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前挑戰
1.社會變了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不再像過去一樣需要大量的“知識拷貝型”人才,而是需要“互聯網+”思維的創新型人才。同樣對教師,也不僅僅要求可以站在黑板前“傳輸”知識了,教師培養的學生不再“同質化”,而要“差異話”。“互聯網+”帶來了規模化中個性化的可能性!
2.對象變了
現在的學生有很多是“數字原生代”,他們從小就生活在有計算機,網絡,互聯網的時代,而我們的大多數老師是“數字移民”,他們難以適應數字化的生活,那么信息化的教育教學對他們來說是難上加難。
3.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
楊校長提到,在美國,學生上課幾乎不帶一支筆和一張紙,沒有網絡他們幾乎是上不了課的,這也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一個表現。而中國仍處于教育信息化的應用階段。而我們對教育信息化不應畏懼,應積極地適應它,挑戰它!
二、創新思路
1.環境
2.評價
楊校長提到了目前大學里普遍的一種現象:老師上課點名現象。如果學生多次曠課就會有“掛科”的風險,老師以這種方式讓學生進教室上課。類似的,像很多老師會抱怨學生上課玩手機不聽課等等。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老師是可以通過很多平臺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的。像楊校長所說,通過華師云平臺我們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內容等等情況,那么我們的教師教學在學習評價上是否也可以有所改變和創新呢?
3.模式
我們必須一改之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為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應當是要幫助學生成為“他所希望成為的樣子”,而非是“老師想要學生成為的樣子”。
4.資源
資源方面,楊校長提到了成立專門機構,開發微課創作平臺。
三、教師角色轉變
在教師角色轉變方面,楊校長提了六個轉變。
四、提問環節
問題一:如校長所說,信息化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線上學習,那么自然就會出現學生不學習,甚至外出玩耍的現象,這樣的話該怎么管理學生呢?(河南一所大學的老師提問)
答:這是個值得擔憂的問題,那么我們首先要轉化評價方式,其次在管理上要信息化,例如對學生的行為記錄。(大概意思)
問題二:請問校長,網絡學習與MOOC有什么不同?(外地老師)
答:1.對象不同,MOOC對社會人以及學生,并且MOOC具有優質學習資源,不像網絡學習資源是多數人都可以上傳的。2.MOOC是模式,不只是資源。
問題三:現在我們提信息化教學,可是我們的中小學一直采用的是應試教育,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沒有轉變。所以說在中小學開展信息化課程顯得更重要,那么又該如何開展呢?(本校大二學生)
答:沒錯,基礎教育的信息化是關鍵,但我們得慢慢來,急不得。目前我們的中小學要實現信息化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們的學校領導者的觀念需要轉變,我們老師的觀念要轉變,技能要提高。總體來說我們要走過這樣四個階段:建設階段、應用階段、融合階段、變革(顛覆)階段。