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
? ? ? ? 上期分享我們領略了詩人王維筆下恢宏的盛唐氣象,本期分享我們繼續跟隨王維的《終南山》游覽長安城南這座千峰疊翠、人文薈萃的名山。
找入聲字和標平仄模板
? ? ? ? 圖中入聲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點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聲字。找到所有的入聲字以后,就可以玩“標平仄”這個游戲:在所有的平聲也就是的一聲和二聲上面畫一橫(或者畫一個空心圓),這個符號表示平,不過千萬要注意,有些一聲或二聲的字實際上是入聲字,要標成仄聲哦!然后在所有的仄聲也就是三聲、四聲和入聲上面畫一豎(或者畫一個實心圓),這個符號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會標也沒關系,可以對著我分享的圖片找到每一個表示平仄的符號,照著標在你的詩上就可以了。不過,我非常推薦你們自己挑戰一下,然后再與照片對照。
朗誦、誦和吟的音頻
? ? ? ? 朗誦、誦和吟都是在嗟嘆和詠歌中體會詩詞節奏和韻律的好辦法哦!在吟誦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把所讀的詩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同時切實感受詩詞的美。
賞析文本
? ? ? ? 上一期我為大家分享了唐詩之都——長安城錦繡成堆的宏偉壯觀和萬國來朝開放包容的恢弘氣度。在眾多唐朝詩人的筆下,我們不僅能看到長安城巍峨的宮殿、肅穆的衙署、整齊的里坊、繁榮的市場……還能看到許多寫長安城外美麗風景的詩篇,這其中最為詩人鐘愛的就是“曲江”和“終南山”。
? ? ? ? 宋代的名士呂大防曾根據前朝遺圖和遺址繪制了石刻《長安圖》,詳細標注了長安城鼎盛時期的城市布局。在這幅《長安圖》中,都城與城郊山水田園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城內格局方正端莊,街道筆直寬闊,建筑鱗次櫛比,呈現出典型的東方都市氣象。城外則南山屏護,河渠橫貫,良田、寺觀、名園相映,長安人居最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場面躍然在目。在城市的邊緣規劃了園林區,這可是中國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創舉,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成為民眾的游覽場所,自然也會為詩人所青睞。這里說的“南山”就是大名鼎鼎的終南山,而園林就是長安城東南角的“曲江”。如果你看過我上期分享的簡書,在里面的長安地圖的右下角就會看到“曲江池”和“芙蓉園”這兩個名字。
? ? ? ? 現在去西安旅行的人通常都會去游覽“大唐芙蓉園”,這個著名的景點就是按照唐朝長安“芙蓉園”的記載復原建造的,屬于曲江游覽區的一部分。網上關于曲江的介紹就是“曲江位于今天西安城區的東南部,為唐代著名的曲江皇家園林所在地,境內有曲江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園、寒窯、秦二世陵、唐城墻等風景名勝古跡及歷史遺存”。
? ? ? ? 唐都長安的曲江是中國古代園林及建筑藝術的集大成者,被譽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先河之一。早在秦朝時這里就開辟了皇家禁苑——宜春苑,并建有著名的離宮——宜春下苑。隋開皇3年正式遷入新都后,隋文帝惡其"曲"字,覺得不吉利,于是命令宰相高穎為這個皇家園林更換新名,改成了“芙蓉園”。唐代在隋朝芙蓉園的基礎上,又擴大了曲江園林的建設規模和文化內涵,尤其唐玄宗對曲江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在芙蓉園內修建了紫云樓、彩霞亭、臨水亭、水殿、山樓、蓬萊山、涼堂等建筑,并修筑了從大明宮途經興慶宮直達芙蓉園的復道,也叫夾城,又開鑿了大型水利工程黃渠,以擴大芙蓉池與曲江池水面,使其盛況空前絕后,達到了其園林建設的頂點。使得這里成為皇族、僧侶、平民匯聚盛游之地,更成為詩人筆下的“寵兒”。杜甫著名的《秋興八首》其六中:“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其中“芙蓉小苑”就是指芙蓉園,“花萼”則是南內興慶宮西南隅的花萼相輝樓,而“夾城”自然就是從大明宮經興慶宮直至曲江芙蓉園的復道。正是因為此復道是為了方便天子游賞而修,所以才說“通御氣”。王維另外一首著名的描繪長安城宏偉壯觀和美麗春景的《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中寫道:“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這個“閣道”指的也是這條天子專用的通往芙蓉園的復道。
? ? ? ? 經過唐玄宗的擴建,芙蓉園內宮殿連綿,樓亭起伏,曲江的園林建筑達到最高境界,各類文化活動也趨于高潮。曲江流飲、杏園關宴、雁塔題名、樂游登高等在中國古代史上膾炙人口的文壇佳話均發生在這里。說起“曲江流飲”、“杏園關宴”和“雁塔題名”,那可是唐朝讀書人最為春風得意的最榮耀時刻。唐朝的進士科考試每年一月考試,二月放榜,然后皇帝就會在曲江杏園為新科進士舉行盛大的宴會。因為在這樣的宴會上要請兩位最年輕英俊的進士去曲江附近乃至長安各大名園里采摘名貴的花草分給各位進士佩戴,所以稱為“杏園探花宴”。及第進士參加吏部的關試后,還要進行許多次的宴集,總稱“杏園關宴”。“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就描寫了詩人劉滄在中進士后參加杏園關宴時喜悅和激動的心情。在皇帝舉行的曲江宴會上,進士們把裝了酒的杯子放在曲江水面上,酒杯隨水而流,流到誰的面前停下來,誰就拿起杯子飲酒作詩,這就是“曲江流飲”。孟郊那首著名的《登科后》更是把及第進士們的這種榮光表現得淋漓盡致:“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至于“雁塔題名”,同樣是讀書人一生引以為豪的盛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就記錄了大詩人白居易二十七歲年齡高中進士的自豪和得意。據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慈恩題名,起自張莒jǔ,本於寺中閑游而題同年,人因為故事”,說的就是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游慈恩寺,一時興起,將自己的名字題在大雁塔下。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他們在曲江宴飲后,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在墻壁上。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朱筆書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也說“神龍以來,杏園宴后,皆於慈恩寺塔下題名,同年中推一善書者紀之”。前面提到的另一位新科進士劉滄還寫道:“紫毫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御樓”,簡直以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了。
? ? ? ? 當然,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也絕無僅有的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能夠來游覽的公共園林區,即使不是新科進士也可以隨時來游賞,不讓也就不會有詩圣杜甫膾炙人口的《曲江二首》了:“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雖然曲江景美,可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看到的曲江,自然會把滿腔哀思寄予其中。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則用他那首婦孺皆知的《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讓“樂游登高”成為詩人登高抒懷的經典場景。
? ? ? ? 在樂游原上登高遠望,一定會看到那座千峰疊翠、人文薈萃的終南山。
? ? ? ?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周南山、中南山,簡稱南山。我們在給爺爺奶奶過生日的時候經常會說“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或者簡化為成語“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其中“南山”指的就是“終南山”。這個成語出自《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這首古老的詩告訴我們,在詩經的時代,終南山已經是常常入詩的文化名山。
? ? ? ? 終南山是秦嶺的一部分,廣義的終南山甚至可以泛指秦嶺。狹義的終南山是指秦嶺山脈的中段,東起盛產美玉的西安市藍田縣最東端的楊家堡,西至周至縣最西界的秦嶺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橫跨藍田縣、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等縣區,綿延200多公里。我們都知道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南北的地理分界線,作為秦嶺中段的終南山地處中國南北大陸板塊碰撞拼合的主體部位,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有“中國天然動物園”、“亞洲天然植物園”之稱。
? ? ? ? 就得名的時間先后順序而言,終南山在秦嶺之前。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歷史地理文獻《尚書·禹貢》中 “荊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已經提到了“終南”之名;《詩經》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小雅·天保》,還有《秦風·終南》等都提及“終南”;《左傳》也有“終南九州之險也”之說。這些都表明“終南山”得名甚早。而秦嶺,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一直被稱為昆侖。秦嶺這個名字直到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下“秦嶺,天下之大阻也”才出現,唐代大詩人韓愈被貶潮州的路上寫下“云斷秦嶺家何在,雪擁南關馬不前”的名句之后,秦嶺才聲名遠揚。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內,秦嶺與終南山是通用的。《讀史方輿紀要》中說:“秦嶺,終南,本一山矣”。同樣,當代的《辭源》“終南”條目稱:“終南山,又泛稱秦嶺、秦山。”
? ? ? ? 終南山是秦嶺的中段,也是秦嶺的最核心部分。終南山這一段山勢峻峭、地形險阻、道路崎嶇,大谷有五,小谷過百,連綿數百里。《左傳》稱終南山“九州之險”,《史記》載秦嶺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長安縣志》載:“終南橫亙關中南面,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終南”。終南山雖然地勢險峻,但風景十分也很是優美。作為秦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它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而且具有極為悠久的人文歷史;不僅是華夏民族文化的主要源頭和發祥地,而且是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要素的匯聚融合之地,儒、釋、道這些不同體系的文化都起源或匯聚于此。當然,這其中最為世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它道家文化發祥圣地以及它作為“天下第一福地”而孕育的隱士文化。
? ? ? ? 終南山的很多景點都和道家文化息息相關:上善池,就是取自《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說經臺,就是傳說中老子講經的地方;樓觀臺作為中國道教最早的圣地,正是傳說中函谷關令尹喜結草為樓以觀天象,并攔下了想西去的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的地方。而說起終南山的隱士,則可以羅列出一連串熠熠生輝的名字:在磻溪垂竿釣魚的姜太公、保住了漢惠帝劉盈太子之位的商山四皓、“漢初三杰”之一張良……自然也少不了唐朝大詩人、“詩佛”王維。
? ? ? ? 在唐詩詩壇上大紅大紫的王維在終南山隱居過很長時間,“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這就是王維在描寫自己的《終南別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則是王維在輞川閑居時贈給好朋友裴迪的作品。“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是王維的妙筆在描繪夏日積雨后的終南山中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則又是一幅終南山初秋時節新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不過最能體現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最讓人愛不釋手的還是他《輞川集》里描繪他在終南山的這座私家園林——輞川別業二十景的那組清新雋永的五絕:“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是“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是“辛夷塢”,還有“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是王維在“竹里館”幽靜的竹林中彈琴長嘯,與清風明月為伴。
? ? ? ? 不過作為天才的大詩人,王維筆下的終南山不只有幽靜空寂的禪意畫卷和悠閑淡遠的隱居生活,也有表現終南山的雄偉與高大的著名詩篇,比如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這首《終南山》。
? ? ? ? 這首詩首聯起筆就氣勢非凡:“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前面介紹過,太乙是終南山的別名,唐人也稱太一,如《元和郡縣志》中:"終南山在縣南五十里。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天都就是傳說天帝的居所,這里指帝都長安。海隅的意思是海邊。實際上終南山并不到海,這是用了夸張的手法來寫終南山的連綿壯闊。這兩句就是說:高聳的終南山緊鄰著帝都長安之南,山巒延綿不絕遙遙伸向海濱。
? ? ? ? 頷聯“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描寫山中仙霧和白云繚繞的景色。“回望”就是回過頭看,“合”意思是四望如一,就像合在了一起。“靄”“的本義是云氣,煙霧,青靄”就是青藍的霧氣,既然是霧氣,自然遠看飄飄若仙,進入終南山后近看則若有若無。這兩句就是說:回望山下白云裊裊縈繞著大大小小的山巒,走進青靄中眼前霧氣卻似乎消失不見了。
? ? ? ? 頸聯“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又極言終南山之高大雄奇。分野是古人常用的地理概念,以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的位置來區分地上不同的的地域,被稱為分野。壑指的是山谷,我們常說“千溝萬壑”,用的就是這個字。這兩句詩是說終南山連綿延伸,占地極廣,中峰兩側的分野都變了,眾山谷的天氣也陰晴變化,各自不同。
? ? ? ? 尾聯“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轉而些詩人的活動。“人處”,就是有人煙處,人家,村子。“投宿”指的就是臨時借住在某個地方,通常是指到了一個村子在一戶人家中借住。杜甫的《石壕吏》中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描寫的就是晚上到石壕這個村子的一家人中投宿。詩人在“云深不知處”的終南山中游賞,不知不覺天色已晚,于是自然想到找戶人家這兩句就是說:我想投宿一宿xiu人家在這度過一夜,遠遠望見隔著河川有個向打柴的樵夫,于是向他詢問附近那里有人家可以借宿。
? ? ? ? 這首詩用短短的四十個字,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做了十分傳神的寫照。
? ? ? ?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夸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于遙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終南山雖高,但顯然還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夸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張寫真實。同時“近天都”又客觀描述了終南山靠近帝都長安的地理位置,也暗含著終南山以其高大雄奇成為長安城堅實的依托和雄偉壯麗的屏障。“連山接海隅”也是以夸張手法狀終南山之連綿不絕。終南山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即使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我們跟著詩人的筆觸想象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也望不到尾的遠景,頓覺“連山接海隅”筆力雄闊,以一種藝術的真實點出了終南山綿延千里的磅礴氣勢。
? ? ? ? 頷聯“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寫近景。出句“回望”與對句“入看”對仗,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回望的自然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之上。然而繼續前進,白云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則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這種奇妙的景色,凡有游覽高聳的名山經驗的人應該都不陌生,卻無人描摹得出,而王維卻能夠只用五個看似平淡的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青靄入看無”則與上句“白云回望合”以“互文”手法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朦朦漫漫,可望而不可即。一個“無”字,狀青靄之態不動聲色而傳神之極。這一聯詩,寫煙云變幻,移步換形,極富蘊味。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但王維并不從這些落筆,而是讓這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靄”之中,讓這一切都看不見,看不真切。而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白云”、“青靄”里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
? ? ? ? 頸聯“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于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游山而感覺到“分野中峰變”,則詩人必然已經立足“中峰”,縱目四望,只見山南山北景色各自不同,地域已然分屬不同的星宿分野,足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此等壯闊的景色是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于眼底的全景。“陰晴眾壑殊”同樣極言終南山的廣闊幽深。所謂“陰晴眾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的萬千形態。此聯所寫終南山的廣度,與首聯所寫終南山的長度,一前一后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這座山的雄偉壯闊。
? ? ? ? 對于尾聯“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歷來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評價。有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但我覺得承接得很自然。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詩人在終南山中游覽,由此則前三聯句句雖字面無“我”,實則意境中處處有“我”,是詩人在以“我”觀物,景因人動。另外,既然詩人因為“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顯然詩人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如此則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流連忘返,也不難于言外得之。再則,詩人既然已經到了“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恐怕是深溝大澗,那他怎么會發現那個“樵夫”呢?合理想像一下:“樵夫”必砍樵,砍樵則必然有聲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密林里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則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可以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這也更加突出了終南山之幽靜。
? ? ? ? 王維的這首《終南山》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夸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狀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云氣變幻,移步變形,極為蘊藉jie4。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萬千形態。尾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詩寫景、寫人、寫物,有形有色,大氣雄渾,意境高遠,儼然一幅終南山的壯闊畫卷,深深地吸引著我想去終南山一游,甚至向往像王維一樣隱居終南山過悠然自在的生活了。你呢?
《終南山》參考反饋題目
1.你去過西安曲江景區嗎?那里除了大唐芙蓉園還有哪些著名的景點?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么?
2.你能給大家分享一首關于曲江流飲、杏園關宴、雁塔題名或者登樂游原的詩嗎?
3.你去過終南山嗎?你能再給大家分享一首不是王維寫的關于終南山的詩么?
4.你能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王維的輞川別墅嗎?
5.你更喜歡王維《輞川集》里清新雋永的五絕,還是更喜歡這首五律《終南山》?王維還有那些寫終南山的詩?
參考資料
雒誦堂版《千家詩注譯本》
當然,還有各種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