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去書店,發現了這本書。
我是兩年前在課堂上得知Ugly Belgian Houses的,當時教授在PPT上展示了這個網站以及一棟超現實主義的房子,說這個網站很有趣,你們可以去看看,也算了解比利時。
當然我下課就把這事兒忘在了腦后。偶爾路過一些造型清奇的房子時會想起它,但也從未真的去關注過這事兒。
上個月我借宿朋友在ULB(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宿舍,整整一個月我都在思索這棟樓的設計師是受到了怎樣的傷害才會設計出這樣一棟反人類的宿舍。這棟樓外觀極其正常,內里卻極其反常。為了到達我所住的七樓,首先需要從正門進去二樓,這倒是和我家鄉重慶很相似,你永遠猜不到入口的地方是幾樓。進門先驚一下,因為沒有看到電梯,七樓沒有電梯讓我怎么搬東西?可也沒辦法,往上走吧。到了三樓又一驚,原來電梯在這里,竊喜。一進電梯再一驚,這電梯竟然只有3,4,5,E這四個樓層選擇。沒辦法,試著按了E。電梯開門時探頭出去看了看,還好,好歹到6樓了。出了電梯發現再無往上的樓梯了,怎么辦?周圍轉轉吧。于是在穿越了一條長長的走廊,路過N個門之后,終于看見一道曲折的木制樓梯出現在眼前,轉兩個彎爬上去,總算是到了。
后來我是怎么搬進去再搬出來的艱辛歷程就不說給大家樂了。直到最后我得知這棟樓里竟還有個8樓,心里才稍微平衡了一點。
這個故事只是個引子。比利時人對于房子似乎的確有著與眾不同的理解及天馬行空的創意,有此觀點的不僅是我等“老外”,連比利時人自己都深有感觸,所以這位來自西弗蘭德省的Hannes Coudenys先生才創建了Ugly Belgian Houses。
Hannes小時候每天都要騎20公里的自行車去布魯日上學,一路上會經過無數棟“鄉村別墅”,其中有些看起來特別奇怪,或者本身還行但與周圍的環境或隔壁鄰居家的房子特別違和。從2011年開始,他便立志收集比利時的各種奇葩建筑,并為之建立了Tumblr,Facebook,Instagram等各種分享頁面,引起了各國人民的關注,在大家的紛紛點贊之下,他終于上了報紙,辦了影展,并于2015年出版了這本書。
Hannes自己都沒想到這個項目會引起那么多人的注意,不僅僅是居住在比利時的人,來自全球各地的網友都有在頁面上留下評論。這本書出版后,訂單也從世界各地飛來。更有甚者,在其他城市也出現了他的模仿者,比如,Ugly Melbourne Houses。
但這個項目從一開始就一直有反對的聲音。比利時對于建筑的設計有70年的知識產權保護,最初Hannes收到了很多來自律師,建筑師及房主的投訴,他甚至一度中止過這個項目。但他實在無法遏制住內心想要繼續做這件事的渴望。后來他只好在各網站上發表公開聲明,請產權方主動聯系他,大家可以協商或直接刪圖,以節省上法庭的時間和金錢。
還有一個被反對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房主不愿意自己的房子被貼上“ugly"的標簽。不管外人認為房子怎么樣,對于主人而言,這都承載了他們對于家的想象。
Hannes坦言,最初做這個項目的時候的確是覺得有些房子很丑。但后來隨著收集越來越多,他逐漸發現,很多房子不是“丑”,只是很“特別”。因為特別,它們才與周圍的環境不協調,才會一眼就被你注意到。但因為這個項目已經出名,他也不好改名字了。所以雖然后來一直延用Ugly Belgian Houses這個名字,但ugly的含義已經由“丑”延伸到了“特別,有創意,有設計感”等其他含義了。
但即便如此,仍舊有很多屋主不愿將自己的房子曝于大眾面前。為了出版Ugly Belgian Houses這本書,Hannes不得不一家家去拜訪屋主與之談判,這個過程非常漫長且艱辛。
但這個過程也留給了Hannes很多有趣的回憶。某次他去和一個屋主談判,對方怎么都不同意。后來屋主的小女兒下樓看到他,激動地說:你就是那個丑屋男吧(ugly houses man), 我就知道你會來我家的!(這姑娘看來也是受夠了自家房子了……)最終是這個小女孩費盡口舌說服了她爸爸。
經過精選和屋主/建筑師的同意,這本書最終收錄了50張照片。
由于書中呈現出來的創意實在是太有意思了,還吸引了各國建筑師們來訂購此書。
令Hannes本人都驚奇的是,Ugly Belgian Houses在荷蘭的粉絲特別多。這并非由于比利時的荷語區與荷蘭在文化上同源,而是由于荷蘭有一個更為嚴格的建筑管理條例,導致荷蘭的建筑看上去,嗯,更中規中矩一點。對大部分人而言,風格統一的社區或許看上去更“高級”,但明顯還有很多崇尚個性的人們更喜歡比利時隨心所欲的建筑風格。
在“研究”了那么多奇葩建筑之后,Hannes說:如果我是社區管理者,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做比較好。但我建議大家在建房子之前務必三思,最好咨詢下專業建筑師,畢竟這房子可是要留在那兒供人們瞻仰至少一百年的啊。(如果在中國就沒有這個問題了……丑也丑不了多久的……)
比利時人的思維時常被吐槽為“奇葩”,除了建筑,在生活的各方各面都可能體現出來。吊詭的是,比利時人也常被人貼上“極度保守”的標簽。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如何會在同一批人身上出現呢?我認為比利時人并非保守,而是由于各語區之間不同的政策及文化隔離,對于政府及權威的蔑視,比利時人顯得更特立獨行,更不在意他人的看法,更關注自己的內心。這房子你覺得奇葩是吧?可是我自己喜歡啊,或許我有不同于常人的需求所以需要不同的設計呢?存在即合理,我辛辛苦苦建一棟房子,是為了在此安身立命的,這所房子承載了我所有的溫暖與希望。鞋子合我的腳就好,房子合我的意就好,與他人無關。
“業余歐洲研究專家”(我封的)Xin今早跟我說的一段話我很贊同。比利時人不太在意外在的東西,你去某個地方,可能外面看起來很普通,很破舊,但推開門的一剎那,你可能會驚得合不攏嘴,實在是太美了。他們并沒有向外界宣傳自己的欲望,只喜歡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比利時很多產品在國際上并不出名,反而都是荷蘭鄰居幫他們賣出去的。
除了這本Ugly Belgian Houses,我還想給大家推薦兩個文化產品。一個是與Ugly Belgian Houses類似的一本小冊子,Belgian Solutions。
本冊子提供各種在比利時土地上令人哭笑不得的解決方案,正如封底上寫的:Not every solution is an answer to a problem(并非每一個方案都能解決問題)。
比如這樣:
最后一個推薦是一套明信片,Belgian Paradise,每一張都是一個能令人會心一笑的比利時小場景,完美地體現了一種被我稱之為“比利時幽默”的東西。這套明信片版權保護得很好,網上搜都搜不到,但和以上兩本書一樣,布魯塞爾大部分書店都有賣。有意思的是,我總能在不同的書店見到不同的版本,至今沒搞清楚全套明信片到底有多少張。于是尋找這套明信片也成了我逛書店的樂趣之一。
如果要給人從比利時帶伴手禮,我推薦這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