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在部分場合或者因不同方式發現,“天目盞,建盞,兔毫盞,油滴盞”等等字眼頻繁出現。這其實就是我們中國大放異彩的黑釉瓷,也是我們中國飲茶文化中壟斷一個時代的專用茶具,它更有一個特點——為茶而生,隨茶而興,隨茶而敗。在我最初學茶的時候,并不喜歡這種瓷器,它跟當今主流的飲茶方式貼合度不高,釉面偏黑不容易看茶湯,釉面斑紋密集虐翻了一群密集恐懼癥患者。然而,當我有幸走訪各大瓷器原產地,參觀各類瓷器制作,就深深愛上了中國博大精深的瓷器文化,當然也包括今天所講的——黑釉瓷
說到黑釉瓷,不得不提唐宋時期盛行的斗茶文化。那個時期飲茶的主要方式是“點茶”,把茶葉碾碎成末,加水用茶筅擊拂。當時斗茶的評判標準是“湯色顯白,湯花凝聚慢退為上”,而黑釉瓷以黑色釉面為底色,更容易襯托湯色,再加上黑釉瓷大多厚實較易保溫,讓湯花更加持久。所以,黑釉瓷也就成了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茶器,也奠定了黑釉瓷隨斗茶文化沉浮的歷史過程。當時以福建建陽的建盞,江西吉安的吉州窯木葉盞等地的黑釉瓷為主,形成了與唐宋斗茶文化并行的黑釉瓷文化。
了解黑釉瓷的歷史背景以后,不妨對一個比較顯眼的名詞做個解釋——天目盞。
其實之前我以為天目盞是特指浙江天目山出產的瓷器,其實天目瓷這個概念主要是由日本提出的,當時日本僧人來中國學習,從浙江天目山帶回建窯瓷盞,并稱之為“天目”,就這樣活生生把天目瓷這個概念推向了全世界,直至今日,天目瓷成了我國黑釉窯變瓷的一個統稱。
天目瓷主要代表有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當然還有磁州窯,定窯等等也有黑釉瓷生產,不過我們今天主要說說建窯和吉州窯。
福建建陽建窯之——建盞
從影響范圍來講,當今建盞已經幾乎代表了唐宋時期的黑釉瓷特色,它是主產于武夷山腳下建陽市。上文提及,建盞隨斗茶而興也因斗茶而衰,直至元朝已經一路衰竭,到了明朝由于貢茶廢團為散,飲茶風尚大變形式,建盞也就這樣湮沒在歷史里。但外國人不一樣,對中國瓷器的好奇不會隨著中國茶文化的更迭而影響,甚至對于日本人來說,點茶文化完全融入他們的茶道并沿襲至今,不得不感慨,建盞的傳承在日本得到了延續,現在世界上最好的三只盞正被日本當做國寶,能不心酸?不過畢竟是中國的文化精粹,外國人經常拿來在我們面前得瑟,這怎么得了,建國后由政府組織,輕工業部和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還有一些瓷器專家開始了建盞的工藝復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1981年,第一只仿宋兔毫盞研制成功,之后油滴盞也有成果,最終,讓建盞這朵黑色的鮮花從新綻放在了我國土地,我心甚慰。附圖:藏于日本的中國建盞
接下來,我們聊聊建盞的大致工序,也讓我們感受一下其珍貴之處。
第一步,當然是選做瓷用的土,這種土特產于建陽,含豐富鐵量,成品黑似鐵,故稱鐵胎。而建盞窯變也是鐵元素析出與特定配方的釉形成反應而成,瓷土的品質直接影響成品的品質。
第二步,碎土,建盞用土較松,看胎略粗沙狀可知,因其特性,在燒制過程中極容易變形,這是成品率地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步,打泥,這一過程提高泥的可塑性
第四步,拉坯,得到最初的形狀,我自己拉過,才知道,師傅的拉坯是藝術美,我的拉坯是搞笑美……
第五步,要晾曬,成一定干燥度,固定其形,這一步不能太干,不然修坯就麻煩,太濕也不行,一碰就陷下去誰敢碰它。
第六步,修坯,這時候,該圓的圓該直的直,注意,古建盞,底足有修坯的倒角,這也是一個工藝特點。以上是手工拉坯工藝。至于注漿,壓模等等做坯的工業化工藝,不提,太沒有樂趣,也太死板。
第七步,素燒定形。這一步,就把整個瓷胎就穩定下來了,很多作坊架子上都排滿了這種素胎,靈感來了上一趟釉,曬曬燒它一窯。
第八步,上釉。建盞的上釉一般叫“蕩釉法”,先手捏底足朝上,在盞內裝滿釉水持續一點時間,再抓住底足倒扣去釉池。由于建盞的高溫正燒,又是厚釉容易流動,一般建盞的釉都不施滿。這也是建盞的一大特色。
第九步,晾釉,之后進窯燒之。
由于建盞燒窯窯溫在1280到1300攝氏度左右,這時候釉是流動的,這就形成了鐵元素析出結晶形成各種釉紋的關鍵,窯溫高了,走釉了,燒出來釉色沒有油性,甚至爆釉露胎,窯溫低了難以形成窯變,釉色死板。而且高溫下,胎也容易變形。所以,成品率可見一斑,一窯下來都是廢品都有可能,成品十中有八則高,出去針孔,氣泡,略微瑕疵,完美度較高的十中能存一就很不錯了。至于最罕見的曜變?看運氣吧,大多數人一輩子也燒不出來一件精品曜變。(附過程圖來源于網絡)
接下來,我們聊聊江西吉安的吉州窯木葉盞。
木葉天目盞是吉州窯獨創的傳統制瓷種類。盞中的木葉呈黃色、褐色或蘭綠色,莖脈清晰。注入茶水后,木葉尤如飄蕩在水中一般,若沉若浮,自古享有“木葉無雙”的美譽。
從宋元時期開始,木葉天目盞就遠銷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享有極高的聲譽。現在世界各地珍藏的吉州窯“木葉天目盞”古瓷為數極少,藏家都以擁有這種“舉世之珍”為榮。
吉州窯是古代南方的著名民窯。吉安縣古吉州窯始燒于晚唐,發展于五代、北宋,興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漸衰落,燒造歷史長達1200余年之久。
1996年,江西省上饒市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的趙氏墓曾出土了一件吉州窯木葉天目盞。據此推測,古吉州窯的木葉天目盞燒造工藝,距今至少有8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
宋代木葉天目盞造型一般比較類似——敞口、斗笠形。盞口直徑在15厘米左右,盞高約5厘米。盞體手工拉坯痕跡明顯,韻味十足。尤以圈足較有特色,小而低矮,外側邊緣并不是直立的,其傾斜角度幾乎與碗體角度相同,圈足內側也只淺挖一刀,這種制做方法幾乎形成了吉州窯木葉天目盞的獨有風格。
最有特點的,當屬茶盞中那妙趣天成的木葉了。它是真實的樹葉,被置于碗內,經千余度高溫燒制,與碗體合二為一,這也是吉州窯的獨創。
在當時,最為普通的木葉都能夠入盞,如桑葉、楓葉等。圖案設計也沒有固定樣式,或一葉展開于盞內壁,占器壁的二分之一;或一小片樹葉“掛”在盞內壁,莖脈清晰;又或雙葉疊落。碗中葉片的數量完全是制作者的隨心所創,沒有定數。
燒成后的木葉或呈黃色、或呈褐色、或呈蘭綠色,莖脈清晰。木葉紋與瓷器底色黑黃釉相襯,顯得格外清晰明朗。當向精品茶盞內注入茶水,木葉就尤如飄蕩在水中一般,若沉若浮,古樸超俗。
正因為采用的是天然樹葉,而世界上又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天然樹葉,所以,每件木葉天目盞自然不會重樣,“木葉無雙”的說法便由此而來。
木葉盞的燒制過程,我也只有耳聞卻無目睹,當下中國木葉盞還不具備量產能力,所以只能從網文摘抄一段。
因為吉州窯的斷燒,木葉天目盞究竟是如何燒造而成的,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一個千年之謎。
燒制木葉天目盞的過程很復雜,釉灰用石灰石和植物枝葉迭燒煉制,然后水淘,釉漿用釉灰和含有特殊礦物質成分的陶泥、頁巖、風化土等按比例調配而成。坯胎成形后,采用本地原料按最佳配方配制坯釉。施釉方法有蘸釉、蕩釉、澆釉、吹釉等。
木葉取自天然樹葉,采集處理受土壤條件、木葉品種、成熟與否等影響,須根據不同的燒制工藝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采集和特殊處理,然后將處理好的葉片用特殊的方法裝飾在釉坯上。
細陶或精瓷大多用匣缽盛裝入窯內,高溫燒制,燃料以松柴為主,對火候的掌握要求十分高,只有經驗豐富的窯工才能較好地把握住,所以,每窯燒制成功的比例極低。
中國瓷器是一個文化標簽,茶文化也是源于中國,黑釉瓷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瓷器文化和飲茶文化,驚艷了整個世界,也久久留存于每個中國人的心。我相信,有一個詞一定擲地有聲地享譽整個世界——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