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內經》的基本學術思想

三、《內經》的基本學術思想

?? 《內經》的理論體系,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形成的,是古人通過對生命活動現象的長期觀察和臨床實踐的反復驗證,由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并根據人體生命活動規律,提出的一系列理論原則和學術觀點。這些理論和觀點,充分反映了《內經》的基本學術思想,它主要體現在唯物辯證觀、統一 整體觀、物質恒動觀3個方面。

1.唯物辯證觀思想

? ?? 和一切自然科學一樣,《內經》繼承了我國古代“精氣學說”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認為“氣”是產生和構成萬物的本原?!端貑枴L煸o大論》云:“布氣真靈,總統坤元?!敝该魇钦鏆獠紳M宇宙而統率著整個天地乾坤。又云:“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彼^“形氣相感,上下相召”,就是指天地陰陽之氣的相互感召,而后化生萬物?!端貑枺琳嬉笳摗凡⒅赋?“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敝挥刑斓刂畾庀嗪?,才能有一年六節之氣的劃分,萬物才能化生?!秲冉洝返恼撌霰砻?,萬物生成、變化、消亡的根源并不是上帝、鬼神,而是物質世界內部所具有的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人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因而《內經》認為人也是稟天地之氣而生成的,《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日人?!边@樣,《內經》把天地萬物、自然現象、人類生理現象統一于客觀的物質世界,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不僅如此,《內經》還認為,‘精”乃是生命的本源物質,也?!薄鹅`樞。本神》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薄鹅`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睔w結言之,精氣是產生和構成萬物的本源。人的生命活動是以精氣作為物質基礎,人的生命壽夭就在于精氣的盛衰存亡?!秲冉洝穼ι倪@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使祖國醫學得以擺脫了當時鬼神論的統治,從而沿著唯物主義的道路向前發展。

? ? ?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或過程都包含著兩個既對立又統一一的矛盾方面,這兩個方面之間存在著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早在2000多年以前,《內經》就已經貫穿了這個觀點。《內經》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及人的生命活動都存在著陰與陽之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所謂“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諸如以自然現象而言,一年四季有陰陽寒暑的變遷,所謂“陽之動,始于溫,盛于暑;陰之動,始于清,盛于寒”《《素問.至真要大論》);一日四時又有晝夜陰陽的交替,所謂“平且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素問。金匱真言論》。以人體結構而言,“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人體本身就是一個陰陽對立的寶命全形論》,統一體。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身內與身外,是相互對立的,故有內必有外。人身諸陽經之脈皆行于背,故背為陽;諸陰經之脈皆行于腹,故腹為陰,背與腹是相互對立的,故有背必有腹。五臟主生精而內藏,六腑主傳化而外泄,陰臟陽腑亦是相互對立的,故有臟必有腑。這身內身外,背腹臟腑,盡管它們是陰陽對立不同的兩個方面,但統一起來卻發揮其相反相成的作用。以人的生理活動而言,人體陰陽對立統一-的協調,就能維系生命的健康,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果人體陰陽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遭到了破壞,就會出現陰陽的偏勝偏衰而形成各種病變,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的“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生氣通天論》所謂的“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以上這些足以表明,《內經》既貫徹其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又體現了自發的辯證法思想。

2.統一整體觀思想

?? 《內經》一貫強調人體本身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這個整體內部,又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的作用,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各個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的完整體系。比如五臟與六腑,有著表里相合的關系,《靈樞。本藏》說:“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蔽迮K與五官又有著精氣相通的關系,《靈樞。脈度》說:“五藏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辨五音矣。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蔽迮K與五體亦有著內在的密切聯系,《素問。五藏生成篇》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贝送猓T如人的氣血津液由五臟所藏,喜怒哀樂由五臟所司,精神魂魄由五臟所主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五臟功能系統。只有在各個功能系統的相互協調、相互作用下,才能維持和完成整個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由于整個,人體在組織結構上的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協調、相互為用,以至在病理變化上也必然產生相互間的影響。因此,祖國醫學十分注重于從整體來探索生命活動的規律,從整體來分析各個局部的病變,從整體來調治各個局部的功能。

? ? 《內經》尤其強調人與自然息息相通。人與自然也是一個統- -的整體,人體與外在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內經》把人與自然相統一的關系稱之為“相參”、“相通”或“相應”,《靈樞.歲露》指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边@里的日月,即指日月的運行,也就是天體的運動,氣候的變化,人體必須對自然界天地的變化,日月的運行,隨時作出適應性的反應,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所以《靈樞.本藏》指出:“五藏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薄端貑?六節藏象論》又指出:“心.....通于夏氣”,“肺.....通于秋氣”,“肝......通于春氣”,“腎......通于冬氣”,“脾.....通于土氣。”這樣就把人體的臟腑組織與自然界的有關事物密切聯系起來,形成了“四時五藏陰陽”的理論體系,并進而貫穿在認識人的生理活動、分析人體病理變化、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法則等各個方面。

3.物質恒動觀思想

《內經》認為,整個自然界,包括一切物質及整個人體生命活動,都是永恒地運動著而無休止的。它把物,質運動歸納為陰陽二氣的矛盾運動,把物質運動的形式概括為升降出人?!端貑?。陰陽應象大論》云:“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就是說,清陽之氣上升于天,濁陰之氣下歸于地,所以天地的動靜,是以變幻莫測的陰陽變化為綱紀,因而有四時生長收藏的變化,終而復始,循環不休?!端貑?,六微旨大論》又云:“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睙o論升或降,都是不同形式的運動,而升與降又是互為影響的,所以升降不止,運動不息。自然界的升降運動,最明顯地表現在天地云雨的變化,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清陽為天,濁陰歸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鼻尻栔畾?。上升于天,濁陰之氣下凝于地,但地上的水氣可以蒸發,化氣而上升為云,而天上的云又可以形成雨再降落到地面。故謂“地氣上為云,云出天氣”,“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它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云雨的變化,而且形象地說明了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作用。

? ?? 人的生命,本來就是一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機體。人體各種功能活動,如呼吸空氣,吸收飲食,輸布精微,排泄廢料等,都是升降出人運動的表現,也是升降出人運動的結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對此作了概括:“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不僅如此,人體氣血營,衛的運行,更是升降出人運動的表現?!稑?。營衛生會》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比梭w營氣、衛氣的循環運動,正是升降出人運動的結果。升降出人運動乃是生命的保障,升降不息則生命不已,自然萬物是如此,人的生命更是如此。《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人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人,無器不有。”凡生物的內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機,名日“神機”,生物的外形存在、依賴于氣化的作用,名日“氣立”。若出人的功能廢止了,則“神機”毀滅,若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則“氣立”危亡。因此,沒有出入,也就不會有人類的發生、成長、壯實、衰老與死亡;沒有升降,也就不會有萬物的發生、成長、變化、收斂與閉藏。所以說,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有升降出入的運動。唯有永恒地運動,也才有事物的發展變化,“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六微旨大論》。就是說,事物生死成敗的關鍵在于運動,不斷地運動,就會不停地發生變化。這一物質運動的恒動觀,是為《內經》一條重要的學術思想。

? ?? 以上三個學術思想,我們尤其要記住“統一整體觀”,一個病歷放你面前 ,你如何去分析,“整體觀”是一個必不可少要運用在辨證時思想,只有整體把握才能做到不”管中窺豹“,調理方向才不會走偏,哪怕某條經上的穴位取得不是起效最快的哪個,但是方向對,只是走的速度有點慢而已。已經給出了初步的方案,在調理過程中根據受者的情況,調理你的方案,這就運用到了第三個學術思想”恒動觀“,不能默守成規,老師說第一階段只能用這個方案,你就只用這個方案,第一階段是要調下焦為主還是調中焦為主,得看你根據問診資料作出的判斷,如果你準備以中焦為主,下焦資源沒有或很少,這個人的資源支撐不了中焦氣機向外開,那你調中焦,就像空中樓閣,可能有短暫效果,但是很快你會發現情況出現反復,甚至出現你認為的排病反應,有些時候排病反應是你調理方向或選擇方法不當造成的。這兩個觀點要時刻運用于調理的整個過程。

??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管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評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