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的目標是什么?它能幫助我們什么?
本書心理學定義為對于個體的行為及過程的心理研究。
?行為就是人的行動,反應,可以觀察到的微笑,哭泣,奔跑,交談,觸摸,擊打,這些都是狹義的行為;以及如何在特定環境下或者更廣泛的環境中去做這些事情,比如正在用符號交流的星星,一只走迷宮的小白鼠,面對危險信號作出反映的小白狗,一個剛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正經歷生理體征變化的男生等,通過一個一個的個體表現,觀察行為背后的心理狀態。
?個體及可能在他的自然棲息地,也可能在實驗室等受控的條件下做出反應,很多研究者認為人的精神活動不理解人的行為,
?02心理學的四大目標
01)描述問題?? 基于事實準確的去復述一個問題,假設讓一個朋友在美術館一副畫前見面,你會如何怎樣對畫進行精確地復述? 為了研究個體的行為,研究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分析水平,從寬泛概括的水平到最細微的水平,比如畫的作者,畫的內容有人在洗澡,細節躺著,站著,沖水等各種水平。
?之前我們說過看一個問題有很多幾種的角度,實際上描述一個問題也可以有很多角度,比如當你看到這個小黃鴨的時候,如果你是小朋友,你就會說呀,他有多大啊,他怎么這么大呀,它會發出聲音嗎? 如果是家長,是一個理性派會說: 小黃鴨有什么用啊,為什么放在公園里,他想表達什么,對我有什么好處,工程師 她為什么這么設計的,他想體現什么。?
心理學在描述不同水平時,提出不同的問題,比如在概括的水平上,研究者探尋復雜的環境看,比如種群,人文,社會行為啊,研究暴力,偏見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個體的水平上,研究行人對交通燈的反應,閱讀時眼睛怎么動,看小朋友學習的過程中發生的一些語法錯誤等。?
這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話:無論觀察的焦點是寬的還是窄的,心理學家都在努力的客觀的描述行為,按照事實的本質去收集他們,而不是按照研究者所期待的那樣。防止個人因素混入,并扭曲它。這其實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
我們人在描述一件事情,不帶偏見特別難。比如你覺得精度好還是速讀好,很多人都會說我覺得。。。。而不是去拿事實 擺數據 目前數據表明,多少人是速讀那類人是精讀,哪類書適合速讀哪類書適合精讀,而是直接說? 我覺得,當你用你自覺的思維去思考的時候,就難免帶入個人的偏見。?
所以像六頂思考帽這樣的工具,就是一個團隊大家集體發言的時候,每個人表達自己觀點時,并不是說出自己的感受,而是被要求站在某一角度來思考問題,比如你帶的是紅帽子考慮機會? 藍帽子考慮創意? 黑帽子考慮風險 ,強迫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學完心理學,再去考慮問題時,考慮別人的行為時,理論上是什么情況,所以我建議你應該怎么怎么樣。同理我們學過的大量的學習類書籍,前面都會一二章大量講解神經科學,或心理學例子,以理性思維去學習,通過理論依據才能說服人,需要用一些理論,支撐心理學研究使站得住腳。
?02 ) 解釋發生的事情: 描述是記錄看到的東西,解釋就是謹慎的超越能夠觀察到的現象。也就是為什么這樣。比如為什么一些人開始抽煙,為什么戒煙這么難,研究者尋找一些個體傾向性的可能;然后就是早起,有的人經常拖延,有的人早起,一些因素起作用,你的動機,自尊等基因機體變量,有些人的基因是夜貓子,另外一些外部因素,如開車時有人插隊,堵車,環境變量引起暴怒。?
為什么經常拖拉?經常焦慮?
對自己的新東西感到無所適從,對新機會茫然無措?要不要參加訓練營,要不要選擇渣男分手?等試圖通過潛在原因行為去解釋各種行為。比如你的老師說想得到高分必須參與討論,你的同桌雖然做了很好的準備但是并沒有發言,老師批評他學習能力不強;在他自己的觀點受到挑戰時也不維護自己的觀點;在餐桌上幾乎不參與小范圍的談話,到底是什么行為呢?害羞呢還是其他的?為了推動這些解釋,心理學研究者零碎的收集各種可能性支持,就像福爾摩斯收集證據一樣。
?我們經常提到了假設,,大家提出的都是自己對世界的解釋,是真的嗎?不知道,就是去行動,學到的是別人的理解,自己需要去驗證。?
比如我想知道汽車怎么跑的不需要去,但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如為什么拖拉,為什么溝通不強,自己可以嘗試去找出原因,找出解釋。?
03? )預測將要發生的事
比如剛才我們說同學是害羞不愛說話,那么我們就有信心的預測,當他與陌生人交談時可能出現極度不自然。又比如我們可以預測,想要養成一個習慣時,會面臨幾種問題,前面7天最想放棄可能感到焦慮,叫焦慮期,也叫反抗期;第二周最易受干擾階段,找各種借口來放棄;第 3周 倦怠期 沒什么新鮮感了,也很難提起興趣了。?
04 )控制 行為的發生
?干預和控制這是心理學的終極目標。
比如利用心理學來控制別人購買的行為;在辛巴克離開座位時,跟別人說 幫我看一下東西好嗎?得到對方的允許后你離開,那你就可以放心的離開了。因為別人不會違背他自己的諾言。這就是為什么別人的一句話就可以控制我的思想和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