維,又有著其獨特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非常完備的定義!

但在實際操作中,“教育”卻幾乎等同于命令、控制、強迫,父母認為因為我有權利和義務“教育”你,所以我說出的話你必須要聽;而你還小不懂事,所以你的想法可以忽略。如果注意到了教育的“局限性”和照顧到被教育者的“自我意識”和“感官維度”(簡單理解就是接受方式吧),就知道很多家長觀念里的“教育”有多扭曲了。

因為他們可能根本沒考慮過自己也是有局限的、孩子有他自己的接受方式、孩子也有他需要被認可的個性,導致的結果是限制成長的作用經常大于助推成長!

相比較而言,西方的“教育”定義更直指要點而且簡潔漂亮:educate,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

從詞源上說,西方“教育”一詞是內發之意,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可以看出這種把被教育者當主角而教育者做輔助的視角與中國是完全不同的,也導致整體上西方教育(從學校到家庭)的效果優于中國,這是不得不承認并需要學習的。

二、家長的教育困境


那么對于家長們來說,做到有幫助的教育其實要尤其注意什么?包括:

我要讓孩子明白的東西是他想要知道或者能夠接收到的嗎?

我對我要告訴他的東西掌握夠完備嗎,還是連自己都一知半解?

我要用什么方式讓孩子明白我要說的,直接口頭灌輸,以講故事、做游戲的方式引導,還是以身作則地影響他?

如果孩子沒有正面回饋我希望他接收的東西,是我的方式不好,還是他有他獨特的想法?

那么他獨特的想法是什么?有沒有合理性?讓他保留他自己的想法有沒有什么不好?

甚至在沒什么致命損失的情況下,我可以接受讓他自己去體驗再幫他梳理整合嗎?

負責任的教育不是對孩子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是簡單地灌輸與安排,也不是說了就得一定要讓他服從,更不是忽略他珍貴的個性!為了剔除中文“教育”字眼中的負面因素,確切地說父母之于孩子的角色是“陪伴成長”。

三、別拿叛逆做擋箭牌


再說很多父母把孩子的青春期等同于“叛逆期”,并跟孩子不斷較勁。其實,真相是這么說可以美化一下自己的“失敗”!為什么?當父母給孩子貼上“叛逆”和“叛逆期”標簽的時候,其實潛臺詞是:

孩子的自我意識是不被接受和歡迎的,孩子對父母的觀念和指令已經不認同了、甚至強烈抵制父母了——通常也由于父母想強制改造孩子,而且造成這個局面的全部責任在于孩子,父母自己不用負什么責任和做任何改變!

父母都是活了三四十年的人,孩子才不過十來歲,卻要把一種“失敗關系”的責任歸咎給孩子,這本身難道不就意味著做父母的“失敗”嗎?

而實際上,青春期孩子確實會表現出自己的獨特,但未必注定要跟父母“過不去”——如果有,那肯定是父母要跟孩子“過不去”,所以首先需要反省和改變的是父母自己!

有人可能會說,即便是因為我的原因讓孩子“叛逆”了,那又有什么關系?畢竟他是學霸,鋼琴九級,比他的同學優秀多了,那我還不算“教育成功”嗎?這代表了中國父母的主流態度——我現在逼著他一點,反正也是為了他好,只要他優秀,他恨我都沒關系,而且將來他也一定會感激我的!

只要回答這三個問題——也是延伸出來的三個觀念,這個說法就可以不攻自破:

孩子長大后對關系的處理能力算不算“優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跟孩子之間成長過程中的關系和感情損傷是否可以在未來得到修復?

短期內看得到的學業和特長優勢是否意味著孩子一輩子長期的幸福和成功能力?

先說孩子的關系處理能力吧,“情商”的重要性已經被全社會認同了,一個人處理關系的能力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因為一個人處理關系的能力也必定是首先從家庭里“學習”來的,父母如何與人打交道尤其是父母如何對待自己,非常自然地成為了孩子在人際關系上效仿上的模板。

比這個更為重要的是,通常導致父母跟孩子關系惡劣的原因,也是由于父母給了孩子“否定”“消極”以及“控制”的負能量,這直接影響孩子在自己心中如何界定自己,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就不用說了。

因為你不能指望說,先讓孩子學好功課和特長,再學習處理關系的能力,所以,孩子不同方面的成長其實是同步進行的,確切地說不管父母是有意識培養還是無意識培養孩子這方面,他們從出生那天開始就已經開始“學”了——只是學好還是學壞的區別。

如果非要比一下關系處理能力和個人優秀程度哪方面更重要,可能關系處理能力還會更重要一些——這意味著孩子今后對人的把控能力和協同能力的高與低,決定著他行走社會能遇到的機會和資源是多還是寡,他與親近的人之間的感情相處得順與不順。通俗來講,懷才不遇的人很多,“會來事”卻混得不好的人很少。

四、錯愛的代價


再說父母跟孩子之間成長過程中的關系和感情損失是否可以在未來得到修復?其實,我們都有父母,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從孩子走過來的,我們可以問下自己:是否還記得小時候很多父母對我們的一些很“殘暴”很讓我們傷心的事情?我們即便是跟現在已經很年邁、已經沒有往年“威懾”和“控制”能力的父母,是否可以做到親密無間、心靈相通?

普遍來看“犯錯”教育孩子的父母幾乎是普遍的,成年之后的我們,也普遍可以做到在理性、知識的說服下,在責任、道德甚至面子的框架下,我們或許會告訴自己:父母曾經傷害到我們的地方畢竟“過去”了,我們應該懂事的“諒解”他們并好好對待他們。

但每每跟他們相處時候出現“似曾相識”的煩躁、抗拒甚至逃避等,我們自己在人際關系、親密關系中的困境,甚至我們對待自己孩子的模式居然跟小時候我們被對待而且很痛恨的方式如此相似……

這些都在提醒我們,有些過去并沒有“過去”,我們所以為的“諒解”依然沒有得到深層諒解。也難怪,在時間的土壤里,負能量的東西并不會自動散去,反而是會生長的,甚至已經“枝繁葉茂”。剪,會難受,挖,會刺痛。只有深刻內修的人才能真正“忍著眼淚剝洋蔥”走到內心深處修復損傷、圓融自我!

如此,做父母的能夠在當下維持好跟孩子的順暢關系,就不要輕易損傷他。多年之后,成年的孩子在回憶童年、少年的時候,唯一能夠撫慰心靈的也就是那些與父母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而最為傷悲的是,無論如何找不出任何快樂的回憶……

最后,再來看一下,父母們最“急功近利”所看重的優秀,最終在多大程度上幫到了孩子的幸福與成功。毫無疑問,學業頂級優秀、特長又多又長肯定是加分的,但凡事都有代價,而且從整體和動態來看很難有一邊倒的結論。

比如說學業好,必定容易考上好的高中、大學,也因此可以學到好的專業、得到好的文憑,在職場上有一定的優勢,做一份體面的工作基本是有保障的。但往往也很容易止步如此,他們鮮有巨大的創造性的成就——而本可能在別的教育環境下,可以發揮稟賦擁有更精彩的人生。

凡事都有代價,而且并不是都值得,只符合學校和家長期望而抑制自我的孩子付出的代價是什么?為了在整體上分數都不低的學生中取得拔尖的成績,基本上孩子要擠壓本性的玩樂和興趣方面的時間,把它在功課上(也不排除少數頂級聰明的孩子用較少時間也取得好成績)。與此同時,大部分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學,其實很辛苦很壓抑。

他們在最應該對世界進行充分探索和嘗試的時候,失去了自己的“活動空間”:包括獲取更廣闊的知識、找到并發展自己特別的興趣、找到自己的夢想和目標、自主選擇并為之努力和負責等等,往往這些都是一輩子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屬于一個人一生最終“自我實現”的重要因素。

可以看出投入全部精力在學業上并不一定是最經濟的做法和最好的選擇,尤其是當孩子本身不擅長學校的學習方式,或者學得很辛苦的時候,孩子是很損耗內在能量的。

五、時刻警惕危險信號


今天用了比較長的篇幅“批判”了存在中國家長腦中非常普遍的兩個概念、標簽以及三個觀念,但其實父母對孩子有害的標簽其實是無處不在、無影無形的,如果都用同樣的思維路徑去認知和覺察,終究會被發現和破除。

每當孩子的表現不是自己預期的那樣的時候,每當自己想給孩子貼負面標簽的時候,嘗試“否定”自己、反問自己,認真理解孩子行為和反饋的動機和合理性,你就會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和格局,不但對孩子好,也是提升了自己——這大概是做父母的高境界意義所在吧。

在擁有孩子的那一刻,父母們通常都是帶著興奮和期待,相信自己可以把孩子“教育”得很好,甚至有一套自己的育兒準則,不管效果如何,有的父母還能十年如一日“貫徹”自己的那一套。但在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這一套是好是壞基本上就有了答案,考官就是孩子自己。

就不說孩子在別人眼中是什么樣,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至少對自己的成果是滿意的,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跟孩子的關系是順暢的。但當青春期孩子表現出的負面信號,同樣也是最后一次“警告”父母,必須要改變自身以及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了!

在近幾年我們接觸的幾百個青少年能量專案中,見到了各種各樣有“問題”的孩子,同樣,也見到了各種各樣有“問題”的家長。越來越發現,孩子的成長話題是一個充滿岔路和陷阱的系統工程。

雖然陪伴孩子成長是一個無證可考、沒有實習還不能辭職的長期“工作”,但大多數父母都低估了這個工作的“艱巨性”。實際上你需要空杯的持續的學習心態,需要對待愛人般的耐心與細致,更需要自我修行的虔誠和毅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