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提出十一開車去宜春。我心里一直犯怵。車毀人亡,這個詞就冒出來了。在7,8年前就冒出過,所以我害怕開車,很少開車,不敢開長途車出去玩。
此刻身體感覺是心里很緊張。
內在對話是,最好還是坐火車去,萬一有什么事,不值得。
自己內在的情緒鉤子。恐懼,擔心害怕。
發現自己有什么限制性的信念,長途開車不安全。
如果突破限制,這樣做了會怎么樣呢?如果自駕長途開車,也有可能出事故,追悔莫及。
覺察自己應對模式。逃避,不做這件事。
為什么有這樣的應對模式?和童年的傷痛有什么關系?小時候,一個人在房里,感到很害怕,躺在床上就用被子蒙著頭躲在被窩里,才感覺到安全一點。
自己真正要面對和突破的是什么?對死亡的恐懼,對這個限制性信念的打破。
臨在后看到的真相和可能性是什么?真相是要面對,恐懼的感覺本身。死亡只是頭腦的一個概念,是今生這場游戲的結束,就如一盤象棋比賽的結束一樣,這盤棋比賽結束,再開始新的一盤棋。也像,蛹變成了蝴蝶,是一種生命形態的轉變,本質沒有變。也好像一個人做變性手術。樣貌舉止都變了,但還是那個人沒變。我們不記得,生生世世這種死后經歷了,別人的瀕死體驗,我們也不敢相信。所以我們相信了死亡,這個幻象。我們產生了對死亡的恐懼。我,真正要面對的是這種恐懼的感覺。
可調整的回應與選擇是什么?不用逃避,勇敢面對恐懼的感覺。坦白承認擁有這份恐懼,然后再選擇用什么方式出行。同時坦白承認擁有這一,限制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