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龍兄的《誰說你不能堅持》,里面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去做可以積累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可以積累的事情呢?我們把事情按照兩個維度看,收益性和積累性。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都先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這件事情能給自己帶來多少的收益;第二,這個收益是否可以積累。
下面我們詳細聊聊收益積累四象限法則。
第一象限:高收益低積累
首先,我們來看看哪些事情屬于高收益低積累(個人觀點,可能有失偏頗或者概念不全,僅供參考)。在我看來,聚餐、打游戲、看肥皂劇都屬于這一類。朋友聚餐,胡吃海喝、暢談人生,吃完神清氣爽,感覺人生特別美妙,當時對你來說一定是高收益,感覺特別棒。
但,我把它視為低積累的事情。因為吃飯聚餐更多的是一種減壓的方式,吃再多的飯,聚再多的餐,它所有的價值可能都在吃飯那一段時間內,結束了就過去了,并不會有更多的積累。當然某一些工作除外,比如說銷售人員,聚餐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高收益高積累的事情。
對于這一類事情,我們需要做,但是頻率上應該相對低一些。畢竟這樣的事不能帶來長期積累,做多了反而對自己是一種消耗。
第二象限:高收益高積累
我把它分為兩類事情,第一,輸入:包括讀書、參加培訓、聽某個震撼人心的分享等。第二,輸出:包括寫作、組織分享、個人演講等。做這類事情本身就能夠帶來較高的收益,同時持續做這類事情又能夠積累這些收益,讓總收益持續增長,從而加速個人的成長。
以演講來說,我從2016年1月1日加入Toastmasters,從一個完全不會演講的小白到一年完成了十五個公眾演講、拿到小區演講比賽亞軍、公司匯報得到老板高度贊賞。對于這樣的事情,高收益高積累,不能更贊!
現在我把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安排在這類事情上,我堅信再有一段時間的積累,我會成長得更快。
第三象限:低收益低積累
現在碎片化信息越來越多,我們每天都在做碎片化事情,比如刷微博、刷朋友圈、看花邊新聞等,這些就是我們說的低收益、低積累的事。有一天我和BF吐槽微信朋友圈里的文章,比如“震驚中國14億人…….”,“要想成功,只看一點”之類的文章,通常這類文章的閱讀量都很高。
我承認,在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可以從碎片化的信息中汲取一些營養,但是相對于我們投入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這些都是低收益的事情;而且長期堅持,并不能帶來很大的變化。有多少朋友刷了幾年的朋友圈、微博,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對于這類事情,建議大家盡量少做,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收益和積累更高的事情中去。
第四象限:低收益高積累
有這么一類事情,剛開始做不覺得什么,做久了卻能夠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低收益高積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語言學習和健身。
以英語學習為例子,我在英語角遇到一個小伙伴,他的口語特別流利,口音好聽,用詞還很地道,羨慕的我呀,我就請教他是如何學習英語的。當時他推薦扇貝系列APP給我,那是2015年10月,他的打卡天數已經是467天。把我震驚到了,他已經堅持打卡467天,現在還在繼續堅持。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難怪人家英語好,這就是堅持的力量。
這類事情剛開始做可能看不到明顯的收益,但是長期積累,一定可以發生質的飛躍。
我梳理了最近做的事情,將它們按照收益積累法則進行分類。
通過認真地對自己近期做的事情進行分析后,我發現我竟然在低積累的事情上消費了不少時間。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通過這次的分析,我發現每個周末看綜藝節目的性價比很低,從而調整了時間分配,把時間更多地花費在高積累的事情上。
當然,關于是否一定要將時間花費在高收益高積累的事情上,因人而異,只要自己覺得幸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