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必備的思維——復利思維

今天跟朋友聊天,說他在在一家國企上班,每個月拿著固定的5K的工資,這樣的狀況令他覺得在深圳前途渺茫,未來買車買房的壓力很大,每天雖上著班,但是內心卻是很焦慮的。我想這樣的現象在剛出社會打拼的年輕一族來說特別普遍。其實這樣“喪”的年輕文化,來源于他們感到自己根本不可能在一線城市買車買房的現實壓力,他們背后的思維邏輯是:月薪5000,一年下來也就攢6萬,算上漲薪,每年比前一年增加一萬,工作30幾年,最多能攢600萬,而房價每年在不斷的攀升。然后在工作中破罐子破摔,過一天算一天。

其實仔細想來,這樣的算法是有問題的,因為人一生的收入不是線性增長,而是指數增長。一個例子是,我們都知道股神巴菲特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世界首富,現在也是全球前10最有錢的人,從他的財富增長曲線來看,他一生99%的財富都是在50歲以后賺得的。我們不禁要問,他到底做了什么導致在50歲以后財富呈爆發式增長。

答案在他2006年《致股東的信》中,他這樣說道:從1990年1月1號到1999年12月31號,道瓊斯指數從65點增長到11947點,足足增長176倍,那年復合增長是多少呢?答案并不誘人,是5.3%。也就是說假如你有1萬塊,每年只增長530塊,很顯然這個增長率很多人看不上,但只要他持續穩定增長,便會釋放驚人的能量。這背后的邏輯是,越到后面,隨著基數不斷增大,回報率就越發驚人。回歸到生活當中,就是重復做簡單的事情,但要保持微小穩定的增長,便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引發質變。

剛談到的把簡單事情重復做,保持其微小且穩定的增長便會帶來質變的結果,這其實就是今天要談到的復利思維。復利效應的產生不僅僅局限在金錢的收益方面,在其他方面的積累也可以產生復利效應。

首先是人情復利。專家把人際關系比作情感銀行,當你與朋友合作時,等于是在情感銀行里存錢,當你損害朋友的利益時,等于是在情感銀行里取錢。比如在職場當中,每天上下班都主動跟同事打招呼,一兩天沒什么關系,但你天天如此,同時就會給打上“懂禮貌”“熱情“的標簽,而你得到的回報是同事和你共事時更積極,對你的工作更包容。如果你是職場新人,可以在拿到第一筆工資之后請同事吃飯,表達對同事的感謝,一頓飯事小但拉近了與同事之間的關系,讓你日后的工作更加順利。

其次,健康復利。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是,很多人為了省錢去吃路邊攤,天天熬夜作息不規律,不愿意花錢健身,一兩天沒什么,但長期這樣患病的幾率會大大增加。如果你平時堅持跑步,報個健身房,短期來看你花了時間和金錢,但是這些錢和你患病后的花費簡直微不足道。想要身體健康并不難,三餐規律健康,不熬夜,每天鍛煉20分鐘,一直堅持,在健康上的復利會讓你身體和精力更好,心態更加積極,從而幫你掙更多的錢。

最后想談談知識復利。我聽很多人說過,我讀過的書,很快就忘了,讀書沒啥用啊,那是因為你書讀的太少,你的知識點太少,當你在一個領域的知識量不夠多時,知識無法產生復利效應,就無法達到復利曲線的那個拐點。比如有時你不經意迸發出一個好想法,你自己都不明白是怎么想到的,這就是你平時讀書積累的結果,也就是你的知識復利。

總而言之,復利思維需要積極到生活中去踐行才會看到你想要的結果。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