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舞蔚
我記得上高二的那一年暑假快結束的時候,偶然約了一個初中同學出來吃飯,飯后無聊去逛了一趟書店。而《普羅旺斯的一年》就是這樣再偶然地被我翻到的。
小開本,彩色印刷,圖片精美,薰衣草紫色的花海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我至今清楚地記得它的定價,28元人民幣,但是我沒買。
另一本我當時翻的書是三戒大師的《官居一品》,五百多萬字的網絡小說出版成冊,而且當時還沒有更新完畢,肯定更不會買。我在高三那年,看完了《官居一品》之后才開始安心地復習高考。感謝三戒大師在六月一號左右更新完畢,讓我至少還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可以好好復習,以至于,讓我還是考了一個本科成績。那確實是一本好書,但是我想講的還是彼得·梅爾。
時隔幾年,我還是沒看過《普羅旺斯的一年》。但我知道后來他又出了《永遠的普羅旺斯》和《重返普羅旺斯》等普羅旺斯系列。而我看了《重返普羅旺斯》。
我不知道他怎么開始在普羅旺斯生活,又怎么離開普羅旺斯回到英國的,但至少還是知道了他又怎么回去的。想想其實也是緣分,我在高三那年看了韓少功的《山南水北》,至今念念不忘,逢人就大力推薦,而也有人將韓少功和彼得·梅爾作比較,說他們都是喧嘩世界中的隱逸者。事物之中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我的個人書單體系之中,前因與后果盤根錯節,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不知怎么的,突然就感動到了自己。在煩躁焦慮的陰暗歲月里,選擇了一段最不會走偏的道路——閱讀。感謝那時的自己。
我不知道其他的人對于普羅旺斯的印象是從什么開始的,反正我是從瓊瑤奶奶那兒知道的。湖南衛視的《又見一簾幽夢》,因為我母親大人重溫她的少女情懷,在我還比較年少無知的時候,也跟著看了幾集。法國普羅旺斯,一個到處都種植著薰衣草的鄉下。而這個定義,是巴黎人的普遍定義。就像上海人把所有外地人都定義為鄉下人一樣,地域歧視在全世界演繹的版本都無甚區別。所以,作者彼得·梅爾作為一名城里人,到普羅旺斯去“隱居”,才會有書寫和出版的意義,也才會有這書能賣得出去的市場。再況且,作者還是一個法國人眼中的英國佬。
這本書對于我來說,其實并無多大其他的感覺,也沒想推薦給其他人。相反,我看了這本書過后,毅然決然地從我的未讀書單中刪去了前面提到的他關于普羅旺斯的另外兩本書。
我想,不是只有一定值得推薦的書目才是值得書寫的,也不是寫出來的讀書筆記就一定是值得去看的。況且每個人的口味都不盡相同,你喜歡小清新,他喜歡重口味,而我,時而小清新,時而重口味。眾口難調,而書籍本身也良莠不齊,不必去刻意迎合其他人,即使這些“其他人”是絕大多數人;也不用太看重各種獎項與各大榜單,即使獎項的含金量確實高到不能再高,或者是暢銷到人手一本。只有過于單調無物的東西,才需要過于浮夸華麗的修飾。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當然,我并不是就貶低這本書的價值。相反,我從來都不敢評判一事物本身的價值有無或大小。沒有立場,沒有資格,更沒有那個能力與見識。我能說的,只能是對于我的作用與影響。追求自己內心的感受,而閱讀本來就是一個較為私密的個人行為,選擇此而不選擇彼,都是別人無從干涉的自由。
悅己,是最初級的層次,卻也最容易被人忽略,而忘記自己閱讀的初衷。所以,我也只是想單純地記錄我對于這本書的感受,之前的,以及現在的,或許還有以后的。沒那么功利,只是想,好歹我也斷斷續續花了九天的時間來看完這十五萬字,為此寫點什么,也算是對得起自己。
而我閑扯了一千多字,都還沒有開始進入關于這本書實質性內容的正題,可見我確實是不想正兒八經地推薦的。但更多的原因應該還在于我對于這本書細節的模糊。只是還記得那一種感受。彼得·梅爾想成為一個擁有“綠手指”的園丁,而我一直以來有個隱秘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充滿文藝范兒的花匠,多么地“英雄惜英雄”啊。而我也清楚地認識到,就是因為不易實現,或者是并非生活的常態,所以才會盤旋在心中,給它留有一席之地。
還有一點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地方,“普羅旺斯是世上可以讓你無所事事地自娛自樂的最好地方。”(P150)太符合我的胃口了,盡情地無所事事,慵懶悠閑。作者最喜歡的是普羅旺斯夏日的午后,毫無拘束,陽光正暖。我想,我也很喜歡。但是那是普羅旺斯,地中海氣候,我們午后還是得頂著烈日,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估計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有人抱著書意淫。這樣一想,也不失為一種夏日消暑的方法。
普羅旺斯的風光太美了,即使我并不太對彼得·梅爾的田園生活感興趣,也對普羅旺斯充滿了向往。薰衣草莊園,大片的花田,顏色搭配地極好,又排列地相當整齊。有些懷疑這些園丁是否都為強迫癥患者。對強迫癥患者來說簡直是一種極為童話般的治愈。
其實也因為彼得·梅爾寫了這幾本關于普羅旺斯的書,極大地促進了普羅旺斯的旅游業。對此,一些國外媒體的評價也挺有趣。好的當然是促進了經濟發展之類的上至國家利益的玩意兒,不好的也有打破了普羅旺斯的寧靜,環境遭到了破壞之類的憂國憂民的批評。不知道誰說過一句話,要想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是去那兒居住。彼得·梅爾去實踐了,也激起了其他人想要去實踐。我想,這可能是這一系列的書最大的影響了。也是很了不起的影響了。但是,也有可能是作者剛好寫了普羅旺斯。如果換做是毛里求斯,估計大家又想去毛里求斯了。我覺得,這極有可能。
如果只是盲目追逐作者筆下的事物,一味認同作者筆下的觀點,那也只是在作者個人的人生經歷之中當了一回路人甲,還自覺光榮,掏錢掏得甘之如飴。我雖然也是一個寫作者,但是更多的時候也是一個讀者,作為一個正如周濂所說的“職業受騙人”群體中的一員,至少我也有振臂一呼的權利,即使我并沒有云集響應的能力。
書中說到“上帝對一切了如指掌”(P207),我們最多只能做到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可惜的是,其實大多數人都并不明確自己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包括寫下這句話的我自己,不過是大多數人之中的一員,還是極為渺小的一員。所以,人要做自己的上帝。當然如果你信佛祖,我也管不著。
書名:《重返普羅旺斯Encore Provence》
作者:彼得·梅爾(英)Peter Mayle
譯者:王春
版次: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