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寵

1

這幾天在玩《紀念碑谷2》,順手回去又刷了遍一代。

《紀念碑谷》可能是這兩年我最喜歡的游戲。

身為一個自來水,我非但沒收廣告費,還安利身邊的親朋好友趕緊購買。

因為它已經不能用好玩來形容。

它就是我們的人生。

2

《紀念碑谷》講的是沉默的公主艾達尋找自我的故事。這個沒有五官、不會說話的白色小人,翻山越嶺,上天入地,只為回答一個問題:“我是誰?”

一路上,她遇到討厭的烏鴉人,和好朋友圖騰一起并肩戰斗,看著圖騰跌落深海,又見證圖騰煥然重生。當先人都成了紀念碑,艾達也從自己的宿命里得到了寬恕與和解。

到了《紀念碑谷2》,主角換成了蘿爾和她的女兒,冒險連帶著傳承。蘿爾在沿途經停,神明對她說:“世事變幻,但時間從不作答?!?/p>

言簡意賅,就觸及了命運的本質。我不是被打動,而是被震撼。

3

我不知道你是否曾感到孤獨。至少對我來說,孤獨是一種頻繁閃現的狀態。

在很多聒噪熱絡的場合,我常常不愛說話,像刺猬一樣把自己包裹起來,留下的是僅有的可憐的防衛。雖然表面上,微笑和回應不算少,但打心底,我找不到自在的溝通方式。

至于夜深人靜,繁華都成了煙云,內心的小人又開始登臺作法。你會聽到很多白天無暇顧及的小心思,變身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回聲,毫不識趣地提醒著:你過得并不好,你離想要的樣子還很遠,你和世界之間并沒有達成某種輕易的共識。而關于未來,也不過是愁云慘霧風雨如晦。

如果前面說得太文藝,我們換個直白的提法。GQ之前做過兩篇“當代流行人設”的專題,描繪現代人的糾結與復雜,比如邋遢潔癖、大方窮鬼、隨便女士、直男癌同志。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社交宅”。定義里說,“社交宅”是不得以與人大量交際但實際上喜歡獨自宅起來的人,他們通常迫于職業特殊性或其他原因而擁有許多社交活動,現實生活十分充實,給人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印象,但內心卻極其渴望獨處,在假期或空閑時間更愿意獨自在家而不是外出。

所有的“當代流行人設”,背后都是外界壓力和內心選擇難以兼容的結果。而“社交宅”們堅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全世界的熱鬧,其實與我無關。

4

多數人并不覺得“社交宅”值得稱頌。無論我們享受與否,孤獨在主流話語中似乎算不上褒義詞。

有一個女生給我留言,講述她的經歷。她打小在一個灰色的產煤城市長大,因為父母工作調動,先后轉了十次學。

變動,似乎是她青春里唯一不變的東西。朋友剛熟悉一點,就面對分別。同學才剛產生感情,又被迫離散。后來,女生干脆放棄了執念。她的原話是,“不投入就不會再有傷害?!?/p>

高考之后,她去北京上大學。環境變了,和人隔著一層的難題卻解決不了。時日推移,家里親戚催婚,父母也疑心她有心理問題。

無奈之下,她去接受心理治療。誰知醫生聽完情況,反問她:“如果可以正常交流,只是不愿去做,會不會就是喜歡孤獨?你覺得孤獨是病嗎?”

5

這個醫生干得漂亮。

我們究竟要遭遇多少故事或者事故,才能理解孤獨并不可怕呢?我們對沉默的恐懼,有多少是發自肺腑,又有多少是不容于外界的焦慮?

至少在我眼里,社交宅并不比社交咖低級,孤獨也談不上迫在眉睫的頑疾。

就像《紀念碑谷》里的旋轉跳躍攀援疾走,一個人在空曠中游蕩,時而天空之城,時而波濤萬頃,低頭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昂首是耿耿星河欲曙天。哪怕只是獨行,又何嘗不是動人心魄的美好。

木心有一則廣為傳誦的金句:“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哪?!比舨皇情L夜孤寂,又怎見飄雪的靜美。

6

我碰到太多為孤獨所困的人。無以為贈,唯有這樣的鼓勵。

比起強行和人搭話,沉默未必是殘缺。只要這份沉默是你自己的意愿。

比起勉力融入圈子,孤獨未必是病態。只要這些孤獨是你自己的選擇。

做你自己,比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扮演形象大使,來得重要得多。

孤獨的人不是可恥的。李宗盛寫過一首簡短的臺歌叫《沉默的人》,一共四句:“這世界是如此喧嘩,讓沉默的人顯得有點傻。這些人是不能小看的啊,如果你給他一把吉他。”

羅大佑的《你的樣子》更耳熟能詳。哪怕人世間總不能溶解你的樣子,也請瀟灑的你將心事化進塵緣中。

因為,孤獨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寵。

7

你知道《紀念碑谷2》里最打動我的是哪句話嗎?

女兒要獨力完成修行,身為母親,蘿爾向神明表達了憂慮。神明安撫了蘿爾,并告訴她:

“孤勇之后,世界盡在眼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