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4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創新(第157期博雅大講堂)

一、空前挑戰

1.社會變了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不再像過去一樣需要大量的“知識拷貝型”人才,而是需要“互聯網+”思維的創新型人才。同樣對教師,也不僅僅要求可以站在黑板前“傳輸”知識了,教師培養的學生不再“同質化”,而要“差異話”。“互聯網+”帶來了規模化中個性化的可能性!

2.對象變了

現在的學生有很多是“數字原生代”,他們從小就生活在有計算機,網絡,互聯網的時代,而我們的大多數老師是“數字移民”,他們難以適應數字化的生活,那么信息化的教育教學對他們來說是難上加難。

3.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

楊校長提到,在美國,學生上課幾乎不帶一支筆和一張紙,沒有網絡他們幾乎是上不了課的,這也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一個表現。而中國仍處于教育信息化的應用階段。而我們對教育信息化不應畏懼,應積極地適應它,挑戰它!

二、創新思路

1.環境

2.評價

楊校長提到了目前大學里普遍的一種現象:老師上課點名現象。如果學生多次曠課就會有“掛科”的風險,老師以這種方式讓學生進教室上課。類似的,像很多老師會抱怨學生上課玩手機不聽課等等。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老師是可以通過很多平臺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的。像楊校長所說,通過華師云平臺我們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內容等等情況,那么我們的教師教學在學習評價上是否也可以有所改變和創新呢?

3.模式

我們必須一改之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為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應當是要幫助學生成為“他所希望成為的樣子”,而非是“老師想要學生成為的樣子”。

4.資源

資源方面,楊校長提到了成立專門機構,開發微課創作平臺。

三、教師角色轉變

在教師角色轉變方面,楊校長提了六個轉變。

四、提問環節

問題一:如校長所說,信息化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線上學習,那么自然就會出現學生不學習,甚至外出玩耍的現象,這樣的話該怎么管理學生呢?(河南一所大學的老師提問)

答:這是個值得擔憂的問題,那么我們首先要轉化評價方式,其次在管理上要信息化,例如對學生的行為記錄。(大概意思)

問題二:請問校長,網絡學習與MOOC有什么不同?(外地老師)

答:1.對象不同,MOOC對社會人以及學生,并且MOOC具有優質學習資源,不像網絡學習資源是多數人都可以上傳的。2.MOOC是模式,不只是資源。

問題三:現在我們提信息化教學,可是我們的中小學一直采用的是應試教育,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沒有轉變。所以說在中小學開展信息化課程顯得更重要,那么又該如何開展呢?(本校大二學生)

答:沒錯,基礎教育的信息化是關鍵,但我們得慢慢來,急不得。目前我們的中小學要實現信息化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們的學校領導者的觀念需要轉變,我們老師的觀念要轉變,技能要提高。總體來說我們要走過這樣四個階段:建設階段、應用階段、融合階段、變革(顛覆)階段。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本文由《電化教育研究》雜志授權發布 作者:趙姝、白浩、張瑞敏 摘要 教育部2014年正式發布《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
    蔡蔡Tacy閱讀 1,291評論 0 1
  • 畢業之后帶著希望帶著背包成為了一名北漂。到今天剛好是畢業入職一年。 我要感謝這一年里給予我幫助和鼓勵的家人、同事、...
    小企兒閱讀 287評論 0 1
  • 到今天已經感冒一星期了,完全就是要把自己整廢了的感覺,跟磊哥說不用吃藥,扛也能扛過去,沒什么大不了的,磊哥說我就是...
    倔強壞姑涼閱讀 26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