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拆書.11《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打分:
★★★★★
簡評:
《人里人外》堪稱溝通領域的教科書,這一評價決不過分。
本書從溝通的根本原因講起,細細分析溝通本身,讓讀者對溝通有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了解。與之前拆的書不同之處在于,本書并未自此直接進入溝通的技巧篇,而是先講解了我們的自身認知,從自我塑造到認知世界再到情緒管理,理清了自身之后,才開始講解雙方溝通的原則技巧。最后還加上了人際溝通。也因此,本書的篇幅相比之下大得多。
邏輯架構上很合理,對各個題目的分析也很透徹、全面。
總之,如果你想對溝通有從頭到尾、由淺入深、極其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本書不可不讀。
若只是想稍作了解,并能立即實踐的話,本書并不是特別適合。換言之,本書的短板在于可操作性較差。關于具體的實踐,可以參考之前我的讀書筆記。
內容:
本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簡述如下:
第一部分講述了溝通的根本目的、溝通這一過程、原則以及如何成為溝通高手。對全書起到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一方面建立了大框架,另一方面明確了高段位溝通的表現(xiàn);
第二部分則是對人們內心的剖析,自我這一概念的產生、自我的展現(xiàn)、一定程度的坦露與自我坦露的替代選擇;
第三部分開始正式講解正確的溝通方式和技巧,主要包括語言、非語言、傾聽;
第四部分則是二三部分的進階,講述了人際關系和溝通的聯(lián)系,并該如何合理地處理人際關系。
囿于時間限制和前期已有的相關知識,我在拆書以及做思維導圖時將重點放在了前兩部分。
正文:
我何以成為我?這幾乎都要成為一個哲學命題。不如我們將之明確為如下兩個問題:
我成為今日的我是因為基因,還是因為環(huán)境?
如果沒有他者,是否“我”也不復存在?
第一個問題答案是“兩者都有”,第二個問題則是,“是”。
研究發(fā)現(xiàn),人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基因決定的。例如外向、害羞、果斷等等。這都是寫入基因幾乎無法變更的特質。然而即使如此,我們也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聯(lián)系來調整和控制溝通時的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甚至優(yōu)秀的溝通者。
那么,我們又是如何確立自我概念的呢?
仔細詢問你自己,對你做出一個中肯的評價,你會怎么做?第一件事,就是確立自己在人群中的層次和定位。這也就是說,我們對自身的認知,都來自于社會對我們的評價。如果沒有外界影響,我們就無法深刻意識到自己究竟是高是挨,是美是丑,是聰明還是笨拙。
與此同時,我們也建立了自尊。是自信、自負還是自卑,都取決于外界評價。
所以,決定我們成為自己的,一方面是基因,另一方面是環(huán)境,確切地說,是環(huán)境對我們施加的影響及我們在其中的定位。
那說這些都有什么用呢?對我們的溝通會有什么影響嗎?
當然,這些對我們的人際溝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知道它們如何影響,則對我們學習溝通有莫大的幫助。
例如:自我概念是極其主觀的,同時它拒絕改變。這都阻礙了我們成為更好的人——一方面阻礙認知,一方面阻礙行動。
那么,如何打破自我概念對我們的局限,是我們可以真正做出改變呢?
四步就夠了。
1、對自己有真實的認知
列清單,逐一寫下自己的優(yōu)缺點,同時請好朋友評價自己,以不斷調整對自己的正確認知,不盲目陷入自卑和自負。
2、有切合實際的期望
一開始就建立過分難以達到的目標是不現(xiàn)實的,記住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每天的目標和進步,都與自己比較,那是最可靠的。
3、要有改變的意愿
這是自然,連意愿都沒有的話,自然什么事也做不了。
4、尋找合適的技巧
這是最大的問題。說它是問題,不在于這個難解決,而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為不知道想要什么,所以任何好的工具書、工具文、分享會都想?yún)⒓樱瑢W了一大堆用不到的技巧,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很努力。
這一步的重點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他的位置。這是做出改變的最后一步,而不是第一步。
這四步的順序,絕不可隨意改變,否則任何試圖做出改變的努力都是徒勞。
最后,如果你不行動,你唯一的改變就是,又老了一天。
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