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筆試,考過的同學都遇到了一項重大變化,在沒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下,第三部分綜合素質進行了大改革!
回想14年15年的考題,三大部分依次是基礎知識、案例題和最后一部分文化考題。雖然15年的考題比14年稍難一些,但是好在題型都是一樣的。今年的最后一部分全是實際案例題,而且是讓大家都摸不著頭腦去選哪個選項的“虐人題”,還有一個變化,就是文化題減少了很多,基本上都是打散到各個題目中去了。
今年的考試還讓老師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14年15年的綜合素質題大家肯定有所了解,雖然理論題多了點兒,但是看看書還是能過的。到了16年,純屬是考“經驗”了!考查語法的少了,考查教學的變多了。其實對老師我來說還是竊喜滴,為啥這么說?因為教齡長的老師,別的沒有,就是有經驗??!今年的考點完全是結合了實戰情況,用實際案例來考你。這次專門考查語音、漢字、語法的題目幾乎沒有了,所有的問題都有案例。比如:說日本人發音不好,總說“立本人”,然后問可以讓學生用哪個音帶入?這個事兒我在易中文初級班的直播課上說了不下十次了,就是Sh這個音!
我認為今后的變化趨勢肯定是重教學經驗,輕理論。這次也出現了很多的教學順序題,下面四句話講解的先后順序等,這類題要求老師對教材和教學順序要非常了解,看過ETP的同學很快就能選出來。漢辦現在出題也聰明了,非外漢老師很難蒙對答案了。這次還出現了HSK考試的內容,說實話,這是老師我的強項。這部分以前從來沒考過??!這次考得挺細,但是對于輔導過HSK考試的老師來說不算難,對于小白們還是很痛苦的。這一塊以后肯定是考試的趨勢!!
咱們再來談談讓人“瘋狂”的最后50題(案例分析題)。有很多同學都覺得這部分題主觀性特別強,是新題型,也是復習盲區,也不知道怎么復習,感覺需要教學經驗,甚至覺得出題缺乏科學性,因為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大家一定要了解出題人的思路。
筆試第三部分的綜合素質,是給出材料,選項有a非常不認同,b比較不認同,c不確定,d比較認同e非常認同。都是一段材料,5個問題。有點像心理測試。
舉例:A老師在海外,一天當地的一個教授說有時間來我家吃飯,她說好。過了兩個星期,這位教授碰到A老師,很不高興。說她沒有回復郵件確認吃飯的時間。A查郵箱才發現教授給她發了兩次郵件確認此事。而A原以為教授只是客氣一下。后來,A與身邊的中國同事都非常認真確認日常說的每件事,大家都覺得她很奇怪。
A同事們不夠認真
B都怪那個教授太較真
C還是用自己以前的方式處理問題
D對待不同國籍的同事要用不同的方式相處
這類題我認為答題思路應該是這樣的:
1.如果和原則完全一致,沒有任何“但是”,那就選E(極度贊同)
2.如果和原則完全不一致,沒有任何“但是”,那就選A(極度不贊同)
3.如果和原則基本一致,但是你覺得做法并不是太完美,選D(比較認同)
4.如果和原則基本不一致,但是做法可圈可點,有可取之處,選B(比較不認同)
5.筒子們,千萬別那么實在,自己不確定,就選C,真沒那么多題答案是C滴!
我的備考建議是大家以后遇到這種題不要慌,漢辦這類考試主要是想檢驗你的心理素質怎么樣。
建議大家考前認真看朱勇老師的《國際漢語教學案例與分析》這本書,這本書最大的優勢在于給出了很多海外教學實例,也就是給出了筆試中第三部分的情境。除了給出教學實例外,這本書還具體地分析了每個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大大小小的問題,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還有就是外漢圈大牛張淑男老師的建議是選比較認同或不認同相對保險。我認為大家在答這部分考題的時候,要把自己想象成已經是赴國外的漢語老師,然后面對這樣或那樣的情況怎么樣做才是既保留國家的尊嚴和形象,又能周全妥善地處理此事件就可以了。
最后要叮囑大家的是考試時千萬不要浪費時間,題目答案不可能都是不認同或者認同,細節之處還是需要大家仔細斟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